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清戰國(四):戰國初期大兼并

隨著鐵制農具的發展、農業技術的升級,西周時期建立了「田」「野」井田制度,在春秋時期開始變化;而到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化成為常態,井田制徹底瓦解;以公田收租的方式改為田畝租稅制度,那對於統治階段佔領的土地和人口越多,佔有的利益越多,所以諸侯國君主們佔領土地和人口的慾望比春秋時期強。

為此,春秋末期到戰國,諸侯國開始建立中央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祿制度,郡縣制度取代分封制度,加強君權,以實現對土地、人口和資源的更有效管理。

為了獲取更多資源、土地和人口,在戰國初期強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兼并運動,兼并的土地包括兩部分:一是小國,二是蠻夷之地。

一、吞併小國

戰國時期滅國成為潮流,戰國的滅國不同於春秋,春秋時期楚國滅亡了陳國、蔡國,還尊敬周禮,讓陳蔡復國了;戰國時期要復國只有靠自己,像中山國復國、田單復國。

春秋時期的霸主也滅國,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霸主還會出面協調諸侯之間的矛盾;戰國之間的霸主不管這些,只想無限制的擴張領土、掠奪人口資源,獲取更多利權,小國生存局面更加困難。

像春秋時期鄭衛宋陳蔡等反覆被強國蹂躪還能生存下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霸王魏國西面攻佔秦國河西之地,又跨過趙國滅亡了中山國,實力達到鼎盛。

前447年,楚國滅蔡國,兩年後滅杞國;楚惠王時期向東擴大至泗上,與越國爭奪土地;而越國逐漸失去霸主地位;

越國於前414年滅滕國,次年滅郯國;繒國恃齊抵抗越國,越國趁齊國大亂,於前405年滅繒國。

韓國於前423年伐鄭殺鄭幽公;前408攻鄭的雍丘,次年鄭大敗韓國於負黍。

齊國不斷侵略衛、魯土地,前412年攻佔魯國的莒和安陽;後四年攻取魯國的郕,次年攻取衛國的貫丘。據推測,三桓的叔孫氏與孟孫氏領地被齊國佔領而滅亡;季孫氏從魯國分裂成費國獨立。

二、吞併蠻夷之地

周朝和春秋時期一直存在著華夏族與蠻夷混居的局面。蠻夷有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他們在中原建立一些國家,對中原政局也產生過影響。

但到戰國時期局面徹底翻轉了,因為各諸侯國掠奪人口和土地,蠻夷亦是吞併之列。

且看《後漢書*西羌傳》的記載

是時義渠大荔最強,築城數十,皆自稱王。周貞王八年,秦厲公滅大荔,取其地。趙亦滅代戎,代戎即地戎也。韓魏復共稍並伊洛陰戎,滅之,其遺脫者皆逃奔,西逾汧隴。自是中國無戎寇,唯余義渠種焉——《後漢書*西羌傳》

在戰國初期,各諸侯國開始吞併蠻夷之地,並收蠻人作為編戶之民。

趙簡子與代王修好,把女兒(趙襄子姐姐)嫁給代王。前476年,趙簡子去世,趙襄子請代王喝酒,灌醉並殺害他,以此吞併了代國。

前461年,秦厲公進攻大荔,取其王城;大荔北撤。

前458年,智伯以計謀攻滅仇由國。仇由原是山中之國,無大路可通,智伯鑄造一鍾作為禮物贈送仇由。仇由開闢道路迎接,智伯趁機消滅了仇由國。次年,智伯還攻打中山國。

趙襄子也曾攻打中山國,最終魏文侯滅了中山國。

伊洛流域的戎族被晉國滅亡後,成為晉的九州之戎,但他們仍保有部落組織和武力;韓魏收編其民,至此中原再無蠻族了。

戰國初期一波大兼并,奠定了七雄的基礎,為戰國中期後期戰局拉開序幕。

參考《中國斷代史系列 第五冊 戰國史》


推薦閱讀:

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
這個古代「網紅」推手鼻祖,有錢有名,但是備受爭議。

TAG:春秋時期 | 戰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