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所謂「逼自己一把」,是怎麼個逼法?

幾天看到一篇文章——《25歲上下的你,現在混得怎麼樣》 :

有的很迷茫,不滿現狀,又苦於沒有出路;

有的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但又不敢辭職;

有的不知道自己辭職了還能做什麼;

有的空有一顆想改變的心,但卻不知道往哪個方向用力……

25歲上下的我們是不是也遭遇了同樣的困境?

所以每次看到類似「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的勵志文,都猶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內心風起雲湧,勵志要在工作8小時之外完成逆襲之路。

但是事實上呢?

從2016年1月1日做新年計划到現在,

為什麼勵志要減的肥還是有增無減?

為什麼翻開的書還是停留在序言?

……

我們究竟要怎樣管理這個時間沙漏,才能逼你成為優秀的自己?

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里,作者言簡意賅又擲地有聲地指出——

我們最需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自己!

下面我將通過觀念、態度、執行個方面闡述何如正確的「逼」自己。

一、觀念:速成絕無可能,現狀無法馬上改變

無論是學習新技能、改變身材樣貌、提升綜合能力……樹立「速成絕無可能」的觀念是逼自己的第一要訣。只有真正明白速成絕無可能的基本定律,才會接受現狀無法馬上改變的現實情況因此就不會被「努力那麼久還是無法逆襲」的假象打擊,並導致過早放棄。

很多時候,放棄就是因為太急於擺脫現狀,短期之內看不到結果,導致焦躁,懷疑自己的選擇,害怕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沉沒,從而輕易放棄。

正如《暗時間》里說的「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態度:接受現實,不迴避困難

1、 接受現實

家庭出身、基因遺傳、教育背景、人生際遇、工作平台等等多種因素造成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的起點就是你的天花板,哦不,可能比你的天花板高多了,人家在九霄雲外。

但是最好的人生態度就是接受這一切。

接受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局限,接受當下你不完美的現狀。

不可否認很多因素是我們不可人為控制的,比如為什麼我爹不是王思聰他爹,乾爹也行啊!但是有些因素是我們可控的,接受現實就是接受那些既定的不可控的現實狀況,然後把握住可控因素,發揮主觀能動性,儘力去改變,逼自己一把。

凡事「用進廢退」,逼著自己精進的過程中,剛開始不要試圖去超越別人,你站在山底下就開始仰望山頂,嚇得你馬上拔腿就跑回去躺下玩手機。

2、 不迴避困難

公眾號TalentGuide有篇文章《為什麼付出同樣的時間,別人卻比你優秀》里提到,

「為什麼在同一條道路上只有少數人會變得優秀,因為只有這部分人願意選擇一條讓自己脫離舒適區,用自己不習慣甚至痛苦的方式堅持練習,並且需要不斷地追求反饋(選自卡爾紐波特《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這也就是作者在書中說到的「不要迴避困難」,人為控制這種逃避傾向。

每一個任務都有簡單的一部分,和困難的一部分,很多拖延症的人不是不做事,而是只做簡單的部分,而迴避困難的部分,選擇停留在舒適區。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努力那麼久,別人比你優秀,因為別人是一直在突破,而你一直在迴避困難。

李笑來在書中指出,任何任務的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無趣的,那些長時間做有趣卻不重要事情的人,是「被自己的大腦控制」的人,而那些能夠長時間做無趣卻重要事情的人,是能夠「控制自己的大腦」的人。有趣的事大多是只是滿足了感官感受。

心智健全的人,則不會僅僅滿足於簡單的感官刺激。

所以真正的「Follow your heart 」,不是只聽從情緒腦做事,而是聽從理智腦做事。一味地屈服於自己的情緒腦,隨著年紀越大,心智反而越地下。相反,長期的自律以及刻意訓練會使思考方法、思維模式等越來越成熟,做事情時候基於理性分析,做出最優質的選擇。

三、執行:馬上開始。

有句話說,做一件事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書中作者的說法也是如出一轍:

比「越早開始越好」更切實的答案是「現在就開始」。

拖延症不是拖延著做事,而是拖延著不開始做。

道理懂再多,不付諸行動都是然並卵。

那執行力低下通常有以下兩大不可忽視的原因:

  1. 目標不清晰

  2. 任務太艱巨

針對這兩大原因,我們來一一破解。

第一:如何確定目標

在這個雞湯文空有世界觀缺乏方法論的年代,道理我們已經懂太多了,所以不能只是號召「學習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要逼自己一把,成為優秀的你」,更應該闡述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這兩個字終究太籠統,但也不要奢望一篇勵志文可以幫你找到具體目標,努力的方向最終還是根據自身情況去尋找。

確定努力目標的最好方法,眾所周知,當然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但不要太高估「興趣」這個所謂最好的老師了,很多時候真正精通某項事物,不能只憑興趣,很多人在某個領域做到卓越也不是因為感興趣才做得好,而是做好了才感興趣越擅長越感興趣

所以如果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書中有個建設性建議:

從現有基礎和條件入手,有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什麼,做什麼都做好,用什麼都用好。總之就是從現實出發去評估目標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然後在現有基礎上精進自己某方面的技能。

比如機緣巧合做PPT培訓的的秋葉,踏踏實實堅持閱讀、寫作的「千錘百鍊」公眾號創始人大鎚……很多牛人最初都不是牛,他們剛開始也只是在一定的基礎上經過刻意訓練,慢慢積累,逐步精進,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天分固然重要,但一個人的能力主要靠積累獲得。

第二:精細拆分大任務

每一個看似艱巨的任務,都是可以精細拆分的,以此確定每個子任務都是可以完成的。

古人早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千里是個艱巨的任務,但每一小步就是能夠完成的小任務。

舉個小小的例子,比如我現在的大任務是提高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這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任務,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那麼我就把這個大任務精細拆分成以下若干個小任務:

一、 先從讀書筆記開始,堅持閱讀,刻意練習寫作

  1. 閱讀專業人士推薦的書籍,循序漸進打基礎

    (1)三個星期一本書;

    (2)一個月一篇讀書筆記;

    (3)獲得反饋,進行修改;

  2. 自己選擇書籍,此階段可有所針對性地選擇書籍。

    (1)兩個星期一本書;

    (2)一個月兩篇讀書筆記;

    (3)獲得反饋,進行修改,不斷提高;

二 、獲得一定積累,選定某個領域,進行專項練習。

根據自身積累閱讀,系統閱讀某領域書籍

(1)一個星期一本書;

(2)一個月三篇讀書筆記;

三、脫離讀書筆記,將前期的閱讀積累融會貫通,進行專題訓練寫作。

注意:

1、以上小任務還可以進行更精細地拆分,比如具體到每天看多少頁書;

2、每一階段,時間跨度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調整,後期慢逐步增加強度。

綜上所述

所謂逼自己一把,並不需要你大刀闊斧,不過是從逼著自己放下手機開始,從邁出第一步開始,從自己翻開第一頁書開始,從自己敲打第一個字開始……

改變,也不過就是從最簡單的部分做起,從一個個小任務開始執行。

最後一句話,無論是誰,都有放棄進化的權利(李笑來語)。

特別介紹:

1、本文封面作者,一品酒庄少莊主作品,隨意玩畫畫的90後老鮮肉。

2、本文作者:陳皮皮。堅持閱讀一本書寫一篇解讀版文章,以輸出倒逼輸入。

推薦閱讀:

成功的最大敵人,是你的情緒失控
論年度執行計劃的重要性
九型人格之完美主義者篇——為嘛我要這麼挑?
千萬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
我究竟為何要寫日記

TAG: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