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負擔重到底是否應歸結於教育改革?
上周看新聞周刊,提到國家取消各種杯賽 規定學校作業多少為學生「減負」,但事實上學生反而「增負」,歸其原因是教育改革不徹底,改革方向不明晰。
但我認為這根本不是教育的問題,取消杯賽更是扼殺了許多學生可能應有的天賦,我認為學生如今壓力大主要原因是想上「好」學校,想上「好」學校是想找「好」工作,說白了就是不想當那些現今社會「看不起」的職業。
所以我認為真正應該考慮的是提高普通職業的工資水平和社會地位,而不是一味給學生減負,這樣的減負不僅沒有起到效果,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有失偏頗。
我個人的一點很不成熟的觀點:事實上國內教育改革所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本質上都不是教育問題,而是貧富差距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兩張圖:
然後是中國的教育支出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因為外網裡對於中國2000年之後的數據有缺失。所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政府官網的數據:
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續4年超4%_數據要聞_中國政府網?www.gov.cn從2012年起我國教育支出比才破4%,而16年的數據是4.26%,仍然是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再考慮到歷史上的長期支出不足,以及中國作為人口第一大國的人口基數。實際上每個國內的適齡學生能享受到的人均教育支出究竟能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而與國內的教育支出長期不足相對比,教育資源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少數發達地區聚攏。
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的表現??www.zhihu.com長期支出不足+資源資源發達地區壟斷=教育不平等。從義務教育階段到大學,學校無時無刻地被分成三六九等,而能進入一所超級小學,超級中學甚至超級大學往往就能意味著一個人未來的社會地位。也因為在這麼一個不平等的大環境里,我們的升學制度會變得如此殘酷。因為資源就那麼多而且被少數「超級學校」把持著。要實現所謂的「階級跨越」就只能通過殘酷的考試和淘汰機制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負擔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會是輕的。因為現在的鬆懈極有可能意味者未來無權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甚至直接影響日後的社會生活。
2017 年哪些論文讓你深受啟發??www.zhihu.com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任何不觸及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資源壟斷的根本的教育改革都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減負」。相反,那些所謂的減負措施必然會以另一種方式加重學生和家長的負擔,甚至這些措施還可能會被家長們猜疑成「促進階級固化「的陰謀而進行批評。然而即使是那個大家認為是公平的,被人們看作是能改變命運的救命稻草高考制度本身何常沒有扮演某種負面角色呢?人們對於高考制度的推崇,對於一考而人生的三六九等就能決定的現象的堅信,何常沒有加重他們的教育負擔,沒有令教育資源進一步地被發達地區把持和壟斷呢?假如我們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足夠號以及大學的等級制度沒有那麼嚴重的話,高考又怎麼會那麼殘酷,那麼重要呢?
舉一個不太恰當也比較不好聽的例子,現如今的教育現狀就好比一大群孩子為了一個媽媽做的蛋糕而大打出手,並定下規矩說只有打贏的人才能享有蛋糕。大家都認為這麼做很公平,所以為了「蛋糕爭霸賽」進行著超長期的斯巴達式的鍛煉。但是很少人會問:為什麼媽媽就只做了一個蛋糕呢?
學生的學業負擔重的根子並不在於教育體制本身,而是整個社會的生存壓力向教育傳遞的結果。
絕大多數人都是需要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競爭的,其中的絕大多數又是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自己資本的原始積累的。以前大家覺得沒那麼累還是因為社會的競爭壓力並沒有那麼大,98年以前中專生都是可以分配工作的,住房也是可以等著分配的。進入21世紀之後,一切都變成了市場化,個人能力的差異在金錢地位等方面被成倍地凸顯放大了出來,讓人們感到了實實在在的衝擊。
現在我們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沒有辦法讓那些被教育升學機制淘汰下來的學生們在今後的日子裡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人們由此開始感覺到了教育選拔淘汰的厲害之處,一旦上不了車,可能永遠就沒有翻身超越的機會了,這才是學生學業壓力變大的根源。
上限看上去很美但是大多數人達不到這個可以讓人接受,但是一不小心就會跌落到很低的下限,這個會讓所有人驚恐,更要命的是這條路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業壓力不大,怎麼可能?
什麼是負擔重?就是累。但是,累有錯嗎?沒有。錯在哪裡?事倍功半。
希望不要再以「減負」為目的討論教育改革,想想怎麼事半功倍才是硬道理。在此基礎上增加點負擔,也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要的是學習效果。
從這個意義上說,之前的教育改革的絕大多數項目是明智的,現在的就不一定了。這篇回答解決題主的三個疑問,分別是:
1教育對普通家庭的個體意味著什麼,找好工作有錯嗎?
2是否提高普通工作待遇和地位會使得學生得到更好教育?
3取消杯賽對教育有何影響?
1教育對普通家庭的個體意味著什麼,找好工作有錯嗎?
不說廢話,教育是階級再生產的工具。對於普通家庭,都希望通過教育來進行階級跨越。找個好工作無可厚非,只是因為當前中國的社會矛盾使得人們把生活質量簡單的與貧富掛鉤而已。
當你得到了好的工作,你馬上就會考慮這份工是否足以讓你立足,是否能讓你找到合適的對象帶給對方安全感,如果是鳳凰還要考慮家裡的負擔。當車房這樣的生產資料(其實更多身份象徵)滿足,就會把這些問題同樣再用到配偶方考察一遍。結婚後考慮生育成本,二胎問題,雙方父母養老成本。421乃至422家庭結構,找個好工作有錯嗎?
畢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前,我們都是帝國的燃料。
問題在於,教育不僅僅是找個好工作,而是讓孩子好好活下去。這意味著很多。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直男癌問題本質上是溝通障礙問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男孩都缺乏和女孩溝通的機會,在防止早戀的高考前教育,青春期的荷爾蒙被壓制,實際上從小就應該培養如何與異性溝通,樹立正確的異性觀、戀愛觀、家庭觀,然而從歷史的進程來看,我們很多的原生家庭本身就存在問題,這也是原生家庭問題之所以在知乎甚囂塵上。如果父母沒有良好的溝通、恩愛的感情做示範,這份衝突一定會轉移到下一代孩子的教育上。我們把階級跨越當做了唯一目標,忽略了其他成長目標,也忽略了身為父母的終身學習問題。
同樣,在女性方面存在公主病問題。我們很清楚,真正的公主沒有公主病,只不過在男女比例懸殊的今天這個問題沒有直男癌更突出罷了。
真正需要解決的不是學生,而是家長,應該接受終身學習的觀念,保持價值觀的再生長。我很喜歡我一位醫生朋友的一句話,早晚有一天,我會老去,也會像老人不會微信一樣,到時還得跟我孩子學。
2是否提高普通工作待遇和地位會使得學生得到更好教育?
本身我國應試教育制度的設計,就是保證人口素質的提高,保證精英人才的擇取。人口素質,很簡單,年輕人的講文明程度遠遠超過老年人,勞動力素質更不必說了。精英人才,說白了就是掐尖,集中化不平衡的教育資源正是為了掐尖服務。
至於打破教育資源不平衡,這需要時間,更需要決心。因為資源不平衡的不僅僅是教育,這是一個中國社會形態問題,城鄉結構問題,是一個非常大的格局問題,遠非我等教育工作者可以妄論。
我很想知道這個普通工作的定義是什麼。在我看來,所謂提高普通工作是句空話,還不如調控房價來的更直接。勞動是為了創造價值,而不是為了所謂什麼教育。你給一個酒鬼再多補貼,他也只會買酒。人才的競爭是正常的。
3取消杯賽對教育有何影響?
取消杯賽就跟取消那些什麼特長一樣,本身根本輪不到普通家庭。這如同古代作詩吟賦,實際上古代識字率低的嚇人,直到清朝也不過20%。那些比賽也好特長也罷,主要是留給得到了良好教育的孩子,事實上即便取消,這些孩子的聰明也完全可以在高考中擊敗幾乎大多數同齡人。對於那些什麼三好,加分也是一個道理。
所以這有什麼影響呢?一個孩子去了浙大還是清華,終歸是個體問題。一棵大樹蚍蜉難動,剪掉幾片樹葉算什麼。
綜上所述,這個學生減負本質上是一針安慰劑,安撫那些在對下一代抱有希望、費勁費力為帝國燃燒的人們。我還是那句不變的話——中年危機,一定會演變為青年危機,少年危機,兒童危機,乃至於嬰兒危機,直至投胎危機。
其實這個問題提的很有靈性啊,我的一位在讀研的好友有一次做展示,選擇的就是這個話題,讓我幫她看過講稿,她提出的一個看法就是素質教育沒有減少學生的負擔,反而是增加了各種負擔。但是,對於取消各種杯賽這點卻很有意思的跟你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思路。她以學而思為切入點,提出了各類比賽課外的考試反而讓家長「瘋狂」,因為這類比賽往往會提供各類入學名額,這種學習環境的可選擇性是讓學生課業負擔增加的原因。
不過你提出的是各類杯賽的取消,不利於人才的種類增加,不僅於減負無益,反而在別的方面有害,你們兩個結合起來,倒是怎麼做都不討好。
但是,我和她那天聊了很久,有幾點是達成了共識的:
1.不是素質教育帶來的課業負擔,而是錯誤的理解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但不是素質教育的本身,素質教育不意味著不考試,意味著從填鴨式教育轉向理解式的教育,將教育高效化。這裡的高效不僅僅指的是物質成本,教學時間成本,還有學生花費的精力。因此,只有錯誤的理解了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才會增加負擔,如果正確的理解了素質教育的內涵,減負則是必然的效果。
2.那麼各類杯賽的問題在哪裡呢?不在於有沒有杯賽,而在於杯賽在擇校問題上的左右,如果各類比賽都會有入學的加分,那麼庸庸碌碌之輩,必然前赴後繼,指望群眾清醒不當是決策者的思考。那麼無論簡單的允許還是直接明令禁止都是不應該的,應當在防止入學名額用於商業目的上花力氣,在各類自主招生上大力監管。直接一刀切的禁止杯賽,那完全是懶政,把減負的結果當做目的,素質教育才是目的,減負是附帶的效果。
3.教育公平問題,各類杯賽被禁止的還有一大問題在於我國的發展不平衡,其中之一就是地方的不平衡,各類比賽的培訓在城市大行其道,而在鄉鎮幾乎聽不到,那麼就造成了地區之間不平衡的加劇,這是很討厭的事,因此與其說是為了減負取消各種比賽,我倒覺得維穩的更多。
最後談一下減負的問題,十幾年前我還是義務教育里的學生,現在我已然是一名教師,就我自己的感覺來看,我反而覺得現在的學生壓力更大,我那時候剛開始號召減負的時候,最嚴重的不過是老師晚上加課到6點,雙休日抽半天補課。但是其餘時間作業做完,就是自己的,不用學這學那。我的學生雙休日有半天休息就不錯了,全是家長找的各種事。這是為什麼?治標不治本。針對減負,下了各種命令,基本都是不準留堂,不能補課,不能買額外的課外教輔。但是負擔的實質不在這裡,只要父母想讓孩子考高分,去一趟書店就可以買幾百元教輔,教師不自己補課,輔導班層出不窮。只有真的提高了教師素養,讓課堂更高效,學生真的能一聽就懂,才能有點用。但是,現在的教師培訓,實在有點一言難盡,細枝末節倒是規定的很細緻,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推薦閱讀:
※兒童早識字識數對兒童發展是否有影響?
※怎麼鼓勵孩子,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如何看待金錢、權利、美女?
※幼兒園的孩子適合看哪些動畫片?
※不幸福家庭的孩子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