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到底有多麼的"偉大"?
04-01
曾幾何時,全中國的大學裡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王小波生前兩獲聯合報中篇小說大獎,在海外華人文學界獲得普遍稱譽。但當其期望進入內地文壇體制時,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出版作品都很困難。而1997年王小波遽然逝世,成為了王小波現象的開端。「王小波熱」成為了一件爭議巨大的課題,然後這也讓更多人認識了王小波。
推薦閱讀:
他是個不老實的邊緣人,總是對主流懷有戒心,不時旁敲側擊,甚至像個天真爛漫口無遮攔的孩子指出看似西裝革履道貌岸然的人其實可能什麼也沒穿。眾所周知,王小波最討厭假正經、偽善和「精神複製品」,最不甘心俯首帖耳做「沉默的大多數」。他認為,對知識分子來說,知識並不神聖,重要的是講真話。實際上他的雜文也通篇是真話,不說廢話,更不說假話。毋庸諱言,在中國有時候講真話是多麼艱難,而講假話是多麼容易。在這種情況下,講真話就變得尤其重要。也正是講真話這點,最終使得王小波以非主流的邊緣人身份,超越了邊緣和主流,從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靈魂震顫和情感共鳴,為沉默的大多數的平庸生活提供了一縷溫暖的光照和一絲會心的微笑。他之所以被人提起和懷念,這點肯定是個主要原因。(摘自廣州日報)
現在有人自稱 「五百年來白話文第一人」,但跟王小波一比簡直是相差得太遠了。王小波營造的是一個世界,你明明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但是你又並沒有把它當成寓言或者童話去看待。每次讀王小波都覺得心在飄浮。讀《萬壽寺》,每次都像一個信佛的人在讀佛經、一個基督徒在讀《聖經》一樣,發自內心地充滿喜悅:白話文原來可以營造出這樣的世界、這樣的氛圍,還有這樣的節奏感。節奏感其實是可以學習的,但是王小波營造出的氛圍是極為精彩而非人化的,就像神一樣。
推薦閱讀:
※喜歡一個人待著
※二月河的歷史小說寫的怎麼樣?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是怎樣的?
※巡視利劍第一集講的什麼?
※詩人北島的生平經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