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一堂課
頭痛伴隨我已經有六年了,開始不知道以為是眼睛裡面疼。後來厲害一點會嘔吐,害怕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然後和朋友說了自己的癥狀後,才知道,哦,這就是大家常說的頭痛而已。
頭痛來時,心情鬱悶,諸事不爽。頭痛過後,彷彿重生一般,特別羨慕不頭痛的人。殊不知,大家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病痛。
病痛和心裡的小人一樣,你越是重視,它越是強大的能控制你。反而你輕視它,就算頭痛,照舊做你該做的事情。它也就沒那麼明顯了。
就個人經驗來說,疼痛是個強敵。但是一味地恐懼和憎恨,只能讓你無法面對疼痛。傷害你的不是疼痛,而是對痛苦的恐懼。疼痛會讓你疲於奔命,採取種種不理性的行動,比如沖家人發脾氣,或者不肯去看醫生,請醫生找出疼痛的病因。
但是醫生並不如你本人了解自己的身體,雖然我們覺得醫生或許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大的病痛。但是等你到醫院的時候,也許醫生並不能馬上幫你治療,就算幫你治療了,也不不能馬上緩解你的痛苦。試著觀察自己的疼痛,接受它。疼痛告訴你應該注意自己的身體。
《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作者拉姆.達斯(RAM DASS)說,只有接受了疼痛,你也就接受了自家的靈魂,因為只有靈魂才能戰勝疼痛和對疼痛的恐懼。
似乎有點道理。
1.關於作者
拉姆.達斯這位作家可能不太符合現代人的口味。他原名理查德.阿爾伯特,20世紀60年代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因離經叛道的行為被哈佛大學辭退。後遠赴印度靈修長達數十年。
印度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家,有著最骯髒的恆河,但是卻又有著最高貴的靈修方式。看過幾本類似這樣關於靈修的說,有很多台灣人在美國寫的,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賴佩霞,還有美國人自己寫的。
自己內心對這種信仰和靈修之類的,無所謂信還是不信。但是實際上抱著崇敬和謹慎的態度。但是書中作者提到的對待痛苦和死亡的態度,卻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鑒。
作者1971年首部著作《活在當下》(Be Here Now)出版後再美國熱銷200多萬冊,其「活在當下」的理念喚醒了整整一代人的心靈意識。喬布斯如此評價道:「這本書對我影響很深刻,它改變了我和我的許多朋友。」
後來他致力於愛與服務基金會,臨終關懷項目,致力於陪伴臨終者,幫組他們面對死亡。但是直到2001年,作者突然中風後,才真正感受到「老」的含義,開始關注隨年齡而來的痛苦和脆弱,於是有了這本《學會做一個會老的人》(Still Here)
2.如何學習做一個老人?
你能想像得到的老去是什麼的狀態?
養老院,一圈老胳膊老腿的大爺大媽慢悠悠的看著電視,或躺著,或杵著拐杖慢慢的踱步,或坐在輪椅上頭歪著留著口水由護士推著,不知道是睡著了還是痴呆。
老年痴呆症的恐懼,寂寞的老人只有空對著電視和許久都不會響起的電話聲,與人交流時候的尷尬,還有隨著無能為力而來的還有失落感,到晚年時常會感到的抑鬱。身體健康能把自己收拾乾淨還好,如果大小便失禁,遭人遺棄或者死亡沒人管怎麼辦?
一想到這些是不是很恐怖。
來,先列一份衰老帶來的「麻煩清單」:
作者列的清單如下:嚴重的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長期失眠,便秘,高血壓,動脈硬化症,癌細胞擴散,肺充血和呼吸不暢,失明,肌肉萎縮,大小便失禁,失聰,前列腺炎,慢性疼痛,骨質疏鬆症,動脈瘤和中風。
然後看著清單找出對自己打擊最大的一項,花點時間來仔細思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看看改變觀點能不能消除恐懼。
看著作者列的這份「麻煩清單」,想想我小小的頭疼,頸椎疼和姨媽痛經算得了什麼。我還為每次頭痛如此鬱悶,真是太小題大做是了。
面對這麼多痛苦的時候,試著接受此刻的失眠,頭痛和身體各種難受之類的的一切。人人都會遭受痛苦,你不是一個人在受苦受難。你要用接受來平撫慣常用的逃避,畏懼和憂傷。
不論用什麼方法,只有接受了你才能安享晚年。
3.幾個學習的方法
作者中風後,膝蓋,髖部,胳膊,腳踝接二連三的失去了知覺。凡事要依靠別人,而且還患上了失語症。康復治療期間,作者試過語言療法,活動療法,物理療法,水療法等各種治療方法。反正就是嘗試各種治療辦法讓自己能夠好一點。
所有的療法無一不是為了喚醒我的「自我」:加油!難道,你不想好起來嗎?發揮你的毅力!作者抗拒著,因為這些東西將他限定在「自我」上。與其依賴意志來參加這場競賽,不如平靜地接受今生的這場輪迴,任其花開花謝。從最開始的百般不適應到後來坦然接受。
《學會做一個會老的人》(Still Here)中作者列舉了幾個方法也許可以幫你渡過難關:
學習冥想
感悟心智,是最簡單的方法是冥想。你無需成為佛教徒,冥想僅僅是要你了解自己的意志,關注自己的呼吸。
從觀察呼吸開始,注意小腹的起伏,氣息在鼻孔里進出,肺部收縮膨脹。然後放鬆你的下巴,閉上嘴巴,舌頭輕觸牙齒後的上顎。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雙眼微微睜開,成45°角看著下方,但不要盯著某物。
冥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的內心似乎比以往更加嘈雜,讓外在的你愈發煩悶。練習內觀時,你會發現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思緒。
放下慾望,關注內心
疼痛和痛苦有著本質區別,不過這一區別在於你做如何感想。
63歲患淋巴癌的女教師,一邊接受治療,一邊著手治療人生中非物質的一面,這當中也包括她不幸的婚姻。她所做的一切大大減輕了自己的痛苦。「我知道自己還有選擇」艾蘭告訴我「要麼改變自己,要麼就此了結。」她把這次的病當作心靈治療,幫自己讀過難關的一次機會。做個旁觀者,而不是被疼痛左右。
每當你覺得恐懼的時候,不妨請它進來喝杯茶吧。
和恐懼對話「你是癱瘓的恐懼?久違久違。進來喝杯茶吧?」「死亡的恐懼?哦,咱們天天見。進來坐坐吧,咱們好好聊聊。」這樣它就會從歌莉婭(聖經中的巨人)變成小什穆(漫畫人物)。
「行禪(walking meditation)」,也就是走路。
如果你被瑣事所累,行禪能讓你拋開煩惱,抽出時間來觀察身邊的一切。刻意慢步行走,也許會嚇到別人,所以要慢慢來。行禪時,雙手刻意輕輕地握在一起放在身前,也可以放在身後,眼光要落在身前三尺的地方,靜靜地體會你邁出的每一步。注意觀察自己的呼吸。這一練習對年邁體弱以後行動遲緩,只能放慢步調走路大有幫助。
不妨一次只做一件事
全神貫注於手頭的事上,擺脫了過去和未來。鍛煉這一時間上的認知,你不妨一次只做一件事。喝茶時,你就只喝茶;看報時,你就只看報。這能讓你慢下心來,忘記時間的概念。一心關注眼前事,你會從這種思維方式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但是作者這樣說並不是讓人做事沒有計劃,或者事前每個安排,而是要你一心關注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定住心神,減少自己的焦慮。
安息日--讓心休息
不管你信不信教,遵守安息日的作息,或者將冥想當作一個短暫的安息日,應該說不無益處。
花兒從不問自己的意義:為什麼要開。花就是花,它的目的就是快樂地綻放。痛苦雖然讓你痛苦,但痛苦是長者智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股力道,讓你變得謙恭,悲世人所悲,傷世人所傷,進而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4.如何為臨終做準備?
Sherwin Nuland在《死得其法》(HOW WE DIE)中描寫臨終一刻給身心帶來的痛苦:血液循環停止,心肌失調,心室節律紊亂,肌肉組織供氧不足,器官衰竭,關鍵部位受損。人們因此感到胸悶,出冷汗,喘不過氣來,常常伴有嘔吐和劇痛。
這種狀態下,想要清醒,有尊嚴的死去,好難?
雖然我們國家是信仰自由,但是國人有多少人是有信仰的,我不知道。作者說內觀和冥想能讓人定下心神,讓你能隨時迎接這一挑戰。
但是臨終一刻著實讓人恐懼。胡亂揣測死亡是一回事,在這一刻保持冷靜,念著「嘿,我現在就要去了!」又是另外一回事。正如運動員一樣,漂流之前,他們要想通過激流險灘,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訓練,以免在岩石,湍流和瀑布中亂了分寸。
要想冷靜地面對險灘,你必須熟悉水性(事物變幻的本質),正如唐.胡安說的:「時時把死擔在肩頭。」
了結與已故或尚在人世的人的恩怨。
管理好自己的私生活:立好遺囑(死後怎麼處理身體,遺體捐贈還是火化,),選擇死亡的地點也很重要(在家裡還是醫院?)
無論在哪裡,臨終關懷不容忽視。正如孩子降生時有助產士接生一樣,臨終時請受過專門訓練的人陪伴在身邊不失為明智之舉。在藏傳佛教中,僧尼們都受過引導臨終者的專門訓練。
死亡是一個自然過程,無須介入太多。這就是臨終關懷的意義。但是臨終一刻保持什麼樣的清醒狀態也很重要。不要忽略這一問題的根本:病人的智慧,以及他自己選擇的權力。作者說臨終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願望,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剝奪一個人選擇何時何地死亡的權力,實際上是在強姦他們的智慧。
身體會變老,但這一刻卻是嶄新的,如何從短暫走向永恆。如何達到作者所說的「欣喜的一刻」,你無須漂洋過海,也不用得道的高僧親臨。只要你停下腳步,看一看身邊的奇蹟,這一刻就會觸手可及。
大拜碎碎念:
西藏佛學院的一段經文
「不必留戀過去,
也不必憧憬未來,
無須改變你生來的警覺,
也不用害怕鬼怪,
這一切沒什麼大不了。」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學習中每邁出的一步都是福。希望大家每天進步一點,每天都有福報。
我們人類對於一切變的更糟的事情都心懷恐懼,比如變老,變弱,變殘。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講不吉利的話語,要善禱善誦,要時刻保持積極心態,整日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怕隔三差五的重度霧霾。
庸碌如我,雖然很久以前就買了《死亡課》等揭示客觀現實的書籍,但從來沒翻看過這一更加打臉的現實也的確令人汗顏。
在此等大前提下,當我翻開《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這本書時,的確是懷抱著六分好奇,四分求教之心的。之所以好奇居多,是因為圖書封面上明晃晃寫的:這本書對我影響很深刻,它改變了我和我的許多朋友---喬布斯。雖然之前風行一時的《喬布斯傳》現在只賣到十塊錢,但喬幫主斯人雖逝,風骨長存,被他如此認可的書籍量必也不會錯。
果然,一開篇便有些令人傻眼,以個人讀過幾十本心靈成長類書籍的經驗而言,似作者這般,居然一開篇便將自己痛苦的中風經歷一五一十的寫出來,實屬首見。
對於看慣了各種自從執行了***法則之後,整個生活都不同了那種正向勵志風成長書的個人而言,作者的分享著實可算的上是另類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書中作者還認真表示他很感謝這個經歷,治療的兩年,是他最快樂的日子,難以相信的是,這位作者還是位心理學教授,心靈成長導師。
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寫過當年大熱的《活在當下》,早已立志少看雞湯的我根本不可能看完這本書的。
但作者在這本《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中所講述的,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做一個會老的人,娓娓道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經歷,坦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中風後身體和精神上一系列變化,尤其是中風後自身心態發生的轉變,並以學者特有的敏銳眼光指出很多當下主流文化的扭曲之處。
比如當前文化塑的觀念是讓人認為衰老是一種失敗,所以人們絞盡腦汁的對付魚尾紋、眼袋和小肚子,與不可逆轉的老去趨勢作抗爭。這話說的不假,個人在微信加入的樂活主題群里總見到有人在討論熱瑪吉、超聲波刀之類醫美的利弊,讓人好生的不適應,說好的樂活呢,就是每天各種考慮在臉上動刀子嗎?但回想下每次在健身房最常見到的會員不是渴望馬甲線的青春少女,也不是圖惜洗澡方便的大媽阿姨,見到最多的,還是努力挽留青春、練平小腹的中年婦女。
但這也從另一方面也可見當前主流觀念對個人的影響之大了。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這本書中發出的所謂「另類的聲音」更像是一股清泉,滌盪我們被世俗好惡包裹的內心,被物質主義充斥的大腦,實是求是的說,每一個畏懼變老,無法正視死亡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學習一下如何看待變老這回事。
推薦閱讀:
※465.讀書18~《好劇本如何講故事》
※讀書筆記 -集裝箱改變世界The Box
※玲瓏玉(續)
※我為什麼反對《這一類書,我建議你少讀為妙》
※樊登:今年讀了哪些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