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梅竹斜街到東交民巷,一座大城的變遷

是什麼讓一座城市成為城市?

鮮明的特點、歷史、文化、包容性,這些都是理由,但太過宏大。

真正讓我著迷的是:

表面上看起來無比平靜的一座城市,內在卻蘊含許多暗涌——多少年來,在這裡發生過的每一段經歷和情緒,交織成它真正的內核。

小時候,我會對陌生的街道、店鋪和人家有莫名的好奇,總想一探究竟;

長大後離家,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大的樂趣之一便是「逛街」,一條陌生街道帶來的驚喜遠比一件漂亮衣服要大太多;

去一個地方旅行,讓我真正有輕微穿越感的,永遠是那些美好的日常街道和生活場景。

今天,我們就來探一條穿插在著名景點中,大部分人卻未曾細細走過的路線。

路線:紀曉嵐故居-八大胡同-楊梅竹斜街-廣場東側路-長安街-正義路-東交民巷

一、隨走八大胡同

把紀曉嵐故居作為此行的起點,是因為這個大才子風流的習性,與八大胡同有著並不隱晦的聯繫。許多野史把紀曉嵐稱為「淫魔」,而八大胡同,其實並不僅僅指那耳熟能詳的八條衚衕,是前門一帶煙柳巷的統稱。

說到這兒就有趣多了,八大胡同雖是乾隆時期興起,但雛形其實並不是風月場所。當初,許多戲班進京下榻在這一帶。由於清代禁止娼妓,但士大夫階層好狎優,養家班。當時進京的戲班弟子許多都是男孩,慢慢就形成了男伎相公盛行的局面。後來由於民國初期妓女解禁,男妓衰落,這些場所才慢慢被妓院所代替。

都說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其實男人在性這件事兒上的行為從不封建,統治階層和上層社會總有辦法發泄自己的多餘精力~同時在封建倫理的文化重壓下,也造就了不少滿口道義的偽君子。相比之下,紀曉嵐的淫蕩且坦蕩反而還讓人有點欣賞。

隨便走進一條衚衕,天空中錯綜的電線和破舊的小平房,彷彿跟幾十年前並無二致。背著包、掛著相機的遊客在衚衕里好奇伺探;老爺爺走過兩條街去買一把青菜,順便駐足觀望路邊的棋局;臨衚衕的大門前堆放著雜物,還能擺兩盆花草;老住戶對來來往往的遊客見怪不怪,看到出門的鄰居問一句「吃了嗎您吶?」點頭示意。

這一切彷彿是中國村莊的升級版,方圓十里的鄉親們熟悉得知曉彼此家裡有幾宗親戚,而來來往往的觀光客像是侵入的現代元素——這些很快就會離去的旅人,給平靜的生活增點波紋罷了。逼仄的衚衕里,小賣部、電信營業廳、瓜果蔬菜、複印店、文房四寶、刻章一應俱全,小小的門頭和路邊小攤滿足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也承載一些文化娛樂功能。

記得以前在一部建築學的書里看過,西方街道的功能是混合的,街道並不是單純為交通而存在,它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還承載著娛樂、休閑等功能,比如可以有街邊咖啡館,街頭書店,人們在街邊喝咖啡,店面的布置延伸到街道上,店鋪、人流都是街道的一部分。而我們,許多城市之所以少了一點生活氣息,就是因為新城市建設時,規划了太多僅為行車的大馬路,未規劃(甚至幹掉了)兼具交通和休閑娛樂的小街道。

走在這些衚衕里,我突然覺得,衚衕其實跟西方的街道有著類似的功能。都是來自生活、歸於生活的。它雖然雜亂、不美,但對於居民來說,是足夠便利,能承擔多種角色的。如果在發展中慢慢改進,衚衕與房屋,會行成一個比較良性的生活生態。

只不過新的城市化建設破壞了這種生態。於是我們看到的衚衕是擁擠的、破敗的,那種鄰里的溫情、生活情調卻淡了許多。

順著彎彎繞繞的衚衕、斜街走到了百順衚衕。這條衚衕是八大胡同中名氣最大的一條,住過很多名人、名伶、戲班。長不過245米的衚衕,入口處已經設置了京劇雕塑,另一側還有「京劇旅遊地圖」,標示了這一片衚衕的故居、舊址等。試想,不同時代的人們在此留下了生活的印記,他們的生活是扮演著他人的生活走過的,而現在的人又在遙想他們在那個時代的真實生活。想來溫情又無常。

遇到一個也在研讀此張地圖的歪果小哥兒,表情認真,不時對照 IPAD 上的地圖,讓我想到自己在陌生城市街頭的神情。後來我倆同行了一段,看他東張西望的表情,他一定沒想到大名鼎鼎的八大胡同里竟然是如此錯雜的民居,甚至連所有旅行資料里提到過的「小鳳仙故居」,也只是一處仍在使用的大雜院,一不留神就錯過了。它與尋常民居最大的區別,只不過是門口的一塊小小的「雲吉班舊址」的銘牌。

可這不正是它的迷人之處嗎,所有的歲月和故事,並不是封存在博物館裡的展品,而是跟現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帶著古舊的情緒和味道,與每天的太陽和霧霾劈肩相遇。

隨便走走就會發現,這一片衚衕,有很多斜街。素以「方正」為傳統的北方,怎麼會偏偏在這兒形成幾條斜街呢?

這就要從元代說起。曾經,元代之前,金中都中心位置在廣安門一帶,最初蒙古人入城,改中都為燕京,並未打算另建新城。後來隨著發展,蒙古人在舊城東北方向建了新城,但未放棄舊城。由於新老都城往來,基於河道和橋樑的位置,慢慢於當時的廢墟和荒野上走出了幾條便捷的路。

直到明代修建外城時,這片區域已經依據大路和水道形成了成熟的街巷。

二、老街新相:楊梅竹

彎彎繞繞走過這一片衚衕,接下來就是此行的重頭——楊梅竹斜街。當看到柏油路和石板路交接的路口,就證明楊梅竹斜街到了。

這時候畫風突然從深藏功與名的滄桑老爺們兒變身成歸國留學回來的文二代,如果你曾得過一種叫文藝青年的病,那一定能嗅到它那一絲絲精緻的文創味兒。

若要羅列幾個詞,那或許是:文化、設計、生活方式、改建、根植於市井。

這條街上住過不少文化名人,包括沈從文;也曾書局林立。溯其根源,這麼文雅的名字,其實傳自「楊媒斜街」,據說這條街上原來住了一個姓楊的媒婆。後來雅化為「楊梅竹」。

這條街的改造設計,是原研哉主導的。這確實也傳遞著他的設計理念——設計是空。它不是許多古鎮上那種修繕一新的「義烏街」,而是儘可能保留了原住戶和舊址。雖然也有不少店鋪,但所售賣物品頗有特色;且店鋪、咖啡館、餐館與原住人家交相錯落,倒也不太無聊。

隨意走過幾個店鋪,來到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筑前,原來這是民國時期的世界書局,是那個時代出版發行的龍頭企業。所幸舊址保留得還算完整,但大門緊閉,無法一窺究竟。

一路上小店鋪頗為精緻,有家居品牌、設計工作室、咖啡館等多種店鋪,走累了可選一家對眼緣的歇歇腳。

其中名氣頗大的要算「模範書局」了,這家店可謂是逆流而上,在電商大潮潮來如山倒的時代,堅持走了實體書店的道路。店主姜尋是個平面設計師,也是古籍收藏家,這家書店裡搜集了他和夫人各處收集來的珍貴典籍。書店名字起得頗為考究:活字為「模」,盛器為「范」,承載著文化的歷史記憶。

這種店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若店主是真的熱愛,我倒希望書店能尋摸一些商業的路子,活下去。

繼續往前走,會看到一座瘦高、破敗的建築——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青雲閣了。別看它現在破敗無用,當時可是著名的娛樂場所,其地位可匹敵現代的高端會所。

短短的一條街上,看到幾座字跡和雕刻都已模糊破敗的建築,我也未一一細究其背後的故事,愛恨別離、是非成敗皆轉頭空,只有從殘跡中窺到的昔日精美映像,彷彿一個老人沒頭腦地喃

是什麼讓一座城市成為城市?

鮮明的特點、歷史、文化、包容性,這些都是理由,但太過宏大。

真正讓我著迷的是:

表面上看起來無比平靜的一座城市,內在卻蘊含許多暗涌——多少年來,在這裡發生過的每一段經歷和情緒,交織成它真正的內核。

小時候,我會對陌生的街道、店鋪和人家有莫名的好奇,總想一探究竟;

長大後離家,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大的樂趣之一便是「逛街」,一條陌生街道帶來的驚喜遠比一件漂亮衣服要大太多;

去一個地方旅行,讓我真正有輕微穿越感的,永遠是那些美好的日常街道和生活場景。

今天,我們就來探一條穿插在著名景點中,大部分人卻未曾細細走過的路線。

路線:紀曉嵐故居-八大胡同-楊梅竹斜街-廣場東側路-長安街-正義路-東交民巷

一、隨走八大胡同

把紀曉嵐故居作為此行的起點,是因為這個大才子風流的習性,與八大胡同有著並不隱晦的聯繫。許多野史把紀曉嵐稱為「淫魔」,而八大胡同,其實並不僅僅指那耳熟能詳的八條衚衕,是前門一帶煙柳巷的統稱。

說到這兒就有趣多了,八大胡同雖是乾隆時期興起,但雛形其實並不是風月場所。當初,許多戲班進京下榻在這一帶。由於清代禁止娼妓,但士大夫階層好狎優,養家班。當時進京的戲班弟子許多都是男孩,慢慢就形成了男伎相公盛行的局面。後來由於民國初期妓女解禁,男妓衰落,這些場所才慢慢被妓院所代替。

都說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其實男人在性這件事兒上的行為從不封建,統治階層和上層社會總有辦法發泄自己的多餘精力~同時在封建倫理的文化重壓下,也造就了不少滿口道義的偽君子。相比之下,紀曉嵐的淫蕩且坦蕩反而還讓人有點欣賞。

隨便走進一條衚衕,天空中錯綜的電線和破舊的小平房,彷彿跟幾十年前並無二致。背著包、掛著相機的遊客在衚衕里好奇伺探;老爺爺走過兩條街去買一把青菜,順便駐足觀望路邊的棋局;臨衚衕的大門前堆放著雜物,還能擺兩盆花草;老住戶對來來往往的遊客見怪不怪,看到出門的鄰居問一句「吃了嗎您吶?」點頭示意。

這一切彷彿是中國村莊的升級版,方圓十里的鄉親們熟悉得知曉彼此家裡有幾宗親戚,而來來往往的觀光客像是侵入的現代元素——這些很快就會離去的旅人,給平靜的生活增點波紋罷了。逼仄的衚衕里,小賣部、電信營業廳、瓜果蔬菜、複印店、文房四寶、刻章一應俱全,小小的門頭和路邊小攤滿足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也承載一些文化娛樂功能。

記得以前在一部建築學的書里看過,西方街道的功能是混合的,街道並不是單純為交通而存在,它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還承載著娛樂、休閑等功能,比如可以有街邊咖啡館,街頭書店,人們在街邊喝咖啡,店面的布置延伸到街道上,店鋪、人流都是街道的一部分。而我們,許多城市之所以少了一點生活氣息,就是因為新城市建設時,規划了太多僅為行車的大馬路,未規劃(甚至幹掉了)兼具交通和休閑娛樂的小街道。

走在這些衚衕里,我突然覺得,衚衕其實跟西方的街道有著類似的功能。都是來自生活、歸於生活的。它雖然雜亂、不美,但對於居民來說,是足夠便利,能承擔多種角色的。如果在發展中慢慢改進,衚衕與房屋,會行成一個比較良性的生活生態。

只不過新的城市化建設破壞了這種生態。於是我們看到的衚衕是擁擠的、破敗的,那種鄰里的溫情、生活情調卻淡了許多。

順著彎彎繞繞的衚衕、斜街走到了百順衚衕。這條衚衕是八大胡同中名氣最大的一條,住過很多名人、名伶、戲班。長不過245米的衚衕,入口處已經設置了京劇雕塑,另一側還有「京劇旅遊地圖」,標示了這一片衚衕的故居、舊址等。試想,不同時代的人們在此留下了生活的印記,他們的生活是扮演著他人的生活走過的,而現在的人又在遙想他們在那個時代的真實生活。想來溫情又無常。

遇到一個也在研讀此張地圖的歪果小哥兒,表情認真,不時對照 IPAD 上的地圖,讓我想到自己在陌生城市街頭的神情。後來我倆同行了一段,看他東張西望的表情,他一定沒想到大名鼎鼎的八大胡同里竟然是如此錯雜的民居,甚至連所有旅行資料里提到過的「小鳳仙故居」,也只是一處仍在使用的大雜院,一不留神就錯過了。它與尋常民居最大的區別,只不過是門口的一塊小小的「雲吉班舊址」的銘牌。

可這不正是它的迷人之處嗎,所有的歲月和故事,並不是封存在博物館裡的展品,而是跟現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帶著古舊的情緒和味道,與每天的太陽和霧霾劈肩相遇。

隨便走走就會發現,這一片衚衕,有很多斜街。素以「方正」為傳統的北方,怎麼會偏偏在這兒形成幾條斜街呢?

這就要從元代說起。曾經,元代之前,金中都中心位置在廣安門一帶,最初蒙古人入城,改中都為燕京,並未打算另建新城。後來隨著發展,蒙古人在舊城東北方向建了新城,但未放棄舊城。由於新老都城往來,基於河道和橋樑的位置,慢慢於當時的廢墟和荒野上走出了幾條便捷的路。

直到明代修建外城時,這片區域已經依據大路和水道形成了成熟的街巷。

二、老街新相:楊梅竹

彎彎繞繞走過這一片衚衕,接下來就是此行的重頭——楊梅竹斜街。當看到柏油路和石板路交接的路口,就證明楊梅竹斜街到了。

這時候畫風突然從深藏功與名的滄桑老爺們兒變身成歸國留學回來的文二代,如果你曾得過一種叫文藝青年的病,那一定能嗅到它那一絲絲精緻的文創味兒。

若要羅列幾個詞,那或許是:文化、設計、生活方式、改建、根植於市井。

這條街上住過不少文化名人,包括沈從文;也曾書局林立。溯其根源,這麼文雅的名字,其實傳自「楊媒斜街」,據說這條街上原來住了一個姓楊的媒婆。後來雅化為「楊梅竹」。

這條街的改造設計,是原研哉主導的。這確實也傳遞著他的設計理念——設計是空。它不是許多古鎮上那種修繕一新的「義烏街」,而是儘可能保留了原住戶和舊址。雖然也有不少店鋪,但所售賣物品頗有特色;且店鋪、咖啡館、餐館與原住人家交相錯落,倒也不太無聊。

隨意走過幾個店鋪,來到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筑前,原來這是民國時期的世界書局,是那個時代出版發行的龍頭企業。所幸舊址保留得還算完整,但大門緊閉,無法一窺究竟。

一路上小店鋪頗為精緻,有家居品牌、設計工作室、咖啡館等多種店鋪,走累了可選一家對眼緣的歇歇腳。

其中名氣頗大的要算「模範書局」了,這家店可謂是逆流而上,在電商大潮潮來如山倒的時代,堅持走了實體書店的道路。店主姜尋是個平面設計師,也是古籍收藏家,這家書店裡搜集了他和夫人各處收集來的珍貴典籍。書店名字起得頗為考究:活字為「模」,盛器為「范」,承載著文化的歷史記憶。

這種店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若店主是真的熱愛,我倒希望書店能尋摸一些商業的路子,活下去。

繼續往前走,會看到一座瘦高、破敗的建築——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青雲閣了。別看它現在破敗無用,當時可是著名的娛樂場所,其地位可匹敵現代的高端會所。

短短的一條街上,看到幾座字跡和雕刻都已模糊破敗的建築,我也未一一細究其背後的故事,愛恨別離、是非成敗皆轉頭空,只有從殘跡中窺到的昔日精美映像,彷彿一個老人沒頭腦地喃喃講了一兩句當年的故事。

你或會在臨街咖啡館看到三兩相談甚歡的好友,或會在落地窗里看到對著電腦眉頭緊鎖手指飛舞的青年,或會看到配色鮮明的死飛車旁飛馳過一輛三蹦子,或會看到雜貨店前好奇觀望的遊客和見怪不怪的老闆……

短短的一條衚衕,俗世百態。

走到它的盡頭,沿著天安門廣場東側路,走上長安街。迷一般的天安門廣場對於路盲來說可真是百慕大……兜兜轉轉總算穿過了它,右手邊見到國博,接下來的路好走許多。

三、正義路上

沿著長安街南側一直走,沿途能望到路北的「南池子大街」,那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條街,街道的拱門邊總有樹木柔軟的枝條在蕩漾。

繼續前行,路過公安部、警察博物館,就來到了此行的另一個地標:正義路。

正義路真的很正義,短短的一條路上彙集了警察博物館、人民法院、人民政府、公安部等機構,還有古時候的翰林院(在公安部院內)。所以,走在這條路上,你真的需要擺出一張正義臉↖(▔^▔)↗ 或 ( ? ?ω?? ),覺得才能對得起它的名字。

這條路乍一看特別像日韓的街道,道路有起伏,有茂密古樹,有街心花園。之所以把這條路作為今天推薦的路線之一,一是因為它與東交民巷相交,更重要的是一點自己的小情結:最早知道這條路,是因為姜昕《長發飛揚的日子》里,講到她住在正義路,有時候會穿過街心公園回家,有時候會開著那輛二手紅色切諾基閑逛北京。這兩個意象特別打動我。

我相信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年輕的人兒們有激情,理想,愛,和期待。她與竇唯、王菲那些愛情糾葛,那些青春、音樂與愛,或許也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年輕的影子。

這條街也不算長,沒有什麼店面,但讓人不捨得走完。無它,只因溫柔起伏的道路與茂盛的草木,在千城一面的中國太過難得。

它之所以這麼安靜這麼美,一是因為歷史悠久,二是因為這條路現在大多是政府機構和家屬院。

路邊一個流浪漢,與這美麗整潔的街道行成鮮明的對比。他該經歷過怎樣的人生啊,他會因這美景而微笑嗎?

繼續前行,便來到了與正義路垂直的東交民巷。

這個路口極美,十字交叉的街道有著舒適舒緩的坡度,一邊是街心公園和參天古樹,一邊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各國風格建築;地面上,黃色菱紋禁停線和白色斑馬線交相錯落;一座紅白相間的建築坐落在街角——這就是中國法院博物館,其前身是日本正金銀行北京支行。

四、東交民巷

繼續東行,能看到建築上刻著天平——所有法院門口都會有的標誌,寓意公平。但我猜,這應該不是建築本來就有的吧?

再往前走,遇到一座灰色的房子。這就是日本公使館舊址了。這棟房子本是民房擴建,原本外表是歐式紅磚,不知什麼原因被刷成灰色,現在倒是挺有日本氣質。

繼續走,跟日本公使館相連的就是法國郵局舊址了。這是東交民巷上我最喜歡的一棟建築。

它的好在於「破敗得剛好」。整棟建築不小,面寬26米,外觀還很完整。走近看,能看到精美的雕花,有所磨損但不減美麗。

舊址上掛著破敗的「靜園飯店」招牌,還遺留有訂餐電話。不知何故,「飯店」兩字被紙殼板遮住了。白色的門窗很好看,造型有那麼一分優雅;油漆剝落不少,沾了一些油污,破舊如昨。一扇窗上還寫著餐館的營業時間,但內里已經清空。猜是這棟建築劃歸為保護文物後,把失火風險很高的餐館清理了,但還沒來得及修繕,就暫時保持了原貌。

建築的另一端還裝著換風扇,也未來得及拆掉,彷彿隨時就會傳出油煙味兒。想來,一棟建築平地起,異族人遠涉重洋來到這裡開闢業務;後開戰爭結束,又被不知哪個小人物改為市井餐館;再幾十年甚至只有幾年,它又被清空待修繕……期間多少人在這兒留下過自己不動聲色的悲喜呀。而再過幾年,它又是什麼樣?一個小博物館?一個特色酒吧?抑或某家單位的辦公地?

叫得上名字的建築能夠讓人感慨緬懷,而更多叫不上名字的建築只留有歲月和神秘。

繼續前行,一路遇到幾個宿舍般的方塊樓、園林風情的中式房屋、說不出風格的無名建築,偶爾還有高牆和鐵門,以及從那裡緩緩駛出的車輛,和鐵門小框背後森森然的警衛眼睛。

很快走到了路口,映入眼帘的是聖彌額爾天主堂。

這座哥特式教堂頗有名氣,但不對外開放。在周遭雜亂建築的掩映下,它的美感是油煙味集市中的不羈女子,彷彿《托斯卡納艷陽下》邂逅女二的那一瞬間。

找了一個教堂正對面的角度按下快門,驀然發現一個西班牙老人(不知為何我篤信他是西班牙人)站在教堂門口,不知在等待、觀望什麼。路上騎單車的大媽飛嘯而過,老人瞥來一束目光,那不是他等待的人。

這個角度稍一斜身,正好能看到轉角處法國使館的影子。在一絲若有若無的夕陽下,這棟平凡無奇的建築彷彿也帶上了一點浪漫氣息,好似老電影里將要舉行一場晚會的異國小別墅。

回身,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很美的建築——紫金賓館。這其實是比利時使館舊址,現在名為賓館,隸屬於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很多建築被一些單位租用;賓館實際上並不對外開放,只承接會議、拍攝等。馮小剛《大腕》里米勒住的醫院,就是在此取景。

順著台基廠大街向南,左轉,就看到了比利時使館的正門。人來人往,保安忠實地守著大門。除了濃濃的異國風情,它儼然已經跟普通的機關單位別無二致。

再稍稍往前,就是1901Cafe。上一篇文章中介紹過西什庫的老店,這家是另一間分店。

自此,今天的路線已經結束。看過了老市井生活、新設計店鋪、殖民期舊址、國家事業機構,終於回到了自己的現實。

想來奇妙,描摹這一條路線的想法緣起,只因偶爾一次途徑比利時使館舊址,驚嘆於它的美麗。

半天,走完這條路線,彷彿看過了這座大城的一段變遷,也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小循環。轉頭,暮色初沉,天微藍。
推薦閱讀:

再見!這個一年要談十餘場戀愛的行業,而且永遠走不進婚姻。
西藏自助游線路彙集--7日線
好物 | 提升旅行幸福感的好物清單
全球最適合極限運動的地方在哪?必須是我魔戒大中土
這9樣小眾護膚品,出國必敗 | 種草

TAG:旅行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