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偉大的父親母親
大概是八七年。父母舉家從景德鎮回到了農村老家--袁如崗灣村。父親正式結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奶奶按約定,應該是在我們家生活三年之後再吃臨供。所以這時家裡常住人口一共五口人。
父母回家時,家裡的經濟狀況是這樣的:有一幢八十年代初建的老式三間瓦房。有糧食大概2000斤。多少有一點存款。兩個小孩上學。老大上二年級,小的也就是我,上一年級。家裡負責生活重擔的是父親和母親。奶奶,哥哥與我,是助手。
父親,在景德鎮呆過十幾年,雖然文化不高本質上是一個農民,但是骨子裡有一股闖勁,不願意一輩子做實打實的農民.但父親雖然當時有想法,但生活的重擔壓在身上,一刻都不敢鬆懈。所以在剛回家的那年,跟普通農民沒什麼兩樣。白天夫妻兩個在田地里做農活,上燈時分一家人在廚房裡圍坐著。奶奶幫忙燒火,母親負責炒菜做飯。父親這時一般都是在洗臉洗腳。我們兄弟兩個就在廚房的桌子上做作業。如果到了吃飯時間,一家人就先吃飯,吃完飯後我們兄弟倆繼續完成作業,再去洗漱。哥哥是每天必洗腳的。我有時候洗,有時候不洗。等大家忙完都回到房裡。父親已經上床了,但沒有睡覺。母親開始了針線活,主要是為家人做點鞋底布鞋什麼的。奶奶與母親一邊聊著閑話,一邊也談論著農田裡的事。我們兄弟兩個也躺在床上,不睡覺,就是聽著母親和奶奶他們聊天,聽著聽著也就進入夢鄉了。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幾個月,時令已經進入冬季。為了以後的生計,父親在家裡組織了一次「非正式」的會議。確定了以農業為主,以養豬及養豬仔為副業的家庭發展「戰略」。農業主要是利用水田種植水稻。完成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任務。剩下的收穫都是自己的。一部糧食留給自家食用,一部分用於出售,換一些現金維持家用。
家有比較大的水田有兩塊。一塊一畝四,一塊八分。其他有三分田兩塊,兩分田一塊。那些年,種植的水稻以宗親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優」為主。交夠國家和集體的之後,每年大概有3000斤左右的糧食盈餘。除開每年家用大概1500斤,其它都拿到糧庫銷售。90年代以前,一斤糧食大概是一元左右。進入九十年代,國家以保護價收購,每斤糧食大概2元錢。所以從我們家種糧食的收入來看,87年到2010年,收入不會超過3000元一年。
旱地,主要種植一些諸如芝麻,大豆,蠶豆,綠豆,紅薯,蘿蔔等作物。芝麻,一般在幾塊正規的旱地種植,收成小部分,用於過年做糖糕,換點芝麻油之外,剩下的用於銷售,換點平時的油鹽錢;大豆,一般也安排在正規的旱地上進行種植。收成的一部分用於做豆豉,一部分用於逢年過節換豆腐,改善下早餐的伙食。剩下的也用於銷售,換點平時人情物禮的開支;蠶豆,因為是用作家裡兒童的零食,所以一般只種植在水田或者旱地的田埂上。種植的位置,也決定了它的產量一般都是不很多的;綠豆,在我的記憶中,唯一的使命就是在「雙搶」的那幾天,被做成綠豆糖水,作為在將近四十度高溫下勞動的獎勵。因為它的作用極其有限,所以每年它的產量似乎從來沒有超過一公斤。我們村,人多地少,那候每寸土地種植什麼,都是需要精確計劃的。
我們家十分貧窮。聽母親說,他們剛成家的時候,連睡覺的被子,都是借的。他們為了讓家裡的日子快些好起來,有時還會種植一些村裡在外上班的幹部們的土地(他們有土地,但因為工作抽不出時間耕種。或者工作地點在外地,無法照顧土地)。在我們村東邊----灣東,當時就是堂叔和與父親共一個高祖的族兄是國家公務員。年終的時候,母親就拿一些土地上的收穫物作為使用土地的回報。
春夏季節,家裡最主要的旱地,用來種植紅薯。紅薯現在來看是一種難得的美食。但在八十年代,我們當地雖然一部分用於早餐的主食和中餐的輔食,但大部分用於餵豬。我們家每年基本上都有兩頭肥豬出欄。一頭用於過年期間及年後食用,也叫「過年豬」。另一頭用於出售,換取來年的部分開支。餵豬的主要食材,一是夏秋時節的紅薯,另外就是秋冬季節的蘿蔔。除開這些就是野菜。有時候臨近過年,母親為了讓肥豬多長點膘,會狠心地,在早上煮粥時多放上一兩眼白米。八十年代,如果家裡沒人打工,沒有其它副業的話,糧食和肥豬銷售的收入,幾乎為全家所有的收入。
一年後,家裡的農業和養豬的副業基本上都走上了正軌。全年的糧食和收入,在村裡達到一般水平。但這些收入,也就是僅僅能維持基本的生存。如果碰上災年,能吃飽飯就算可以。現在兩個小孩讀書,用度越來越大,家裡的開支也隨之水漲船高。因此父母親在勞累了一天後,晚上躺在床上總在想,還能做點什麼,多賺點錢。下面就給讀者朋友分享下我們家的幾種副業。
先說說母親養豬的副業吧。
有一天,母親提出了一個想法。說現在農村人養豬的多,希望家裡養一頭母豬。一是滿足自家豬苗的需要,另外賣豬苗也是能賺錢的。八十到九十年代,豬苗的價格從兩元一斤提高到五元一斤。聽了母親的分析,父親很快就決心讓母親在做農活的同時,再做一份養母豬賣豬仔的副業。
似乎是1988年,一個秋天的日子。母親從來牛叔家裡捉了一頭小豬仔,是雌的。當地人叫草豬。捉來的小豬仔放來豬欄後,母親就到秋產塘那邊的田地勞動去了。我當時是跟著母親一起去的。傍晚,我們回家的時候,在路上碰到了一頭黑色的小豬仔,母親看來看去,認出來就是我們昨天從來牛叔家捉回來的那一頭。說起來這頭母豬跟我們家是真的有緣。它從1988年開始在我們家生活,好像一直到1998年,整整在我們家生活了10年。它給我們家大概生了二十窩豬仔。後來它的女兒又為我們家生豬仔,直到2003家,因為侄女的出生,母親無法再做養豬仔的副業了。它們是我們家的功臣。可惜它們在最後的日子,還是逃脫不了被宰殺的命運。這是題外話。作為我們家的有功之臣,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它們。
總記得,母親為了照顧好剛生下來的豬娃,防止母豬不小心壓死豬仔,在冬天的晚上,如果正好碰上母豬分娩,母親都會坐在母豬欄里一整夜照顧豬仔。如果看到有豬仔受凍了,還會抓起來,放到火爐旁邊拷火。想想母親從景德鎮回家務農一直到侄女出生的2003年,近十六年時間,她幾乎是一個人負責養母豬賣豬仔的副業。母親每年堅持養兩頭肥豬一直持續到2010年我結婚為止。
母親養豬仔的副業,產生的收入和收穫,主要是母親的功勞。她除了種植紅薯,蘿蔔等主要的豬糧食外,每天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碎豬食,並且煮熟豬食,投豬食等。我曾經算了一下。母親16年間賣豬仔的副業,大概為家裡創造了將近8萬元的收入。
至於養肥豬呢?我也粗略計算了一下。養一頭肥豬,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每天投放兩次豬食。從豬娃開始到出欄,估計需要投放兩噸的豬食。這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有時候奶奶也會在母親太忙的時候,幫助投一些豬食。我與哥哥,主要是配合母親,每個星期至少兩天幫家裡打豬草。從87年算起,一直到2010年,整整23年時間,母親養肥豬,估計為家裡創造將近9萬元的收入。
可以說,母親養豬及賣豬仔的副業,在80年代-90年代二十多年間,為家裡作出了巨大貢獻。 現在給讀者朋友,分享父親的 「副業」---父親的副業,其實可以認為是家裡的主業。父親對於87年以後的生活,雖然滿意但不滿足。他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讓生活過得好一點,打算用現有的積蓄,買一台抽水機。他做出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是市場分析。當時我們村周邊,只有王家山一台抽水機。就我們袁如崗灣一個村莊,就有兩百戶左右農戶種田。那個時候不像現在農田基本荒蕪。所以不用擔心沒有生意。每當夏季酷暑來臨,抽水機日日夜夜,不停的工作。除了抽水的收入,每幫一戶抽滿一塊水田,客氣一些的戶主都會附送一包香煙。這些收入加在一起,短短2月左右,估計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親愛的讀者朋友,80年代末期,農民一個月有500元的收入,已經是很高的收入了。父親經過計算,覺得這個生意可以做。 其次,父親從一個親戚那裡了解到,購買12馬力的抽水機投資大概也是一千元左右。如果不出什麼意外,一個夏天過去,投入的資金就基本可以收回。 再次,父親在精神上已經準備好吃苦。87年父親剛剛31歲。記得在後來夏天的日子,天氣乾旱,父親忙的時候連續十天半月都不能回家。最多在中午回家休息一次。
是的,作為千千萬萬普通農民中的一員,為了自身的世界能完滿一些,為了自己的家,他們每天都在努力地用勤勞的雙手,改變命運。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他們的努力不值一提。可是對於一個僅僅能吃飽穿暖,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甚至在結婚時,睡覺的被子都是借來的貧窮農家來說,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為之努力奮鬥的過程,足以在後輩心中,矗立一座豐碑!
父親在心裡已經盤算好了。現在的問題是,怎麼對家裡人說這個事情。還記得父親把自己的決定告訴奶奶和母親的情景。奶奶聽了這個想法,感覺天要塌下來一樣。在她的意識中,一次投資一千多元,萬一虧了,就難以有出頭之日。母親也是很擔心。生怕萬一虧了本,家裡就陷入危機。但是父親決心已定。家人最後只能無奈地接受了父親的決定。
十幾天後,我們家裡多了一個鐵嘎達,還多了兩條很長的水管。於是父親的副業--為農田抽水的事業正式開啟。正如父親所料,80年代末的夏天,經常乾旱,需要抽水的農戶多的忙不過來。大部分時間,父親就是跟著需要抽水的戶主,在外面過夜。父親主要負責的副業,雖然辛苦異常,但每年也確實能為家裡貢獻一千多元收入,只不過這些收入都是基本在年底結清。進入九十年代,很多家庭都有一些來錢的活路,抽水費用都是當場結清。進入90年代後,抽水生意,不再是只有王家山和父親兩人的生意了。再加上抽水的生意,每年就是那麼一兩個月。做完了就沒有什麼事情,而如果那樣的的話,家裡的機器就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於是父親在心裡又盤算起自己的第二個副業-打糕點。 不知道八零後的農村朋友,是否還記得,每過一段時間村裡總會來一夥打糕點的人?他們一般是兩個人。一個負責操作機器,一個作為幫手。我的父親似乎就是在1990年下半年加入到這個行列。最初的時候,是父親帶著我的堂姐---同英姐一起做這個生意。後來堂姐外出打工,父親就帶著小舅一起做這個生意。父親每天付給堂姐2元的工資。機器由父親的自行車馱著到處走。每到一個村,父親就在村裡喊--打糕點勒,打糕點勒。以此吸引一些小孩和家長的注意。無論在什麼村,第一個生意總是最難的。有時運氣好,可以碰上我們如崗灣村出嫁的兒女正好嫁在那個村裡。這時同村人相見有是親切。他們對父親及堂姐的到來,都是熱情招待。他們總是第一個拿著米開始打糕點。在鄉下只要打糕點的機器開動,無論如何,總是會有那麼幾家,十幾家排著隊來為家裡的兒童準備一些平時很難吃到的零食的。畢竟在那個年代,零食少得可憐。中午,等打糕點的人群散去,如果到了吃飯的點,通常情況下同村的女兒們,都會邀請父親和堂姐到自己家吃一餐中飯。父親為了報答他們,也總是免費為他們打一次幾斤的糕點。傍晚,父親一般找一個服務過的村民或者村裡出嫁的兒女,把打糕點的機器放在他們家裡過夜。父親和堂姐就一起坐著自行車回家吃晚飯。 也許,這個時候是父親最幸福的時候。一天像戰鬥一樣的緊張勞動結束,現在是回去清點「戰果」的時候了。父親與堂姐回到村裡,堂姐拿著一天的工資,開心地回到自己家裡,父親也拖著疲憊的身軀,坐到了廚房靠著灶台的椅子上。每當這時,我都在等待父親的命令---去把自行車把上的錢袋子取到廚房裡清點收入。父親做第二副業時候,我正好讀小學。幾乎每天晚上全程參與到父親清點戰果的工作中。印象中,收入多的時候達到過六七十元。少的時候大概二三十元。每天平均應該有四十元的收入。這只是毛收入。做這項副業,是有一些必要開支的。最大的一筆開支是糕點機里「滾軸」的消耗。每根「滾軸」可以正常工作的時間大概是十天。每根「滾軸」的價格是五六十元。一年之中的九月到十一月,基本上可以在外面進行打糕點副業。也就是每年可以做三個月左右這樣的副業。一百天,平均四十元一天。「滾軸」開銷大概是500元。柴油每天大概五元。一百天500元「滾軸」消耗,500元的柴油消耗。人工工資。一百天200元。共計一百天的成本開支1200元左右。總收入4000元。利潤2800元。父親從事打糕點的副業大概有四年的時間。總收入應該有12000元左右。 1995年後,隨著養豬仔副業,抽水副業,打糕點副業的從業人群越來越多,這些副業產生的利潤越來越少。於是父親果斷砍掉了抽水和打糕點這兩項副業。後看到三舅在星子躲計劃生育回家後,沒有什麼事情做,就把打糕點的生意,介紹給三舅去做,也算是對第二副業的某種寄託吧。
農民種田這是本份。在那個年代,自然是不會砍掉的。至於新的年代,還能做什麼,父親一時也沒有什麼想法。但是人生很多機遇,往往會出現在迷茫和偶然中。有心者,就可能在機遇出現的一剎那,就抓住了機遇。無心者,就算機遇出現在眼前,也是無法抓住的。 1995年的春節,父母參加了一位親戚的婚禮。婚禮上,父親認識了一位遠房親戚。他是做「榨油坊」生意的。在酒席中講到了他的一個做榨油坊的同行。竟然在九十年代,就開始了一年上百萬營業額的生意。這在父親眼中,是絕對的大生意。於是,父親動了一個心思。準備在我們村裡也開一個榨油坊。在父親開榨油坊之前,我們當地方圓五公里只有一家榨油坊。而且是掛靠在居委會下面的個人承包制的個體戶。榨油坊具體的經營狀況,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油水」肯定是不錯的。一方面,沒有競爭對手,是獨家生意。另一方面,榨油可以收加工費或者要求農戶以榨油剩下的菜籽餅作為加工的費用。這就是開榨油坊明面上的收益。其實,開榨油坊還是有一些隱形收益的。比如,每年根據菜籽的出油率,來判斷當年的菜籽與菜籽油的兌換比率。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可以壓低出油率,獲得額外的菜油。其次,每年農戶的菜油是吃不完的。他們一般都沒有什麼地方存儲當年的菜油。所以一般都委託放在榨油坊。因有這麼多油料可以控制,所以精明的榨油坊老闆,有時候會用自己所看管的菜籽油作為資產,作為抵押貸款的擔保物,從銀行貸款做生意或者把一部分油菜籽賣了,換成現金後拿去做利生利的行當。父親做榨油坊生意時,沒有這樣的理財意思,只在哥哥結婚時,因為缺少資金,不得不變賣了兩萬斤菜籽來為哥哥結婚籌備糧款。
回憶父親的第三次創業經歷,需要提到兩個貴人。一位是我的堂叔--在蘇山中學做校長的銀初叔。(堂叔對父親兄弟三人一直都是感恩的。我的曾祖也就是父親和堂叔共同的爺爺,叔祖父的父親,在叔祖父剛出生不久,就去世了。叔祖父十歲那年,叔祖母也離開人世。於是叔祖父就成了孤兒。後叔祖父就由我的爺爺(我爺爺是老大)和二爺爺共同撫養。等叔祖父年紀稍長,就送他去學木工,當學徒。後來叔祖父就成了我們村周邊有名的木匠。後娶倉下女為妻,生堂姑姑三人和銀初,炎初叔兩人。)另外一位是父親的族兄---在春橋鄉中學做校長的華曾大伯。(華曾大伯,與我父親是同一個高祖)他們不僅僅是我們家的貴人,也是我們袁如崗灣村的貴人。他們都曾經為我們村裡的建設,付出了很多心血。正如賈平凹所說,每一個村,每個家族,總有那麼一位拯救者。他們就是我們村為數不多的幾位拯救者之一。
90年代中期開榨油坊需要投資大概4萬元。(90年代中期,建一幢兩層樓房,大概只需要2萬元)父親是與二伯父一起開榨油坊的。每人投資需要2萬元。當時父親大概只有一萬元的積蓄,所以還差一萬元資金。於是父親找到了兩位貴人。請他們出面,為我們各貸款伍仟元。這樣父親的創業資金就準備妥當。至於奶奶和母親,(因為有投資抽水機和打糕點投資賺錢的經歷---在父親投資買抽水機創業不久,奶奶還說過如果不是做點抽水生意和打糕點生意,家裡還不知道怎麼辦的話-----奶奶和母親,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中,也逐漸成長起來)完全贊同父親的想法。此時此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終於,父親在我讀初三上學期的時候,「如崗灣」榨油坊終於辦起來了---作業地點開始是放在我家的瓦房旁邊。因為老瓦房北邊有一塊空地,所以就花錢建起來一個長方形單間。最靠西的小間,建了「炒仔鍋」,中間建了「蒸菇灶」和安裝了「碎菇機」,最東邊就是榨油坊最值錢和最重要的機器------手動液壓榨油機。整個工序只要兩個人完成。只是如果只有兩人操作,勞動強度非常高。(當時挂號在我們村居民委員會的榨油坊是最傳統的巨木做成的老式人工榨油坊。這種榨油坊,需要五六個人才能完全,從生產工藝上看,老式榨油坊無法和新式榨油坊競爭)
還清晰記得,開業的那一天。清早我們家,就響起了機器的轟鳴聲。過了一會,在我們一個遠房親戚的指導下,我們的榨油機里滴出了香噴噴的菜籽油。
我們這些半大的兒童,都擁擠在狹小的操作里,像是看西洋景一樣。我的堂姐---傳英姐,她正好在吃早飯。看到香噴噴的菜籽油一直往下滴,不由得用筷子在上面沾了幾滴油放在嘴裡,還笑眯眯的說 「真香」。
父親的第三次創業,其實存在著很大風險的。因為當年,在方圓不到1000米的範圍內,突然冒出來三家榨油坊。其中一家,就是我們家的。一家是掛靠在村委會的老式榨油坊。還有一家是學舍村我同學(袁芳)的父親和幾個人合夥開設的。在這個小小的行政村,一下子新冒出來兩家榨油坊,確實讓我的父親感覺到有點後怕。不過還好父母在村裡的人緣不錯,當時得到了村裡大部分同胞兄弟生意上的照顧。在這裡我要代表父親,感謝你們!另外因為同學父親是與很多人合作,對收來的菜籽管理不善,似乎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再加上這個生意,其實沒有多大利潤,後來他們就放棄了這個生意。於是,父親和二伯開設的榨油坊就成了村民委員會裡的榨油坊唯一的競爭對手。
榨油坊,在我家的瓦房裡作業了兩三年。大概在我高二的時候,搬到了我曾經讀二年級時村裡的機房裡。在這裡,父親與二伯大部分時間都是兩個人完成作業的。每天幾乎都是像戰鬥一樣。勞動強度大的,一坐下人就可以睡著。不僅僅累,每天還要忍受像北京沙塵暴一樣的粉塵對肺部的污染。除了肺部污染,耳朵每天都有幾個小時,需要在上百分貝的機器響聲中勞動。同時,父親還要負責沉重的手動壓榨的工序。這個工序,不僅僅需要體力,而且因為是機械性的上下按壓,對腰部的損傷也非常之大。二伯父,負責蒸菇餅。這既是技術活,也考驗人對高溫的忍耐度。每當夏天,我們走進父親和二伯父勞作的榨油坊,幾分鐘後,全身都是濕的。我們只是偶然走進這裡,而父親和二伯父,他們卻在這裡度過了十五年人生最好的年華。(1997--2008年,父親獨自承包後與母親一起,又度過了7年)
現在父親,肺部總是感覺不舒服,乾咳的比較厲害。我想肯定是在這裡勞動,留下的嚴重的「塵肺」病。腰部也不好,還因為腰椎盤突出,做過手術。前些年,耳朵經常聽不到別人說話,也是高分貝環境下,造成了對耳朵的傷害。我的二伯,現在有點老年痴呆的癥狀,不過正常的簡單對話,還是可以進行。也可以堅持走動。現在就是用一些藥物維持,同時堅持鍛煉。這就是我們的父輩,為了生存,為了肩負身上的責任,在自己最大的能力範圍內,選擇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奮鬥之路。他們獲得了一些回報,但是身體卻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每次回家,看到父母親十幾年來,生活在榨油坊這樣的環境里,住的地方陰暗潮濕,飲食方面也是粗茶淡飯。在特別想幫助他們改變卻無能為力的時候,我的心在哭泣,在流血。無聲的哽咽和悲傷,有時候讓我徹夜難眠。但在心靈深處,總有一個永不磨滅的信念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強!永遠不要體會社會社會上那些嘈雜的聲音,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父母解放出來!勇往直前做自己!
所幸我們在2014年以後,哥哥與我都有了自己事業發展的方向。父母幾乎把畢生的精力和最好的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我們這個家。現在到了我們竭盡所能,回報父母的時候了!讓父母衣食無憂,就是孝;讓父母在晚年有尊嚴的活著,是中孝;讓父母體面的活著,開心的活著,就是大孝。所以我不希望父母的晚年,受到任何的委屈!希望他們都能開心。他們已經付出了所有,難道不應該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嗎?
致敬天下勤勞和偉大的父母!也敬告天下的子女,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父母永遠不會老!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和無奈,深藏在內心吧。我們唯一需要向父母表白的是感恩之心!只要子女有感恩之心,父母就會覺得此生足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簡愛》這部小說?
※無常
※每天小情書——最暖心的情話送給愛人
※香蜜沉沉燼如霜的結局是什麼?
※小說中《雙城記》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