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教養孩子是一門學問,是每個父母需要用畢生智慧來努力研究的。有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自身教育的重要性,有的父母雖然意識到了,但面對眾多口口相傳的育兒準則和五花八門的育兒心經估計也得犯頭疼了。孩子都是每個父母的心頭肉,不管在吃穿還是教育方面,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除了這些,還有很多要給予他們,比如安全教育,性教育,生活常識的教育等等。生活常識的教育是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怎麼過馬路,怎麼在超市購物,小到怎麼洗手,怎麼疊衣服,什麼都得教給他們。可是如果你的寶寶還小,你該怎麼去教育和引導呢?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相信一部分家長是講道理,畢竟現在是引導教育鼓勵教育的時代,但也有一部分家長還是覺得傳統教育是對的,只有嚴厲苛刻才能讓孩子長記性,知道禮貌謙讓尊老愛幼。其實不管哪種方法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可取性。如果是我,我會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來給他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講道理的方式是最先開始運用的,我會告訴他離暖壺遠一點,燙到就會住進醫院,雖然我會把暖壺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告訴他離電視機里遠一點,太近了對眼睛不好;不能在床上蹦蹦跳跳,會有摔下來的危險……如果我的孩子能聽進去並且照做我會鼓勵他表揚他。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但我又不能扼殺寶寶要探索世界的天性,我會告訴他讓媽媽爸爸和你一起參與一起冒險才是最棒的。我會陪著他去戶外研究小蟲子而不是讓他一個人去碰不知名的昆蟲;我會鼓勵他自己穿好雨鞋然後我們一起撐著傘去踩地上的水花,研究我們在水裡的倒影……我會虛擬一些我自己的經歷給他,比如說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和你一樣,後來怎麼怎麼樣了,你應該比媽媽更厲害等等。我還是希望先用講道理的方式對他講生活常識,畢竟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在平等和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可是我不排除會使用硬性有效的方式。如果你的表揚和鼓勵甚至獎勵多了,他會膩的,再說孩子的天性就是淘氣,在兩歲左右會有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學會了說「不」!你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嘗試,這個時候講道理的作用也許就太弱了。如果他真的要反著來,那硬性規定就要派上用場,很嚴肅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什麼不能做。而爸爸媽媽要配合好,不能媽媽凶了爸爸馬上給哄還說媽媽不好的話,最好的方式是媽媽凶了,爸爸說,你看媽媽都生氣了你想想自己哪裡不對了?這個過程中都要嚴肅,只是一個扮演兇狠,一個用平和語氣強調你就是該怎麼樣不該怎麼樣,讓他一次就記住。所以不管是講道理還是硬性規定,都需要父母多了解自己的孩子,通過不斷嘗試來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生搬硬套,要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孩子的腦子裡有一張白紙,你畫上什麼就是什麼!作為母親的我,非常贊成這句話!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確實應該從小做起。

在中國學校教育中,以成績來判定一個孩子是否優秀,已經成了慣例。對孩子思想品德和生活安全常識方面的教育很是缺乏。特別是在幼兒園和小學,這個階段是孩子各方面綜合素質養成的最好時期,而學校卻忽略了這一方面的教育。就目前來說,這樣的情況很難得到改善。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隨著很多校園惡劣事件的發生,很多的教育專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在網路和電視節目中給大家做了很多類似的宣傳。他們說: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僅僅限於文化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孩子安全生活常識,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的重中之重。那麼,學校暫時不能完成的教育,就應該由家長來完成。

對低齡兒童的常識教育,首先是要有條條框框來約束他,但是具體到實施,我們還是要以要以講道理為主。如果一開始就直接霸道的給他作出規定,讓他完全聽你的話,就照著你說的做,實在是不科學的。長期下來,孩子沒有了自我發展空間,以為家長說什麼就是什麼,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孩子像個木偶一樣,任你擺布,沒有了主見;第二種是,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最終造成性格扭曲。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其實,你真的不必懷疑孩子的理解能力,他其實很聰明的。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能聽懂你說的話,只要你耐心一點,講究方式方法給他講解,效果會好的出乎你的想像! 不過,並不是每一次講道理都會有效果;孩子也不可能每次都那麼聽話;他們的自制力很差,就算他明白你說的道理,卻還是忍不住要犯錯。

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對於超低齡的孩子來說,單純的講道理他們有可能真的不懂。所以,我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語速會很慢,而且會加上很多形象的動作;還有就是,有很多的道理只講一次,他不會明白,要多說幾次,他們才能明白。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那麼,在我們給孩子講道理無效的情況下,就需要一些硬性的規定和措施來配合。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家老二現在兩歲了,他喜歡玩平板上的遊戲,剛開始玩兒的特別上癮,當你拿走平板不讓他玩的時候,他就使勁的哭!爺爺奶奶不捨得孩子哭,就任由孩子愛玩多久就多久。很快,我就發現孩子的眼睛總是一眨一眨的,我立刻想到這跟玩遊戲有很大的關係。

於是我就開始給寶寶講道理,並用手示意,一直玩遊戲對眼睛不好。婆婆說,這麼點大的孩子懂個屁!當時我心裡還真沒有底,但是我告訴自己,一定不能任由孩子繼續這樣玩下去。不管他能不能聽得懂,該說的我一定要給他說清楚。並且,同時採用強制措施,沒收了平板。第一次和第二次,孩子哭得很兇。雖然看他哭,我心裡很難受,但是為了他的眼睛不受傷害,我必須要這樣做。我還會想辦法用其它的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樣反覆兩三次以後,寶寶真的聽懂了我的話,還會簡單的說:眼睛不好。現在,他每次玩十來分鐘,只要聽到爸爸媽媽說,時間到啦,不能玩了,他就主動地關掉平板。看到他熟練地動作和可愛的表情,我很開心。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很多被人稱之為壞孩子,不聽話的孩子,並不是他們從小就壞,就不懂事,而是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家長要首先對自己的孩子負起責任。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對於兒童的教育,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傳統的教育觀念遭到了唾棄。更多人性化的觀念,植入到了整個教育過程。而另一方面,隨著大眾化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得道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在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熊孩子」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當中。這些孩子的「熊」,很多並不能和原來的淘氣調皮畫上等號。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有些人認為這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所帶來的問題,僅有一個孩子導致家長過度的溺愛,所以孩子們變成了「熊」,有些人認為是家長本來就也是一頭「熊」,在這種不當的言傳身教下,孩子自然不會變成別的物種,還有些人認為,是幼兒教育、小學教育的缺失導致了這些問題,畢竟現在新事物那麼多,家長再睿智也不能面面俱到。

當我們仔細分析這些因素後就會發現,這些問題似乎都是普遍存在的,有的「熊孩子」只具有其中一樣特點,而有的則全部都有,甚至還有的「熊孩子」這幾條一條也不佔。然而就實際情況來講,很多問題恰恰是因為家長過於在意「因材施教」而忽視了真正的「量力而為」。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讓我們先來舉一個例子,小學生李明放學後走到一個路口,他只顧著趕緊回家去玩而忽視了紅綠燈已經變成了紅色,這時候,來接他一起回家的爸爸趕緊一把拉住他,對他說:「看燈,紅燈的時候有車會撞到你!」李明好像明白了的點了點頭。那麼他明白了,記住了什麼呢?如果就一個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完善了的成人來講,他會從紅燈時候路上有車,會撞到自己,從而推導出紅燈時候不能過馬路。但是對於一個低齡兒童來說,他們可能僅僅只記住了「有車會撞到」所以不能走。進而他們會認為,沒車的時候就可以走,而不是選擇去遵守紅綠燈。這樣一來,即使家長很遵守交通規則形成了很好的榜樣,並嚴格要求了孩子,學校老師也一次次強調注意交通安全。可是孩子們還是更多的記住了邏輯推導的過程,那就是有車。而在他們認為沒車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這是安全的,從而不在意紅燈信號。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對於邏輯思維能力不夠完善的孩子,很多時候不要通過將因果,講道理等等形式去告訴他們一些規定,因為他們或許理解不了,或許因為信息量太大而選擇性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進而形成了嚴重誤解。比如對於紅綠燈的理解,低齡兒童的感知周邊的能力不高,他們可能覺得沒車的時候,巨大的危險正在向他們高速駛來!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對於低齡,千萬量力而行,不要用大人的思維方式來對待他們,與其講道理,不如明確的告訴他們這就是不能做,到他能理解的時候,再進行講解。



首先,我還是一名學生,而且學的非教育類專業。但是我來談談非專業的看法。

對於低齡兒童,這個低究竟是多低,題中並沒有說清楚。我們不妨分類一下。上幼兒園之前和上幼兒園之後,至於上幼兒園之後多久的兒童算低齡兒童我們姑且不論。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對於上幼兒園之前兒童而言,沒有接觸外界,接觸外界的知識較少,還沒有到會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一步。醒了餓了吃,飽了就跑,玩,累了睡。這時候的兒童對外界的看法來自於父母的口頭傳授,比如爸爸這一詞。是由其他人不斷教他說爸爸他才會說的。這時候的一些常識必須要通過講道理來傳授給他。因為他可能不理解所謂的「硬性規定」的行為。在他沒有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前,父母的講道理基本上他是會聽的,而且會以之為行為準則。父母對他好的教育至關重要。

對於上了幼兒園的兒童。在幼兒園期間,與其他小朋友接觸,與老師接觸。老師講的和父母講的不一樣怎麼辦,到底該聽誰的,這在孩子腦海里會是一個問題。而且這時候孩子的世界觀也還沒成熟,一些不好的東西會在上學期間湧入大腦。舉個例子,某幼兒園給小孩子吃腐爛的鵪鶉蛋,老師還讓孩子不要給父母說。而孩子對這些東西還沒有判斷力,就會聽從老師的。孩子回家了,他不講給父母聽父母就不知道,即使父母說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要告訴我們孩子也不清楚什麼該告訴什麼不該告訴。老師說的不告訴到底該不該告訴。那麼這個時候為了防止此類的事情發生,怎麼辦呢,我認為父母必須規定孩子必須要把他這一天做的什麼事情,吃的喝的什麼東西講給或者說是分享給孩子,而父母我要微笑著和他分享。讓她知道父母是永遠支持他的,他才會後顧無憂。

剛剛說的是老師出問題。要是其他熊孩子鼓動他去做什麼不好的事情,比如在別人車門上畫畫之類的。通過上面的孩子給父母分享,父母就可以硬性規定這個不能做,這個不好之類的。假如你給孩子講道理,他會認為你們再和他商量,而他的小夥伴也是商量。為了和小夥伴一起玩,一般而言都會繼續去做不好的事。

而且一直講道理會弱化父母的威嚴,這對家庭教育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具體應該講道理還是硬性規定有效要視孩子的情況而定。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在百度找不到確切的關於「低齡兒童」的概念,我們暫且把它理解未「年齡較小的兒童」吧,畢竟我覺得,如果按一些人的說法,把未成年人都歸為「低齡兒童」,那「非低齡兒童」到底是哪個年齡階段的群體就成問題了。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無論是和低齡兒童講道理還是強制性規定,歸根結底,我們就是要達到讓他們聽話,變乖的目的。

首先,用什麼辦法、手段約束兒童,我覺得這因「童」而異。兒童性格差異千變萬化,有吃軟不吃硬的小孩,也有吃硬不吃軟的小孩,更有軟硬不吃的小孩。

對於吃軟不吃硬的小孩,適宜用講道理的方法讓他們遵守常識。例如,說服一個小孩飯前洗手,睡前刷牙,我們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飯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的後果說出來,讓他們懂得這個道理,這樣的話我相信他們以後都會乖乖遵循常識。講道理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樣化的,例如很多道理都可以夾雜在寓言故事、童話故事裡,這樣更生動形象。

對於吃硬不吃軟的小孩,我們可以用威懾的方式、強硬的態度讓他們遵守一些常識道理。很多小孩從小就有強烈的抗拒心理,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道理一概不聽,更喜歡對著干。遇到這種小孩我們不妨態度強硬一點,用強制性的規定約束他們的行為。

但是,對於小孩用強制性規定去約束行為,我也有一定的顧慮。低齡兒童對世界認識甚少,甚淺,如果我們一味用強制性手段去約束他們,容易對他們以後的思維方式造成消極影響,使得他們越來越少自己去思考,去理解,而是囫圇吞棗去接受,遵守,這樣教育出來的小孩,太刻板,太單一。所以,我覺得,即使對吃硬不吃軟的低齡兒童,也不宜太多用強制性規定約束去教育,讓他們接受常識,而應該另闢蹊徑。如果他們有逆反、抗拒心理,那也可以好好利用,使之無意識中遵守了常識。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講個小故事。有個愛清靜的老人住在一所小學旁邊,老人的屋子旁邊還有一間鐵皮屋。一群小學生每天放學後路過鐵皮屋時喜歡撿小石子擲鐵皮屋,發出「鐺」「鐺」「鐺」的響聲,老人深感痛苦。於是他對那群小孩說:「我很喜歡你們擲石頭砸鐵皮屋的聲音,這樣吧,我給你們一人五顆糖果,你們擲給我聽。」得到糖果的小孩很開心,砸得很用力。第二天,老人對小孩說:「你們昨天砸得真好,不過我只能給你們沒人兩顆糖果了,你們砸吧」,小孩有點不開心,砸得不甚用心,草草砸了幾下就走了。第三天,老人說:「你們砸出來的美妙聲音讓我很舒服,可是我沒有糖果了。。。。。。」沒等老人說完,小孩子一鬨而散,他們覺得,沒有糖果,憑什麼讓我們砸給你聽。而老人,用幾顆糖果,達到了他求靜的目的。



我理解的低領兒童大概就是0到6歲吧,因為百度上也沒有給出確切的定義。對於這些剛要懂點事兒但是還不是很懂事兒的孩子來說,最聽的就是家長的話,畢竟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前會教他們一些知識,最起碼會告訴他們一些常識。

說到常識,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到底是跟他們講道理管用還是硬性規定他們該怎麼做管用呢?我認為是後者,也就是硬性規定。我覺得像這樣的低領兒童他的理解能力有限,你跟她講道理他可能但是「嗯啊」的好像聽明白一樣,其實他是有點怕家長說他們。所以只能裝作聽懂了。雖然他們年齡小,但是也不是一點兒事兒都不懂。但是事後他們可能並不能理解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如果給他們硬性規定,告訴他們這個事該怎麼做,或者說必須這麼做,他們就會按照你說的去做,畢竟懂事之前都是這麼告訴他們的。這或許在他們的腦袋裡邊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但是這種硬性規定,並不是沒有缺點。這種硬性規定,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思維定式。長期這樣的話,他就會不去思考問題。這就跟喂到嘴裡的飯一樣,他就直接給咽了。他根本也不會去思考就是怎麼來的。但是相對於這兩種來說,我還是覺得硬性規定對於低齡兒童是更有效的。畢竟小領導六歲了,這種低齡兒童,他們的心理智力發育都不全。所以為了他們好,把一些基本的常識去硬性的塞給他們強加給他們,也是必要的。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推薦閱讀:

這不是光榮,是恥辱。
情景交融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辱妻殺人案這一慘劇的發生?
江歌劉鑫案為何說正義沒贏,人性沒贏,咪蒙贏了?
社會對大型犬真的有很大偏見嗎?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