電影手冊5:由黑澤明引發的電影聯想及其他

這幾天看了黑澤明的兩部電影,加上很久之前看的的兩部,一共是四部。看完之後感觸很多,由此也引發了我對於電影的一些想法,趁現在有空不如就寫下來。

首先我們談談電影。以我個人的觀點,我們可以把電影分為三類。第一種,就是通過看電影獲得感官刺激,看完之後覺得電影拍得酣暢淋漓,自己看的也很爽。比如好萊塢的動作電影,那些大製作,炫酷的人物、場面和情節讓我們念念不忘。第二種,是我們尋找電影來看,以求獲得一種情感共鳴。我們就好像成了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進入她的生活,體驗她的人生,從而來映射自己,比如以理想、愛情、親情、和友情為主題的電影。第三種,可以細分為兩種,一是看完之後會引發自己對於世界和人類(人性)的思考,對於哲學問題的追問。比如人的好壞善惡(黑澤明的《七武士》),加繆和薩特的存在主義(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另一種是獲得審美體驗,一種對於美的感受,並從中獲得愉悅。電影作為藝術的一種,毫無疑問終極目的是為了表現美,或者說是去趨近於美的飽和。但是,問題在於美對於普羅大眾,是一種挺玄乎的詞。什麼是美,如何才能表現美,通過人物,風景?

美,我敢說如果一個人在現實中說出它所追求的是美的話,身邊的人一定會發笑。這種太理想主義的詞已經和時代稍稍稍有點脫軌,或者說陌生,在中國,當代,天不怎麼藍了,雲不怎麼白了,草地也不怎麼綠了,詩歌也早已死去多年。對於中國現當代的大部分電影,離表現美還差得很遠。那在電影中如何表現美?其實這和在戲劇中,書籍中表現美是一樣的,通過悲劇來表現,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每個都是為了表現美而存在的。所以我所認為的能夠變現美的電影中總是有悲劇內核的存在。殺父娶母是悲劇,冤枉了自己的三女兒而在最後相見時卻目睹她死去也是悲劇。《阿黛爾的生活》中最後艾瑪和阿黛爾終究沒能在一起,她們適合,但她們沒在一起。《頤和園》中的周偉和余虹,他們一生中真正愛過的只有對方,他們一起經歷了最美好的歲月,但最終卻有著各自截然不同的生活,真正相愛卻不能成為對方的依靠。《美國往事》中,老年的麵條見到了麥大,明白了真相,卻忘記了報仇,而是對他說我以前有個朋友,但他早已經死去多年,你不是他。而後悵然離開。《教父》中邁克成為新任教父,為了規矩,不得不將自己的二哥弗雷多殺死。只有悲劇才能真正引起我們情感的共鳴,一種無奈,一種對於人本身的同情,有時候悲劇讓我們覺得人真的是可憐,而我們也生而為人,真是抱歉。悲劇在歐洲存在了上千年,成為歐羅巴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歐洲人格外善於表現美,也善於變現對人類個體的思考。刨去歐洲,第二,我覺得便是日本。櫻花,最美的時候便是它離開樹枝,隨風飄散的時候,也就是在它死去之時。所以對於瞬間,或者說死亡的美也早已紮根在他們的心中。所以在電影界,被歐美導演廣為推崇和尊敬的電影人,有很多都來自日本。比如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溝口健二和成瀨已喜男。直到現在的北野武,是枝裕和,岩井俊二都是發展出自己獨立電影語言的導演。絲毫不遜於科恩兄弟,昆汀之類的好萊塢大導演。

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和黑澤明的《七武士》,在每年的日本電影評選中互爭一二,萬年老三是成瀨已喜男的《浮雲》。小津的電影仰機位拍攝(貓的視角)和空鏡的運用,用來表現普通日本家庭的日常,已經達到了平淡生活的巔峰,是枝裕和和台灣的名導侯孝賢對他是一脈相承。所以小津是日本的小津。黑澤明則是世界的,黑澤明的話語體系是屬於好萊塢話語體系,所以他有兩個西方的腦殘粉在他沒錢拍電影時鼎力相助,一個叫弗朗西斯科·科波拉(《教父》《現代啟示錄》),一個叫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在他們的資助下,黑澤明完成了《亂》和《影武者》的拍攝。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黑澤明的電影。

首先是《羅生門》,名字取自芥川龍之介的短片名字,內容來源於其另一部短篇《竹林中》(或者叫《莽叢中》)。一座破殿,一個小屋,不超過七個人物,便把人性的惡、虛偽體現得淋漓盡致,想看看你自己有多醜陋么,想看看你為了生存有多少謊言和欺騙,多少背叛和出賣么?來看羅生門吧,正義戰勝邪惡,這種二元論本來就是錯誤的,但很多中國電影的大毛病就是正義最終戰勝邪惡,這種電影在羅生門面前只是寫著大大的「虛偽」兩個字,不過不這樣就過不了審,簡直是諷刺,這嚴重拖壞了國人的審美。說回羅生門,他表現了人的一個原罪,就是虛偽人都是頑固不化和自以為是的,相安無事的唯一辦法就是欺騙。盜賊會說謊,軟弱的女人會說謊,憨厚的樵夫也會說謊。我們從各個人的敘述中找到了事情的本來面貌,但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私利說了謊,最終那個偷拿名貴匕首隻求滿足自己私利的樵夫收養了棄嬰,雨過天晴,象徵著人性中善的一面出現。善惡二者之間的界限在一個人身上不停地轉換著,這部電影給我的歧視是:我,既善良,又自私,既高尚,又虛偽。

第二個是《七武士》,我眼中最好的日本電影,三個小時的黑白電影,看完絲毫不覺得乏味,七個武士代表了不同的人格,他們單純為了武士道精神和對農民的同情便決定去幫助農民。農民們捧著他們唯一不多的白米飯給武士吃,那時候覺得這些武士於情於理都應該幫幫他們這些弱小的農民,他們手無寸鐵很可憐。但到了那裡之後,菊千代隨便敲了一下鑼,一群農民便像無頭蒼蠅一樣亂跑,有說山賊從這邊來的,也有說是從那邊來的,但其實誰也沒看到,不過是人云亦云。之後菊千代這樣形容道:「世上沒有比農民更壞的傢伙了,他們會說自己沒有米,沒有麥子,一口咬定,什麼也沒有,可是他們就有,什麼都有!一本正經的面孔,一個勁地低頭行禮,可是凈撒謊!哪裡有打仗,他們馬上做竹扎槍,準備捅死打敗仗的武士們。他們吝嗇而且狡猾,又是軟骨頭,心眼壞,愚蠢,殘忍。」村莊里的裝備,都是他們殺害殘兵得來的,面對山賊都怕得要死,但武士把他們綁來之後,又一個個的義憤填膺,恨不得每個人都去殺死他。這就是很多我們認為的憨厚的人的真實狀態,黑澤明表現了出來。但在中國呢?為什麼沒人表現出來?這是真實存在東西,是人性,但為了政治正確犧牲人性,來粉飾太平,這本來就是足夠噁心的事。電影最後,看著犧牲的四個武士的墓,勘兵衛說:「勝利的是這些農民。」他們已經開始插秧,忘記了這些武士,誰也沒說一聲謝謝,看著武士刀插在墳墓上,只有說不出的悲涼,再無其他。這部電影最後一場雨中戰鬥的拍攝非常經典,除了黑澤明沒人能拍出來,多機位的運用和慢鏡頭,人馬都是真實上陣。雖說是大場面,但處理的井井有條,讓人能身臨其境的體會到那種緊張感。而那些武士呢?武士階層必將滅亡,他們沒有未來,不過只是理想主義的殉道者,最終菊千代和劍法最強的久藏都死在了火炮之下,冷兵器的時代要結束了,卻依然有人為此堅持著,直到死亡。這是對於道和操守的堅持,但這種堅持最後化為了悲劇,從而提醒我們還有這麼一種人,他們什麼都不為,只遵從自己的內心行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理想主義,最終,還是滅亡了。

接下來是《亂》,把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悲劇內核移植到了一位戰國大名和他的三個兒子身上。大兒子二兒子甜言蜜語,三兒子直言不諱,最終遭到驅逐,而後父親發現大兒子和二兒子得到了城堡便不再管他,甚至想殺了他,最後三兒子來救父親,卻死於暗槍,只留下父親一人失聲痛哭。這部電影的色彩和構圖都有著極高的水平,大軍攻城也拍得很激烈,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後來張藝謀借鑒黑澤明的手法拍了《英雄》,由此可看出大師和普通導演的水平。試圖通過人海來營造氣勢磅礴的景象是非常愚蠢的。

最後是《影武者》,同樣是個悲劇。戰國時代三雄之首武田信玄要不久於人世,於是找了一個和他長的差不多的人來代替自己,也就是日本人所說的「影子武士」。之後影子武士慢慢的向信玄演變,但最後事情敗露,他被武田家的人像一條喪家犬一樣趕出了門,兒子為了證明自己也可以像他父親一樣,便出兵和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對抗,最終慘敗,武田家走向了滅亡。一個小偷,被信玄的人格感化,決定做影武者,每個動作都模仿別人,心甘情願成為另一個人,最終被趕出去後也關心著武田家的一舉一動,在長筱合戰中一個人爬上戰場面對信長的火炮兵,最終重傷,倒在河中,武田家一直屹立不倒的軍旗現在和他一樣倒在河中,那是多麼讓人聞風喪膽的口號:「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風林火山旗就這麼倒了,武田家也完了。山沒了,風林火還有什麼用呢?最後大戰前,三軍的將領面對面說:「武田家要亡了,我們信玄大人身邊見吧。」而後從容赴死。影子武士隨水漂流,和旗子擦身而過,一個時代結束了,武田家是個悲劇,影子武士成為了別人而無法變成自己也是個悲劇。他在最後也許會想起幾年前唯一一次作為信玄坐在陣中,不動如山,不管身邊死了多少人,山軍沒有人動,因為他們是最重要的,不動是他們的信條,只要保護好了大名,自己死了也無所謂,山不動,步兵才能疾如風,槍兵布陣才能徐如林,赤備騎兵才能侵略如火。而最後的合戰,風林火都沒了,山軍也潰不成軍,四散逃跑。不知他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自己只不過是個小偷而已,無力改變命運,只有和他們一起死。從而完成自己從一而終的殉道。

這就是要說的四部電影,說完了,最後先安利以下自己喜歡的導演,括弧里是推薦作品。大陸:婁燁(《頤和園》《蘇州河》),姜文(全部)。香港:王家衛(全部),杜琪峰(槍火,黑社會)台灣:楊德昌(一一,牯嶺街街少年殺人事件),侯孝賢(戀戀風塵,最好的時光)。日本:黑澤明,北野武(花火,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壞孩子的天空),岩井俊二(全部)。美國:科恩兄弟(老無所依,冰血暴,血迷宮),昆汀(低俗小說,落水狗,八惡人),馬丁·斯科塞斯(憤怒的公牛,計程車司機,好傢夥)。哦,對了,兩大男神演員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的經典作品也不要錯過。 想要了解但只看過一兩部的:特呂佛,戈達爾,安東尼奧尼,伯格曼,阿巴斯,基耶斯洛夫斯基。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黑澤明 | 悲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