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類簡史(上)書摘

人類簡史(上)書摘

人類屬於智人分支,為古猿演化出的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數百萬年前與能人、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多個人種並存。

演化:

漫長的進化過程,直立行走(手的演化)——>部落生活——>製作工具——>使用火

人類另一項獨有的特點,在於我們用兩條腿直立行走。能夠站起來,就更容易掃視整片草原,看看哪裡有獵物或敵人,而且既然手不需負責移動身體,就能發揮其他用途,像是丟石塊或是做信號。手能做的事情越多,可以說人就變得越厲害;於是人的演化也就越來越著重神經發展,也不斷地對手掌和手指的肌肉做修正。於是,人類的手開始能夠處理非常精細的任務,特別是能夠生產、使用複雜的工具;

早在大約80萬年前,就已經有部分人種偶爾會使用火,而到了大約30萬年前,對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智人的祖先來說,用火已是家常便飯。人類不僅用火當作可靠的光源和熱源(烹調),還可以用這項致命的武器抵擋敵人。

認知革命:

語言——>想像的現實——>大規模(突破150人)合作——>通過語言、文字傳承,不再依賴基因變化

人類語言真正最獨特的功能,並不在於能夠傳達關於人或獅子的信息,而是能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記》、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夢世記」(Dreamtime),甚至連現代所謂的國家其實也是種想像。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採集社會——>遷移活動(季節、災害)——>戰爭統一——>遍布全球

遷移活動的戰爭帶來了滅絕。

農業革命:

小麥馴化了人類(動物馴化)——>產量增加,人口急劇增長——>同化其他採集社會——>無法回到採集社會

作者觀點:狩獵採集時代的生活質量遠超農業時代。1、採集者比農民飲食更多樣化,營養均衡;2、農民最怕天災大旱饑荒,採集狩獵者可選餘地大;3、採集狩獵者甚少傳染病;4、農業社會的剝削壓迫等。那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蝴蝶效應,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各種決定最後的結果,等到真正大局已定時,再也無力回天;計劃的第一部分進行得很順利,人們確實工作得更努力也更辛苦。但大家沒想到孩子的數量也多了,於是多出的小麥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這些遠古的農民也沒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就讓孩子的免疫系統下降,而且永久聚落也成了疾病傳染的溫床。他們也沒有預見到,由於增加了對單一食物來源的依賴,實際上他們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災的威脅。這些農民還沒想到,豐收年他們糧倉滿滿,卻會引來盜賊和敵人,迫使他們得築起高牆、嚴加警戒。這樣一來,發現苗頭不對,為什麼他們不趕快放棄農耕,回到採集生活?部分原因在於,所有改變都必須點點滴滴累積,經過許多代的時間,才能夠改變社會;等到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過去曾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選了。另一部分,是因為人口增長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採用農耕之後,村落的人口從100人成長到110人,難道會有10個人自願挨餓,好讓其他人可以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這已經再無回頭路。人類發現時,已經深陷陷阱、無法自拔。

智人群體開始從居無定所的採集者向擁有固定家園的農民轉化。相伴產生的還有三種思維模式。一是」存量「,囤積和控制物資;二是」私人領域「;三是對」未來「的重視

農業革命早期(小村落與社群的自給自足)——>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產生——>財產剩餘、階級產生——>交換需求、秩序需求——>區域政權產生、區域文化形成、金錢價值互信體系建立——>區域間貿易導致互信體系融合——>戰爭——>帝國形成、文化融合、互信體系趨一化

宗教——>基於通過信任的某個想像,人類凝聚成巨大的政治實體

隔山隔水的各地文化又是如何由分走向合的呢?那就是「帝國」、「金錢」和「宗教」這三大力量將全球逐漸合為一體;

所謂的「帝國」力量就是通過戰爭或者和平同化,之前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文明逐漸融為目前的幾大文明;所謂的「金錢」力量就是指經濟,社會的分化讓各地經濟交流不斷加深,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行使真正獨立的經濟政策;宗教力量的「普世特質」和堅定不移的「推廣特質」,某些宗教已經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相信某些宗教故事,成功地團結了這些人。

科學革命:待續

liwenxun
推薦閱讀:

秦緒文:互聯網風水項目年入百萬
怎樣看待悟空問答?
如何看待部分快手用戶炫耀14歲少女懷孕的視頻?
2016中國互聯網大會 |【友盟+】COO葉謙:全域數據智能未來
怎麼看李彥宏提出AI時代到來的說法?

TAG:閱讀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