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快,思考的慢
之前說過幾次這個老故事——
在一個洞窟里,人面向深處牆壁被鎖住。他們一輩子被固定著,除了牆壁外什麼別的都看不到。他們背後有一爐火,火焰與他們背後之間有一條路。路上有各式各樣的人走過,影子投射在洞窟的牆壁上;其中一些人拿著動物的模型,同樣投射出陰影。洞窟裡面的囚犯只看得到那些陰影。他們相信陰影是真實的東西,因為他們沒有更清楚的認識。但他們其實從未見過真正的人。
有一天,其中一位囚犯被釋放了,起初火焰讓他眼花撩亂,然後他慢慢領悟到他過往的生活多麼貧乏:本來陰影的世界就能讓他滿足,然而他背後卻有一片明亮而富饒的真實世界。到最後,他變得極其習慣光線,甚至可以直視太陽。
然後,他被帶回洞窟,眼睛已經無法習慣這種陰暗朦朧的存在方式了。他再也無法像之前同伴那樣,輕輕鬆鬆分辨出那些陰影之間的細微差異。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他的視力已經被洞窟之外的旅程給毀了。他已經見過真實世界;他們則仍然滿足於表象的世界,就算可以離開洞窟,也不會離開的。
這則寓言,出現在柏拉圖的巨作《理想國》一半篇幅之處,是他對現實本質所做的說明:人類就像那些囚犯,區區表象的世界就能滿足。只有哲學家能走一趟離開洞窟的路,學習體驗種種事物的真實面;只有他們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日常感知的世界一直變動不定,並不完美。不過哲學家得以企及的理型世界,卻是不變而完美的,這個世界無法以五感去感知,任何人都只能通過思維來體驗理性。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幾乎和成為哲人無緣,但學習哲學的思辨,有助於抵抗極端思想的誘惑,可以更能接受別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同、認清不是每個問題都有所謂的「正確答案」與「錯誤答案」,並且意識到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與思考方式存在。,從而用更開放的態度參與討論。
思辨與對話提供了常規教育沒有提供的東西:以理由解決衝突的能力。
但知易行難,過去談過了太多理論,眼下有個補充解讀的案例,可以幫助大家思考。
首先是參考資料,在後面會引用到: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454071昨天在神奇百貨的回答之下的評論可供解讀(不用去找鏈接,和本文主題無關)——
收人錢,辦人事兒,這種單你也敢接,講真,你這篇收錢的公關文寫的不錯。
解讀:
為什麼我們在網上能做到不知道別人背景情況下,就像非常熟知那般謾罵?根據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的理論,我們不管是否真的「認識」,心目中都已有一種評判。這就是認知心理學中的圖式(Schema),什麼類型的人會做什麼事。儘管這些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還是會看到影子就開槍:例如表愛心是假道學,不表則是冷血……既然不認識當事人,究竟是如何做出評價和貼上標籤的?更何況,很多人是在傳播過程中才了解一二,為何很快就可以對這個人形成假設?
這裡的「圖式」,即因為過去多次事件導致的刻板印象:只要是圍繞事件展開討論,而不是一起攻擊當前的「被群體攻擊對象」,一定是公關。
雖然創業肯定要有忽悠和吹牛逼,但是這個女的搞的太不像話了,坑外邊投資人和外行就算,自己人都坑,藥丸藥丸!
解讀:
因為可得性啟發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圖式」很容易受到最近發生事情的影響,因為它在記憶中容易被讀取。
創業為什麼要有忽悠和吹牛逼?這顯然是不對的,多半是受了浮躁媒體的影響。而CEO的問題也不是「坑自己人」,而是作為CEO不夠合格,這是綜合性的,包含管理、經營、人力資源。但因為看到的都是員工的揭發,所以在心目中放大了。
最重要的是經驗可以積累,能力可以培養,但心態不行,很可能就是一蹶不振;品格不行的話只能刪號重練了。
解讀:
心理學家Kelly有一項著名的實驗,請嘉賓在兩個班上做相同內容的演講,其中一個班級的同學事先被告知演講者冷漠、批判、實際、果斷;而另外一個班級被告知演講者熱忱、認真、批判、實際、果斷。結果顯示,儘管都只認識演講者很短的時間,但第二個班級的學生明顯比第一個班級更加認為演講者幽默風趣,而且評價更好。
任何一個人都有複雜性。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未成年的小孩犯了錯誤,我想應該不會直截了當地說這個小孩人品不行,沒救了。但因為輿論集中在批判之上,所以很容易引導至對於品格的完全判斷之下。
這個創新谷推出來的這種ceo很多了,人家可能關注的根本不是這個創業能不能成功,僅僅是噱頭夠不夠多,狗血夠不夠足而已。。。所以打算從這個案例感受創業的經驗教訓,想太多了。
解讀:
另一方面,態度要改變並不容易,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對某個人產生很差的印象,那麼以後的每一件他所做的事情,你都會覺得只是在秀下限。這就是著名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一個老師被告知他們班學生「有潛力」時,他們對學生也比較耐心,而這些學生因年後的進步程度也更多——儘管事實上這些學生一開始並沒有差別。
創新谷在過去新聞中多次出現,會讓很多人產生糟糕的印象。但如果去客觀統計所有的投資案例,會發現其實每家投資機構都投資過類似糟糕的CEO,就不點名了,得罪人不好。
「數據造假,是心態問題」這個結論是不是太輕描淡寫了?人在商場,數據造假不僅僅是心態問題這麼私人吧。這是最基礎的商業誠信問題…
解讀:
這不是失憶,只是最近發生事情的啟動效應(Priming),最近的新聞、其他人的留言、相關的事件……都可能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觀點。
電商賣假貨、直播刷流水……歷史上中國互聯網上造假的公司實在太多,和是否商業成功沒有直接聯繫,而是反映出這家公司的管理者的道德觀基準,以及對於成功捷徑可以多歪的理解。拋開這件事,心平氣和的情況下我想多數人能同意上述觀點。但話題本身會導致偏差。
貌似中立客觀,但明顯把最值得批判的點輕描淡寫,答主是收了錢來洗地的吧?說數據造假是心態問題?說這麼小的公司不值得大家關注,說大家對神童期待過高,然後就說有水軍在攻擊,這轉移視線的手法也太套路了吧,呵呵。
解讀:
當我們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去認識某個人,那麼我們對他的想法也會有一些改變。根據基本歸因謬誤,當一個人做出某些行為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覺得那是他這個人「本來就是這樣」,而忽略了情境的因素。不過,當事件發酵一陣子之後,我們也往往會開始注意到「人」以外的問題。
認識我「文章」的人,自然知道我很少批判人,而是喜歡講述原理。至於水軍與否,大家心知肚明,在知乎上用「小編」這種稱呼實在太過於明顯。但所謂謬誤,正因為常發生,才會被歸於現象。
大哥,你丫是收了多少錢啊,這麼拚命。毛爺爺說痛打落水狗,你不聽。結果人家給你幾張毛爺爺你倒變的很乖了。文章要寫給有價值的事情,否則你的文字也會變的和垃圾一樣被人唾棄。
解讀:
我們在事件裡面湊熱鬧、當英雄、找樂趣,通過鍵盤「伸張正義」,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僵化的思考,選擇「行為者-觀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發酵,覺得他們都是罪有應得、惡人惡報。
沒有痛打落水狗->收錢公關->寫的是垃圾->被人唾棄。完整的「罪有應得」。
這篇文章代表了現在投資機構普遍的價值觀。
解讀:
於是我們開始逐步觀點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區分內外群體(in / out group bias),這些被激發的情緒,往往都不是源自於事件本身,而是因為它勾起了許多過往的回憶。
如果在創業公司當過員工,往往有很大幾率被坑過;如果做過創業者,往往有很大幾率遇到糟糕的投資人。這些情緒很容易被轉化成二分化的對立模式,例如把某人或某團體打為「爛人」(可以衍生出很多相關名詞,如五毛、美分、精日等)之後,對於他的言論就都列為「廢話」;若把一個人奉為「好人」,則可以言聽計從。
刷新三觀,光莫名開除員工不賠償這一條就足以拉黑這個企業了。
解讀:
我們的心裏面,有一個公平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如果有一個人發生了不好的事,那麼這個人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樣,我們終於可以安心:「沒關係,我是好人,所以壞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往往很多人的內心反應是,「哎呀,還好我不是那家公司的員工,走大運了」。但實際上,開除員工不賠償的公司數量巨大,其中很多通過某些策略做到了不違反勞動法。另一方面,很多CEO人品不行的,雖然從不犯法,但吃人不吐骨頭。我在值乎上回答過一個問題,「如何選擇老闆」,個人覺得它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用「開除員工」這件事來評判公司。
其他更多的,就不去說了。
真正對一件事情產生深入的觀點,不能只瀏覽,而應擷取。任何新聞都是片斷的,並非事件的全貌。理論、書本、多元化的媒體,才是你強大的資料庫,才會讓你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主張。
為什麼這點小事要費這麼多口舌?喬布斯說:「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里。」自從我發現關注者里有很多中學生之後,坦率說,心裡增加了一些壓力。雖然我知道不可能影響到每個人,但我總覺得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他們如果多養成一點理性思考的習慣,點滴之力亦會匯成江流。當然,有時候我也會自我懷疑,是否困住了自己,事實上根本沒有人在意,一切都是自己想的。這件事暫時擱置。
從我們的眼睛所看的世界,或從我們的意識去了解的世界,都是以我們為中心,我們是自己電影里永遠的主角;但換成另一個人的眼睛時,我們可能只是別人電影里的配角,甚至影片上映時,我們的戲分被剪光了也說不定。
《第凡內早餐》里的奧黛麗赫本說:「如果能夠一直被當成瘋子,是件相當方便的事。」說得真好,雖然一般人做不到那麼純粹的目中無人,倒是偵探推理小說天后克里斯蒂曾寫過:「能夠完全不管別人看法的,大概只有貴族與流浪漢。」
不管能不能產生影響,在力所能及的範圍里,我還是願意以一個孩子的天真與好奇,表達我的觀點:理性思考並不難,只需要說法做事之前,「慢」上一點點。
推薦閱讀:
※所謂「發散性思維」是什麼意思,它是哪個學科提出來的概念,與它相對應的其他思維模式包括哪些?
※今天的我能為明天的我做什麼?
※蘇聯的AK47顯然很難安裝消聲器,特種部隊怎麼辦?
※天災時期,餓死軍人是否比餓死百姓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