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討厭我的專業,我要去做PPT!」
圖片來源:A stormy Morning in Hamnoy by Daniel F. on 500px
大家好,我是珞珈。
因為大家都那麼熟,所以我就不做什麼自我介紹了。
在開始之前呢,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那我想請問各位哈,在你們學習自己本專業的過程中,有沒有這麼一個瞬間覺得自己選錯專業了?」
好了,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我覺得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情況。
我們經常會在後台收到一些粉絲的留言,這些事排名前幾位的問題。
我們都會遇到這個問題,這其實也是大二,大三的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我對我的專業一點興趣沒有怎麼辦?我不想轉行,我不想放棄我的興趣,該如何平衡自己的專業和興趣呢?
好了,興趣和專業,永遠是大學生裡面說不完的話題。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你會比我們厲害100倍》實際上就是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出發,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興趣與專業的問題。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們真正了解過你們自己么?
我給大家建立六個維度,希望大家能夠根據這六個維度去判斷一個人。
-社會/企業/常規/實際/調研/藝術-
好了,我們根據這六個維度,假設現在各位就是職業規劃師,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一個高中男生,面臨著文理分科,現在他很迷茫,需要你們幫一幫他。
下面我給出一個他的特質,大家不妨來判斷一下。
「
男生,父親是某500強機械修理工程師,初中數學科代表,理科生,電子產品狂熱愛好者,物理年級前十。
」
你們覺得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大家如果只根據這一段話,可能會判斷他是調研型,適合做研究和規劃之類的工作。
我覺得我描述的不夠充分,那我再加多一行字。
「
狂熱的話劇愛好者,歷史天才,寫文章一流,熱愛登台展示,喜歡一個人獨處,不愛運動。
」
這個時候,你們覺得他應該是哪個維度的評分比較高,
藝術型對吧。
那這就很矛盾了,為什麼調研型和藝術型如此對立的地方同樣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不單單是你們困惑,連他自己都很困惑。
我們有些時候會發現,一個人會有很多種維度和特質,在我們成長的20年中,迫於父母和老師的壓力,有些特質是可以光明正大的表現出來看的,有些特質是要自己隱藏著的。
(否則你會有一些成長上的煩惱)
就像你在同學面前可能是一個特別外向不羈的人,而在父母面前可能很乖。
在父親是工程師的情況下,從小就給他灌輸要好好讀書,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比如,我們在列一遍這個男孩的特質,你們覺得哪些是適合表現出來給父親看的?
數學科代表/理科生/物理天才
當父母面對一個不敢確定的答案的時候,傾向性會選擇一個我們經歷過的答案給我們的子女。
(你就適合當理科生,我們全家都是理科生。)
問完了家長之後,我們是不是會問下老師?
高中老師最關心我們的是什麼?
成績對吧,然後會做出一個合理性的分析,讓你優化成績,考上一個好的大學。
這個男生物理很好,但是歷史也不差,這就很矛盾了。
但是我們高中可能都聽過一句話,「理科提分比較快,學理科。」
但是這個男生看到的則是,全貌。
當他自己做不出答案的時候,會選擇傾向於相信老師和父母的答案,而兩者的答案都很一致,選擇的是理科,所以這個男生最後選擇了理科。
好,這個時候這個男孩高中畢業了,在填志願的時候時候,他父母跟他選擇了一個專業,熱門而好找工作。
男孩沒有什麼意見,因為從小到大看似這都是正確的。(理科生)
後來,那個男孩在上大學前接觸到了一個職業生涯調研,結果做出了這麼一個結果。
(極端的藝術型)
你知道他的內心有多麼崩潰么?
(血緣關係上的不正確性)
好了,那最後大學四年畢業之後,這個男孩現在從事什麼職業呢?
他真的成了一個設計師,那這個人就是我了。
所以我做了個測試,決定吭一下自己的隊友。
比如說「小桃紅」,在北京國雙(一家納斯達克上市的大數據公司)做視覺設計師,你們覺得她應該是藝術性的對不對?
然而她做出來的答案卻是很神奇的綜合型。
但是她又不能否認這是錯誤的,比如她雖然不是寵物店老闆,但是她確實是一個養貓達人,比如和她溝通很舒服,因為她對誰都特別平和。
比如說周瑜,也就是我們的大管家,負責市場和線下渠道拓寬,按照我們幾個周圍的小夥伴給出來的猜測,我們都以為他會是「社會型」人格,善於交際。
結果最後經過調查報告給出的結果卻是,藝術型人格+企業型+現實型人格三足鼎立,甚至結論直接就是藝術型。
然後就輪到他心理崩潰了。
這是一周的幾個小夥伴實際測出來的結果,發現和本身以往認為的自己其實是不一樣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答案是父母,朋友,童鞋給出的看似「正確」的答案。
但是他們接觸到的我們,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能夠表現給他們看得一部分自己,他們給出的答案其實具有參考意義,但不是決定性答案。
所以我希望各位童鞋在找自己的興趣之前,一定要好好的了解一下我們自己。
才儲網上面有很多職業生涯規劃,其實不妨去測試一下。很多時候不去做個調查,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甚至自己也不相信原來自己是這樣的人。
當然,我不能說這個職業生涯調研表是一定是正確的,但確實是具備一定的參考意義,可以找到大家生命中被隱藏的自己,對自己的挖掘興趣有一個積極引導的作用。
好了,講完了如何了解我們自己,那接下來講講該如何去找到/建立自己的興趣點。
其實答案我們都知道,就是多走走,多看看,多做做。
具體的方式大家都知道,無非就是多參與,多承擔,但是我可以給出一些建議。
找到興趣這個玩意兒是一個概率問題,你也許下一刻就會遇到,你也可能需要等上一段不短的時間,有點像我們談戀愛。
所以在如何找到興趣這我很難直接給到大家幫助,但是我可以給各位一個如何建立興趣的一個建議。
來,我們首先看看一個真正的興趣是什麼樣子的。
按照羅胖的講述,真正的興趣至少有以下幾個特徵:
1、干前很嚮往
2、干時很痛苦
3、干後自我感覺很牛逼
4、很費錢、很費時間
5、干到很好的時候可以掙到錢
大家不妨對號入座一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興趣存在。
好了,如果已經找到興趣的童鞋很幸運哈,如果沒有找到的朋友不妨接下來再聽聽我的講述,
興趣是如何建立的?
我們但凡對一件事情產生了基礎的興趣,如果想把它變成一件能讓你持續投入的終生愛好。
他的學習路徑一定是一個(正循環)
【意外事件】->【產生興趣】->【深入學習】->【成就感來源】
其中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當然,這裡面所說的興趣是可以讓你產生正向激勵作用的興趣,如果你硬要說自己就喜歡吃飯睡覺玩遊戲,那我們也沒有任何辦法。
產生興趣的來源往往是因為一件意外事件,可能是外界的壓迫,可能是偶然你撿到一本書,家人朋友給了你一個新鮮玩意兒。
你可能一開始會對這個產生新鮮感,但是並不代表你就會對他產生源源不斷的興趣。
比如說你拿到了一台相機,當你鼓搗完畢了基本拍攝功能之後,心急火燎的給陽台上的花拍了一張照片,接下來你要幹嘛?
是不是通過一些方式獲取評價?
那麼這個時候,你的成就感來源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收到的是,「哇,你拍的真好看,真漂亮」之類積極反饋的話,你自然而然的會再次學習,再次獲取正向評價。
但假如你連續好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拍的照片的反響平平,可能你會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天賦,自然就會放棄攝影這個新玩意兒。
這是一個自學的過程,當然,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興趣就學不會某樣知識或者技能。
比如有些同學或多或少都學過一些樂器考過級,可能在我們這些外人或者父母看來,你們至少是學會了的,但是很多朋友雖然經過培訓,老師指導,考過級,掌握了某種樂器,他的內心並不會有多喜歡這件事情,更像是一種技能,而非興趣。
當一個人從第一次接觸一件事到入門初步掌握這件事,這個過程的體驗好壞決定了對此事的興趣多少。
也就是說,不管你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選擇任何一種專業,從事任何一個工作,如果你在剛接觸的時候可以比較順利達到入門,體驗到些許成就感,那麼你就會對它產生感興趣,甚至越來越有興趣,也越學越好。反之,初學體驗不佳將直接導致興趣喪失。
我們會發現,這三個環節裡面,每一個環節出錯,都會難以為繼。
所以,在建立興趣階段,我給大家一些簡單的建議。
1.向著入門門檻簡單,滿足感大的方向進行嘗試
其實很好理解,入門門檻簡單意味著我們可以讓我們快速入門,讓我們的初體驗不那麼困難,挫敗感不那麼強烈,起碼第一步我們不會被嚇到。
比如,同樣是做一張海報,我提供了兩種方法,
1.用PS和用PPT製作,大家會選哪個。
2.亦或者是我們想學習拍攝,專業相機攝影和手機攝影,初學者會偏向於選哪個?
大部分人應該都會選擇PPT和手機攝影。
為什麼這麼選擇呢?因為獲取成本低,試錯成本低。
滿足感大這其實很好理解,即是高性價比的投入以及產出。
少時間投入,大量的產出。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這種類型的教程,能夠教你在5分鐘內變成一個大神,大家都看過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比如
各種《神器推薦》各種《裝逼大殺器》阿文,嘉文,我們都很喜歡寫這種文章。
其實這類文章實際上你看的時候會很嗨,但如果你看得多了會發現實際上在不懂原理的情況下學不到什麼東西,但是他有一個好處,什麼呢,就是讓你的產生很大的衝動去嘗試。
我說了,去嘗試就有變成長期興趣的可能。
第二個意見呢,就是
2.不要臉的秀出來
發朋友圈/發朋友圈/發朋友圈 重要的話說三遍。
自嗨不如群嗨。
發朋友圈其實是讓身邊一群吃瓜群眾來給你點贊,而發微博是為了@大v專家來給你點贊。
人都有虛榮心理,別人僅僅是花了一秒鐘的點贊轉發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成就感,進而對你手頭上的這件事情更加有衝動和慾望去學習。
當我們完成這兩步,就起到一個很好的正循環了。
接下來,我們講講如何自學。
任何興趣點在第一步建設階段往往是最困難的,也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我這邊給出了一種入門的手段,對我個人很有效果,當然僅供參考。
每當我想學一個新的領域,我會嘗試去購買閱讀當前領域內的書籍,然後進行一個主題閱讀。
比如我在學習PPT時,這是我會購買一些豆瓣上較高評分的書籍,進行一個主題閱讀。
一定要購買到這三本書。
1.這個領域內最經典的書,可以用來幫助你快速了解這個領域,入門。
2.這個領域內知識點最全的書,這類書籍往往很厚,當然不是要求你讀完,而是要求你需要時可以非常方便的翻閱。
3.很多領域學到深處都是思想的提升,所以需要一本當前領域內最具思想性的書,來幫助你深入提高。
除此之外,網路上的教程也會很不錯,推薦收藏兩篇文章。
1.知乎上該領域點贊最高的文章。
因為知乎是綜合性問答社區,所以這裡面的入門學習文章其實對於小白來說有參考意義的。
但是因為本身是為小白準備的,所以內容上雖然很豐富,但是卻不是很系統富有思想性。
2.領域最知名的垂直社區的介紹文章
而系統而富有思想性的這類文章往往在一些垂直領域社區可以找到。
所以我們也需要去找到該領域最知名的垂直社區的介紹文章,供我們查找搜集。
當我們將這些工作做完之後呢,人都有惰性,而解決懶散有一種非常實用的解決辦法,
一個人容易攜帶,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一個圈子,在群體裡面共同成長。
人都是從眾的動物,有些時候我們去幹什麼,不是自己決定,而往往是取決於你所在的圈子。
其實便是滿足自己的攀比心。
當你看到別人在討論上課的時候急不急?
當你看到別人在熱烈的討論作業的時候急不急?
這其實就是成長的圈子帶來的群體效應。
在圈子裡面如果能找到一些小夥伴也是極好的。
有這麼三個人,當然也不一定是三個,但是卻可以代表一類人,我覺得大家可以參考。
講完了融入一個圈子,剩下的其實就是入門的刻意練習了,有很多人覺得,其實練習可以通過每日定時花固定的時間去完成,我並不否認這樣是會有效果的,然而事實上我們在這上面所花費的時間會被各種零散的事物沖斷。
同時因為每日學習時間不長,所以會導致知識變得零散,導致知識碎片化,難以成為體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夥伴每天學一點功能,但是卻很容易遺忘的原因。
所以我建議的自學方式是短時間大量的投入。
比如我們要學一樣事物,其實可以嘗試騰出一個周末,什麼都不幹,花兩個白天,只做一樣事情。
大量的練習。
刷案例,出成品。
比如你想回後期,就花兩個白天,十幾個小時的時間,調那麼幾十張照片。
這個階段做出來的東西肯定不好看,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製作成品,對每個知識點有一個大概的把握,進行了一個系統整體話的學習,而不至於遺忘。
比如我當時在學C4D的時候,這些就是在兩天時間出產的作品。
比如如果你想學攝影,就嘗試按照一些案例,去拍那麼幾百張照片。
雖然很糙,但是對於我來說,對整個軟體的功能體系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後期的學習,只要持續的深化挖掘即可。
這是我非常建議的入門方式,那麼當你入門完畢之後,接著就是進行持續性的學習,那麼請問該如何進行持續性的學習呢?
「穩定產出+合理的難度階梯+合理的獎勵制度」
當粗糙化的入門學習之後,接著要開始的是精細化的深入學習。
而深入學習其實要做到的第一步應該是有一個固定的穩定產出,比如我自學PPT的時候是一個星期做一套PPT模板。
這是我每個星期固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意味著我每周起碼要有8個小時的投入到製作模板當中,並且持之以恆下去。
當然在學東西的時候很容易就進入一個舒適圈子,導致做出來的東西永遠只會是做過的風格,或者是能做出來的東西。
所以需要適當去設置一個難度階梯,讓自己自己的能力不斷的上漲,帶著目的性的去學習一些更高階段或者深化技能。
這一段大家不妨看一下我寫的這篇文章,具體就不重複說了。
我是如何通過PPT模板掙到25萬的?
最後是給予自己一些獎勵,獎勵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初級階段,自己給自己一些獎勵。
比如堅持完成某次鍛煉50次之後給自己買一套衣服,堅持完成200次以後給自己買個手機。
當然,其實最好的獎勵是讓外人來獎勵你。
以給錢的方式。
這是我大學四年做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四套PPT。
第一套是搶著幫同學做的思修小組討論PPT,同學表示感激請我吃了一頓飯。
看似沒有什麼,但是因為做的很用心(當然和現在沒法比)然後老師覺得做的還不錯,於是就給我了一個機會,讓我去幫他做了一次活動總結的PPT。
這是當時做的活動總結PPT作品。
也許是因為風格比較獨特,做的也不算差,老師演示的時候是彙報給學校高層,剛巧,學校要去做一個校園宣傳的PPT,然後通過老師,給了我一個機會。
然後,這麼一做就做了好幾套,經過一系列的磨練,我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這幾套其實沒有掙到什麼錢,但是在學校高層去演示的場合很重要,在演示的時候剛好有一個企業發現了我,於是就和華為榮耀搭上了線。
這是最後出來的結果。
最後總體說一下收穫吧,第一套,同學請我吃了一頓飯堂,第二套,老師給了我幾百塊的補助,第三套,學校雖然沒有給我什麼報酬,但是給了我一個機會,第四套,我拿到了接近3萬。
後面路子也越走越遠,但是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把握好每一個機會,鬼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
我的演講快結束了,最後回到我們的專業和興趣的問題。
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光環:演界網首席設計師。
其實就是演界網模板排名銷售額第一。
很多人以為我模板賣的好只是因為作品做得好,但其實很多人做的並不比我差,我自知任何東西銷售的多少,品質只會是原因的一部分。
你們覺得賣PPT模板和計算機專業有什麼關係么?
在大學期間,我因為讀計算機的關係,所以在大學期間就做過好幾個計算機網站,而日常去分析一個網站的流程是我們的專業技能之一。
而任何電商類的網站,最有意思的就是搜索排名。
也就是俗稱的SEO。
相比其他設計師,演界網每次一改版我會第一時間分析出新版本網站搜索排名的規則,然後讓自己的作品努力跑上前排。
所以演界網很多品類作品我都是第一名。
我也想不到大學四年學的專業知識在我銷售PPT模板的時候用到了。
可鬼知道就是這麼湊巧。
專業和興趣真的一定要做一個你死我活么?
林乘龍老師,是我們B群的小夥伴,他經常去報一些設計類的興趣培訓班,各種花錢,這是他的一些作品。
而他是一名醫生。
其實一天有24小時,工作只需要8個小時,睡覺也只需要8個小時,剩下的8個小時,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我並不覺得專業和興趣之間有什麼衝突,專業學的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去發展你的興趣,投入更多的資金或者時間。
亦或者你真的對你的專業沒有什麼興趣,那就去大膽發展你的興趣點吧,你過得一定不會差。
而你現在所需要的,只是做好當下手上的每一件事情。
愛你們。
(全文完)
推薦閱讀
8分鐘,徹底講完PPT封面
超強幹貨 | bilibili上有哪些優質而免費的學習視頻
我是如何設計出銷售25W的PPT模板的?
推薦閱讀:
※客廳中掛什麼畫好?
※像超人一樣設計衝刺
※改造家之靜謐空間光影相宜
※學習黑科技!拒絕頹成一個沒人要的胖子
※廚房裡的這個小動作勝過種100棵樹,日本人都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