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上)

《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作者以圍棋的方式,講中國地理分成了四邊(山西、山東、湖北、漢中)、四角(關中、河北、江東、四川)和中原(河內、三川、南陽、江淮)九大塊,我剛剛看完了四角的優勢,以及從四角統一天下的模式。確實收穫很多。

先說關中,歷史上的漢唐都是從關中統一天下的,關中山河四塞,東有餚函之固,潼關是天下第一險關,又有黃河之險,蒲坂津是其重鎮。南有秦嶺,秦嶺的東邊有武關通向南陽,秦嶺的西邊有散關通向巴蜀,西邊是隴山,有蕭關,北邊是黃土高原,中間是渭河平原,沃野千里,退而自守足以稱霸,進而東擴,足有奪取天下。關中欲統一天下,需要先佔領漢中、巴蜀,然後東進,出蒲坂津佔領山西,出武關佔領南陽、荊州,完全佔有了第二階梯地勢,中原各個勢力就無險可守,形成席捲天下之勢。從中原進取關中,有武關、潼關、蒲坂津三條路,劉邦入關中走武關,曹操入關中,走蒲坂津,安祿山入關中走潼關。而關中的安全,還需要防守西北之敵,先固守隴西,有能力固守河西走廊,甚至是西域,如此關中才能無憂。

再說河北,河北統一天下開創於劉秀,河北分三個層次,北部以北京為中心,有燕山、太行山為其外圍屏障,居庸關、山海關是最重要的關口。東北的少數民族入侵,都是走居庸關,東北的少數民族入侵,都是走山海關,但是只要堅守北京城,就算失去了外圍的關口,少數民族也無法佔領河北。中部以石家莊為中心,背靠太行山,宋朝在失去幽雲十六州的情況下,經營大名重鎮,與山西的晉陽連成一線,也能勉強抵擋少數民族的入侵,南部是邯鄲,也是背靠太行山,又有漳水之便。邯鄲、鄴城、多是河北政權建都的地方。五胡十六國時,燕國開創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遼東的燕國,從山海關進軍,一戰北京城,二戰拿下常山,三站攻取邯鄲,拿下整個河北,層次非常清晰。少數民族入侵,只要佔領了河北,再向中原進軍,幾乎就是暢行無阻。

江南形勝,利於防禦,長江上有兩個重鎮,一是京口(鎮江),一是當塗(馬鞍山),南京在中間統籌兩鎮,孫策渡江走當塗,朱棣靖難走京口。江南要是又能力,還可以經營江淮地區,戰略進攻,重要的是淮北南岸的重鎮,淮河上游主要是壽春和鍾離,壽春針對著潁河入淮的穎口,鍾離正對著渦河入淮的渦口,潁河和渦河是淮河最大的兩條支流,直通中原。江淮富足,袁術就是在壽春稱帝。淮河也有兩個重鎮,一是盱眙(xu yi),一是淮安,盱眙在洪澤湖邊,淮安正對著是泗水入淮的泗口。如果江南有實力,還可以經營彭城,威脅中原。由此也可以看到河流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江南政權北伐多是失敗,主要原因一是偏安的政權,不肯北伐,二是北伐不徹底,很多北伐都是達到黃河,但是很多就被北方的騎兵打敗,北伐要成功,就要先去山東,再進河北,最後進軍西北,朱元璋的就是這樣成功的。

四川是天府之國,也是很有能力取得天下的,四川是典型的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中間有長江、嘉陵江、岷江聯通,對外交通不便,對內確實交通便利,物產豐富,號稱天府之國。四川有兩個出口,東邊是重慶向東,有長江山峽,通向荊州,北邊是成都,向北有陰平、金牛道和米倉道,陰平是小道,通向漢中。歷史上奪取四川,都是走的東、北兩路,或者兩路並進,劉備入蜀,就是走三峽,到重慶,然後進去成都。鄧艾伐蜀就是走的陰平小道,金牛道是正道,有劍閣險要可守,易守難攻,陰平小道雖然道路崎嶇,不利於大軍通行,但是又出其不意的效果。米倉道是漢中通三巴的道路,只是輔助路線。

四川欲爭奪天下,需要集中兵力在東和北兩面,一有機會,就東佔領荊州、北佔領了漢中關中,如此則能取天下,這也是隆中對的戰略,但是最先提出這個戰略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東漢時割據四川的公孫述的部下,名叫荊邯,荊邯在公孫述手下只是一個小小的騎都尉,但是見識卻非凡,當時光武帝劉秀從從河北進軍中原,已經有了奪取天下之勢,荊邯就勸說公孫述,如果能接好劉秀,那是上策,否則就要和劉秀爭奪天下,「當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這段話出自《後漢書·公孫述傳》。後世的諸葛亮的隆中對,完全就是照搬這個戰略,甚至,蜀漢失去荊州之後,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佔領涼州,也能看到照搬這個段話的影子。但是荊邯卻比諸葛亮更有謀略,荊邯的建議和韓信的建議一樣,都是直接佔領關中,而諸葛亮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計,反而用下策,先去涼州,再取關中,錯失良機。這樣一來,天下大勢,確實清晰明了了。

推薦閱讀:

中國地理之北京市西城區
南北方都有哪些笑死人的差異,看完之後你還能接受嗎?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