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魯迅(一):悲觀與絕望

1917年8月的一個晚上,戴著圓框眼鏡的錢玄同,手夾公文包,趁著夜色來到紹興縣館的補樹書屋拜訪魯迅——那時魯迅還只是周樹人。這裡位處南半截衚衕,不遠處就是前清的行刑場。書屋前面的仰蕺堂供奉著先賢牌位,後邊的希賢閣供著文昌魁星。這裡簡直就是鬼神集聚之處,到了夜晚,更是有些瘮人。書屋內的環境也好不到哪去,和合式的窗門只是糊著花格紙而沒有玻璃,屋內的陳設也十分簡陋。

魯迅正坐在書桌前不厭其煩地抄古碑,書桌旁是一大疊一大疊的抄本。

當錢玄同質疑他抄古碑的意義並暗示他加入《新青年》陣營時,魯迅說了這樣一段話,這段話後來被他記入《吶喊·自序》,成了研究魯迅思想必不可少的一段經典理論: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了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這一年,《新青年》開始發表文學改良主張,五四文學革命正式揭幕,新青年們鬧革命鬧得如火如荼。而補樹書屋,除去有人拜訪的日子,仍是一如既往的安寧,甚至是蕭瑟。

這一年,胡適26歲,郭沫若25歲,而魯迅,已經36歲了。他已經不似五四青年那樣血氣方剛,更何況,見證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的他對世間充滿著失望與質疑,於是在領著教育部閑職的同時,一心投入了古書的校對與臨摹。

雖然魯迅終究還是加入了《新青年》,但他與五四青年是不同的。他的筆下,群眾是冷漠的、革命是徒勞的、清官是會被貪官同化的。這不僅是針對於急需啟蒙的中國,更是對所有時期所有地區共通的人性的描摹。人性是醜陋的,這個世界不是被少數人控制就是被多數人威脅,也許人永遠也不會有真正的自由。魯迅的心中,只有汪洋的絕望與悲觀。這絕望,在他的《吶喊》《彷徨》與《野草》中是很明顯的。

處於兩個世界之間的「歷史中間物」的狂人,最大的悲劇不是看透了「吃人的世界」,而是落得「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的同化結局;眾人歡呼的現代自由愛情,在《傷逝》里卻走向了兩敗俱傷;《野草》中,魯迅說「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在雜文《娜拉走後怎樣》他也曾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而只有明白了他的悲觀與絕望後,你才會明白《記念劉和珍君》里那句「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到底有多深沉多悲涼。

除此之外,鮮少被人提及的《故事新編》,曾因「油滑」而遭到作者自身不滿的這部小說,字裡行間仍然滲透著魯迅的悲涼與絕望。

《故事新編》創造了一個荒誕的世界,將神話、歷史和現代全融合在一起,大膽地用現代的方式解讀古代人,再加上魯迅的「拿手好戲」——刻薄的幽默,使得「莊嚴神聖一變而為滑稽可笑」,打造出文學、思想與趣味兼備的上等佳肴。這其中的小說,與其說是賦予了現代思想,不如說是揭示了古今的本質。

《奔月》中后羿隱退後的落魄,那是所有英雄都可能會經歷的迫不得已。曾經人人景仰的絕世英雄,成了為生計發愁的普通男人。嫦娥嫌棄他的箭頭太大射碎了麻雀,老太太因他誤射了雞而索賠,在后羿討價還價後才以十個烙餅成交。最終,吃膩了烏鴉炸醬麵的嫦娥還是選擇了拋棄后羿獨自奔月。氣急了的后羿再一次拉滿了弓:

「他一手拈弓,一手捏著三支箭,都搭上去,拉了一個滿弓,正對著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著,眼光直射,閃閃如岩下電,鬚髮開張飄動,像黑色火,這一瞬息,使人彷彿想見他當年射日的雄姿。」

今昔對比,更添憂愁與諷刺。

《理水》中,一出場就自帶耿直光環的大禹最終也在官場里迷了眼:

「但幸而禹爺自從回京以後,態度也改變一點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師來,是闊綽的;衣服很隨便,但上朝和拜客時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所以市面仍舊不很受影響,不多久,商人們就又說禹爺的行為真該學,皋爺的新法令也很不錯;終於太平到連百獸都會跳舞,鳳凰也飛來湊熱鬧了。」

《出關》中,關官將正欲出關的老子留下來講學著書。然而講學時卻是這樣一幅場景:

「大家顯出哭臉來了,有些人還似乎手足失措。一個簽子手打了一個打哈欠,書記先生竟打起瞌睡來,嘩啷一聲,刀,筆,木札,都從手裡落到席子上面了。」

如願拿到老子的著作後,關官將十個餑餑送給老子當路上的乾糧,並稱這是「老作家的特別優待」,官員們想的則是:「我倒怕這種東西,沒有人要看,連五個餑餑的本錢也撈不回。」

最具魔幻色彩的莫過於《鑄劍》,刺殺國王的刺客與國王一同在沸水鼎中同歸於盡,骨頭髮絲混在一起無法區分,最終被一同放入金棺里落葬。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叢中出現。幾個義民很忠憤,咽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然而也無法可施。

此後是王后和許多王妃的車。百姓看她們,她們也看百姓,但哭著。此後是大臣,太監,侏儒等輩,都裝著哀戚的顏色。只是百姓已經不看他們,連行列也擠得亂七八糟,不成樣子了。」

魯迅的文章,即使是在「油滑」的《故事新編》中也只有黑暗與冷漠,沒有一絲溫暖,這不免讓我想起經典日劇《legal high》。其實,若是說悲劇是人生真正的常態的話,那麼以喜劇為外表的悲劇也許正是悲劇的最高形態。那捧腹大笑之餘沁入心脾的悲傷,比純粹的悲劇更為蒼涼深刻。

每當看到魯迅筆尖的悲愴與無情時,我總會想起那個因為內心的絕望與迷惘而日復一日校對古籍鈔寫古碑的周樹人,想起他那段時間的日記中一排排整齊而觸目驚心的「無事」。

推薦書文:

1、《魯迅<故事新編>漫談》,錢理群。(這是錢理群先生的一篇演講,豆瓣上有全文,b站上有視頻)

2、《故事新編》,魯迅。(覺得吶喊彷徨過於深沉、野草過於晦澀的朋友不如看看這本)

3、自己可以挑一兩本魯迅的精選集看(我當時看的是《朝花夕拾》,雖然叫這個名字,但其實是小說散文與雜文的精選集),然後感興趣的再去著重閱讀吧。

4、《笑談大先生》,陳丹青。(喚回真正的魯迅,講得很好,而且很煽情,上課的時候偷偷在下面看這本書看得淚目qwq)


推薦閱讀:

魯迅寫閏土是想表達什麼情感?
朝花夕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魯迅和藤野先生之間有什麼樣有趣的故事?他都教會了魯迅什麼?
《背景故事》斬獲三十三項大獎,到底好在哪裡?
免費才沒人學……

TAG:魯迅 | 民國文人 | 現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