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爸爸回來了這個節目?
04-01
簡單對比一下《爸》和《爸爸回來了》吧,這樣對比主要分析一下《爸爸回來了》。
一、開場同樣作為第一期節目,顯然湖南衛視就更加善於籠絡人心。如果有觀眾記得,就會發現第一期《爸爸去哪兒》剛播出的時候,並不是30s卡通動畫開篇,而是在藍白有光的雲層中,丁文山的旁白加上字幕:「第一次以父親身份出現在鏡頭裡的爸爸們」。這句話本身是抓人的,因為話題新鮮,賣點直接呈現,符合觀眾的獵奇心理。接著是林志穎開口,「我自己不敢說是一個非常棒的父親,但是我敢說我是一個負責人的父親。」接著是五位爸爸每人一句話,這裡這麼做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表態。這個「表態」頗有點「背後的故事」的意味,乍一看有點底氣不足,沒有勇氣直接開篇,非要繞這麼一個圈子,然而事實上這是在做一個「過渡」的工作。給觀眾一個接受一檔新節目的心理準備。接下來的工作是「給觀眾甜頭」。《去哪兒》沒播出之前的噱頭就是林志穎。一開播則必然要立馬首先利用林志穎的人氣來留住觀眾,所以隨後呈現了一小段林志穎與小kimi的日常生活溫情記錄,女性粉絲的心刷刷就開始融化了,一個是帥爸,一個是萌娃,光看這倆都已經值回票價了喂!
下面切頻道,來看《爸爸回來了》。「陽光明媚的清晨象徵嶄新一天的開始,而每一次美好的開始總是伴隨著驚喜。」我不是很理解節目組為什麼要拿這一句幾乎沒有「作用」的話來開篇,這是極大的浪費你們造么!!同樣地,出於過渡的考慮,節目組拍了一些空鏡頭,但沒想到這組空鏡頭成為吐槽的開始——炫富。其實關於這些家居之類的空鏡頭是可以這樣理解的。《去哪兒》是外景拍攝,外景拍攝向來是我國綜藝節目的弱項,但由於謝滌葵之前是做《變形記》的,所以對於外景的掌控能力比較強,《去哪兒》中的空鏡頭都帶有強烈的記錄色彩,賞心悅目。《回來了》把場景搬到室內,沒有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又不能全程都只看孩子,所以只好拍傢具、拍車······城市果然還是比較無趣。然後開始介紹各位爸爸顯赫的社會地位。不是說這樣不好,這樣介紹是可以引起一部分觀眾的收看興趣,但是如果你強調爸爸們在外的風光牛逼,那麼相應地,節目中你要呈現的就是爸爸在家面對小孩的親和柔軟等等,顯然,就第一期節目來看,爸爸們還是從前那個形象,老爺基本上還是老爺,陽光大男孩基本上還是陽光大男孩。到這期節目的最後,「呈現」得依然不夠,「成長」則幾乎沒有「呈現」。不過也沒事啦,慢慢來。二、開頭動畫
兩個動畫的節奏都挺好,沒有明顯差別。同樣的30s,《去哪兒》的層級感稍微強一點,在情緒上多一點「渲染」的過程,男孩子一點;《回來了》則總體較為平穩規矩,女孩子氣一點。除了《去哪兒》開頭那聲雞叫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三、兒童的選擇總體來說,《回來了》對於小孩的選擇年齡跨度較大,性別的分配不是特別均勻。成員年齡如下:奧莉(李小鵬女兒)——兩歲零三個月neinei(吳尊女兒)——三歲半小甜心(賈乃亮女兒)——一歲半弟弟(王中磊兒子)——八歲《爸爸去哪兒》兒童年齡:石頭:六歲森碟:五歲Kim:四歲王世玲:四歲天天:五歲很顯然,《去哪兒》的兒童年齡選擇更為集中,是使用同一種「語言」交流的。當然,《回來了》各個家庭之間並沒有交流,但是觀眾看起來還是會感到跳躍。
「交流」和「衝突」在真人秀里是尤其重要的元素,這也是所謂的一個「看點」。然而第一期《回來了》這個點處理得較為平淡。「聚攏」的效果並不好。四、家庭環境問題分兩方面,一是硬體,而是軟體。硬體就是先前所謂的家居、地理環境諸如此類。前面稍微說了一些,總結一下的話,主要有這樣幾個障礙:1、拍攝環境封閉,發揮空間不大;2、是參與者熟悉的環境,參與者容易感到放鬆,挑戰感弱、遊戲感弱;3、四個家庭之間相距甚遠,缺乏連接,節目結構鬆散;軟體是指的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李小鵬和吳尊家都是以英文教育為主,孩子的中文能力偏弱,這樣的話交流就更多地以來鏡頭和字幕,顯然,這二者對於《回來了》團隊來說都不是強項。因此,整期節目觀眾與孩子們之間的心靈共鳴少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但是拆開來看,個人認為吳尊女兒逛超市那一段拍得非常棒,節奏感值得稱讚,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有趣的展示,「哇這是攝像機,媽媽可以看到我。」「Mammy,mammy,iloveyou.」當然,之後一二三四數數的情節也非常可愛。這就是潛力和亮點所在,是節目組應該要留意和保留的優點。說到吳尊那就又免不了說一些「幫女兒洗澡」事件。這個地方節目組的處理有欠妥當。節目組也許並沒有有意去展示這個畫面,但是顯然從「遮擋物」來看,節目組意識到了這個鏡頭也許會不太合適。但是仍然使用了這個鏡頭,原因無外乎這可以是一個噱頭,帶來收視率。不過不可以否認,吳尊在吃飯的時候用腳趾夾住椅子腿的細節捕捉得非常到位,加分。
五、製作團隊陣容如下:《爸爸回來了》:由80後海歸團隊傾力製作。《爸爸去哪兒》:由《變形計》製作人謝滌葵及團隊、《我是歌手》製作人洪濤及團隊聯合打造。我對浙江衛視的海歸團隊不是特別了解,也沒有接觸過,總體的感覺還是「經驗不足,膽子不大」,沒有撒開膀子玩,但是事關收視率,也不太好意思玩,只是規矩之下,目前尚未見到足夠的新意及磁場,所以這個團地的成長之路仍然充滿了挑戰。《去哪兒》的製作最開始是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出來的,非常有想法,後來做了《變形記》,不管怎麼說,《變形記》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對於人情感的把握,呈現,以及放大,都是他的團隊十分擅長的工作。同時他是一個膽子很大的人,《去哪兒》的神字幕一直為外界稱道,而事實上,《去哪兒》的字幕組是幾個年輕女孩子負責的,其中還有實習生,但是「森碟」這樣的放大觀眾興奮點和引起話題的行為他把握得十分到位,儘可能地滿足著觀眾需要放鬆、疲於思考、找尋快樂、圍觀明星等眾多需求。這種滿足的實現,一來自於整個節目的結構、節奏平衡;二來自於艱辛的製作。我不知道《回來了》的素材量有多少,但是就兩個節目的呈現來看,《回來了》顯然對於細節的掌控力是薄弱的,這種薄弱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素材不夠,捕捉不夠。三來自於創作理念的「親民」。謝滌葵一開始就知道觀眾要什麼,他就朝著那個方向走。這麼說吧,《去哪兒》對於現實和節目的界限的處理非常模糊,觀眾常常忍不住相信他們看到的就是全部。當然不是這樣,任何一檔電視節目都不可能是這樣,電視節目是經過精心編排的,但是這不影響到觀看的愉悅,相反,這種編排是一個類似於吹氣球的過程,一步一步把觀眾的情緒帶進來。推薦閱讀:
※你更願意花少點錢和別人合租住一個房間還是多花錢自己住?
※幸福的家庭,從來不是三觀相合,而是不爭對錯。
※怎麼看獨居老人拾荒只拾不賣的現象?應該如何關懷獨居老人?
※妻子有外遇的特徵都有什麼?
※有哪些事兒讓你覺得活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