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人之道與天之道?
原問題:何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無需引經據典,談談生活中的理解!
生活中,先說說人之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用國外的理論叫馬太效應。形象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辦事更加順利,更容易積累財富,形成正循環。在公司,業績往往歸功於上級領導,而過錯總是讓下屬背鍋。有句話說的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難」。在最初奮鬥的時候,資源自己找,人脈自己拉,什麼都是阻力。而只要開始成功,資源會自動涌過來,只要你利用合理,不要犯混,就會形成滾雪球效應。但不要忘了,天下資源是有限的,你雪球上的雪,都是直接或間接掠奪弱者而來的。家庭不幸,一貧如洗的人,更難在社會中生存。物價飛漲,工資還拖欠,這其中暗藏著被強者們偷走的價值,只不過現代社會剝削的更加隱蔽,更加「文明」而已。一心想發財的股民,總是被一次次套牢,真以為會看幾根線就能從股市中拿到錢么,你在其中扮演的是狼,還是一隻待宰的綿羊?奉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資,去補了巨頭們的有餘。其實,人之道就是動物之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天之道,則不然,有一種平衡的力量始終推進萬物變化。就像颳風是因為某地的氣壓低,需要空氣去補充;又像水總是往低處流,填補溝壑。這種力量是人和動物無法阻止的。生態圈是否存在這種力量呢?你錢再多也會死,死後富不過三代,之後你的那點財產也就散盡了。大魚再強,死後也要被小魚吃個精光。你人脈廣,財產多,如果不知道適可而止,天之道就要發生作用。天道總是「養而不宰」,以最大的寬容,讓人們自由的成長。然而人人都是天道所生,自然人人都含天道的正反兩面性。所謂的羨慕嫉妒恨,並不是惡性,而是天性!正因為有這些天性,才讓強者必須為眾人造福,否則就會在眾人的唾棄中隕落。「反者道之動」,人生和事業都是個拋物線,強大過後必然衰落,這就是不可違背的天道。
所以,老子的思維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過踏實的積累,形成正循環慢慢變強。變強後要「柔弱處下」,不要「自恃」、「自見」,要「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因為自認為強大的時候,往往就是要衰落的時候。所以永遠要放開眼界,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自滿,保持成長的態勢。當你的財產才華開始有餘的時候,不要忘記幫助不足的人,去主動符合「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才能避免被天道所損。
感謝評論中的指正,「富不過三代」確實是不一定的。回答時書寫有點隨意。在此抱歉。
天之道是熵增原理,最終是越來越平衡,越來越無序。人之道是耗散結構理論,通過消耗能量,實現有序結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
先說前一句: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自然規律會把萬物進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低處的水位也因此而變高。濃的氣味會擴散到淡的地方,於是淡的地方的氣味就變濃。這是天之道,現代科學稱為熵增。再解下一句:
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人因為懶散,有貪念等等小心思,希望藉助權威,藉助貴人,藉助富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大多數人會奉承討好,希望得到他們的照顧。其結果勢必使富人擁有更多資源,富者愈來富,貧者愈貧,造成馬太效應。
何以解?凡人謙虛卑微,不自盈自滿,則天補之;聖人觀天之象,執天之行。記得有一個關於奧運會的段子:
奧運會的本質就是,世界上一群最需要運動的人,看著一群最需要休息的人,在那裡運動。
神回復:看A V也是。
這不就是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的鮮活詮釋么。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裡,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把老百姓們理解為「天」。怎麼說呢,比如,我現在有一個想法,我要創業,要工作,要成就一件事,首先我要看。這件事,是不是為老百姓著想的,是不是從老百姓出發的,或者說這件事情最終做成,對老百姓,對大家,對天,有沒有幫助。如果有。那麼天就會幫我們。就會得到老百姓(天)的支撐和擁戴。這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老百姓們每人用一點點多餘的力量來關注我來幫助我成事。就像我們做網站的流量,關注量一樣。做電影的票房一樣。誰來評價。天來評價。老百姓來評價。所以我們做為人,做為老百姓(天)中的一員,我們發心要做事了,要行願了。首先要看這個發心是為什麼對大家有沒有益。如果是,那麼天就會助我們。如果我們在天的幫助下,成事了,同時賺取了非常多的利益。這時候要看我們能不能讓這個利潤,再分享給老百姓,給老百姓(天)需要的幫助 ,幫助我們得以成就的老百姓(天)。這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反之如果我們成事了,居功自傲,失去了初心,就會漸漸失去信用,信用失去了,支撐我們的所有力量就會逐漸散去。這叫做受天罰。也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這就是天道。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這裡,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做為人做為老百姓,如果還沒有發什麼弘願的時候,也沒有要付出多少心血去成一件利益大家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其實生活各方面都是很緊張的但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沒有放棄過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還是會被大勢所趨,怎麼說呢,我們是窮,但我們還是要貢獻一份力量去為富足的,向上升趨勢發展的看上去什麼都不缺的那個群體去貢獻自己微博的力量。就是說損不足而奉有餘。因為我們依賴他們而存在。當然他們也依賴我們而存在。是相互依賴的關係。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即我們老百姓值不值得被依賴,我們是在偷錢,還是在奉獻。我們是在貢獻還是在貪污。這裡就是一個人品和信用問題。決定了我們是不是值得依賴能夠依賴。同樣的,在上位的人,他值不值得我們依賴,他有沒有信用,他的目標是否能夠利益大家這個集體。這就是相互依賴,相互制衡。所以我們會看到,越富足的人,他越富足,因為會有更多的人支持他,擁戴他,我們擁戴他是因為也為大家謀得了福利,他有信用,他為大家。所以我們擁戴。
所以天之道與人之道是緊密聯繫的。
我們要成事,是需要「借」力的,而我們能不能借到力是要看我們有沒有信用,我們的發心是不是為大家謀福利的。相比同樣要借力的其他人而言,誰更值得借給他力的呢。我們就要看這個人的發心以及信用以及實力 。因為 這些存在 一個風險評估的問題。
所以我們還要感恩天感恩父母,父母如天啊。是天給了父母生命,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給了我們成長,受教育的機會。所以我們能不感恩嗎?所以我們能不回報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故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體的。是不增不減的。是有取有舍,有舍有得的。
附:
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
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3] 」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3] ,反應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3] 。
推薦閱讀:
※是不是不愛了任何理由都可以當成分手的借口。?
※王路:如何面對傷害自己的人?
※伍雲召的武藝怎麼樣呢?
※你手機里讓你看一次笑一次的照片是什麼?
※民間的各種禁忌你知道多少?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