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少主傳聯手軟銀買下自家公司,是王子復仇?還是引狼入室?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直接禁止博通收購高通之後,最近幾天持續有關於這樁收購案的內幕消息爆出,包括根據彭博社(Bloomberg) 報道,Hock Tan 曾經請出博通創始人 Henry Samueli 與高通創始人 Jocobs 家族以及高通董事長成員直接溝通,以過來人身份,說明當初博通接受安華高收購時的想法,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未來成長將會低於行業平均值,半導體企業必須要有全新的思維,面對後續的變局。但顯然,這樣的「曉以大義」,高通前董事長 Paul Jocobs 是聽不進去的。
事實上,對於靠著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之名保護,躲過與博通正面對決的高通,這故事到此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因為,高通之所以會被博通盯上成為強勢進攻收購的目標,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高通本身的脆弱早已被看見,過去從 3G 時代開始的技術領先絕對優勢已然不再,在 5G 或其他高通正在積極布局的新技術應用市場,高通就與其他大部份行業里的公司一樣,必須要重新回到地面、想辦法突破重圍。
而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段時間,看似是高通上下一心全力對抗外敵博通,但在高通內部的茶壺裡的風暴,卻也在持續醞釀成型,創始人 Jocobs 家族與既有高通董事之間的關係也已開始出現化學變化。
根據華爾街日報指出,就在博通禁止收購高通的禁令發布後,Paul Jacobs 立即在 3 月 13 日給董事會的信件中,表明了想尋找可幫助其個人收購(Buyout) 高通的投資者,而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直指軟銀是潛在合作對象之一。只不過,Paul Jobs 的提議並沒有得到董事會認同,高通董事會反而是積極勸退 Paul Jocobs,希望他打消自己買下公司的念頭,但 Paul Jocbos 顯然心意已決,也就是因為如此,Paul Jocobs 在被拔除董事長職務後,高通董事會又在 17 日宣布不再提名 Paul Jocobs 出任下一屆高通董事會成員。
所謂私有化收購,簡單來說,就是進行和公司上市相反的動作:由大股東發起收購所有小股東手上的股份,然後進行退市,成為私有化公司,私有化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併購。
過去歐美其實也有不少公司進行私有化的動作,而在中國,也有不少公司進行私有化、股權重組等動作,雖然目的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將原本上市的公司透過私有化收購進行退市,這對於需要進行大規模重整、或者是策略轉型的公司而言,私有化確實是可以考慮的一條路。在美國科技產˙業,近年來最知名的私有化案莫過於 2013 年初的由戴爾創始人 Michael Dell 主導的戴爾私有化。
而對於 Paul Jocobs 表態主導私有化高通的決定,高通董事會發出聲明表示,是在 Paul Jacobs 告知私有化收購高通計劃之後,董事會作出決議不提名其續任董事,但未來 Paul Jacobs 若提出私有化收購提案,根據相關規定,高通董事會也會依規定進行評估,以維護股東權益。
Paul Jacobs 對此表示,他對董事會的決策感到遺憾,但一方面,也相信私有化將會對高通未來的營運會有正面的影響。
從高通的營運狀況來看,在主要子公司 QCT 方面,2017 年在聯發科以及展訊等傳統對手的積弱不振,再加上高通自身的產品布局成功,即便蘋果開始大量採用英特爾的基頻方案取代高通產品,但高通營運所受影響不但有限,營收也持續成長,而凈利也較 2016 年大幅成長了 36%。
但在高通最主要獲利來源,也就是子公司 QTL 專利授權業務部分,因為客戶持續反彈的壓力,不僅讓高通調降授權收費。高通最大客戶蘋果甚至直接選擇賴帳不付,與高通對簿公堂,而在蘋果開了第一槍之後,隨之而來的各國反壟斷裁罰,也讓高通疲於應付,光是要支付各地反壟斷裁罰金額,就讓高通凈利大幅衰退將近 3 成,連續 2 年凈利呈現負成長走勢。
2017 年,對高通而言,真的是非常「特別」的一年,有許多的「特殊狀況」都在這一年接連發生。
其中最明顯、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蘋果「剛好」在 2017 年發動對高通在專利授權上的法律戰,一方面拒絕支付專利費用,一方面又拿英特爾的方案取代高通,壓制高通的業績表現。我們都知道蘋果和博通之間的關係匪淺,Hock Tan 也不止一次對外表示,如果由其掌權,蘋果和高通之間的專利和官司一定可以順利解決,不僅討好了高通的股東,也同時討好蘋果。
但 DT 君認為:並不是高通不想安撫蘋果,而是高通可能早知道蘋果是有意為之,再怎麼安撫也是徒勞無功,倒不如硬起來對抗,好讓其他客戶不至於有樣學樣。
經過這一段歷程,被股東和董事會「背叛」的 Paul Jacobs 對公司的經營理念也有了感悟,雖然企業公開上市有助於透過資本融資等等,也能獲得更多政策優惠,但也同時讓公司經營過度透明,甚至可能引來像博通這種禿鷹豺狼企圖吞而並之。
或許正因如此,「私有化」是還不想放棄高通的 Paul Jacobs 的唯一選擇。
當然,要私有化還要經過許多門檻,首先發起私有化的大股東資本要夠龐大,如果本身資金不足,還要尋求外援。其次,因為私有化也是一種併購行為,也因此,即便 Paul Jacobs 成功找到資金,還是要經過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 (CFIUS) 的把關審核,不僅將來分配的股權結構,資金來源也必須被攤在陽光下檢驗。
而最後,即便通過前面的關卡都能順利通過,如果報價不夠吸引股東,那麼私有化也很難成功,以目前高通約 900 億美元的市值,如果以一般約 3 成左右的溢價來推算,那至少也需要將近 1200 億美元,而由於先前博通收購高通提出的 1400 億美元價格,也可能成為 Paul Jacobs 啟動私有化收購的門檻。
Paul Jacobs 雖也是高通股東之一,但股權僅占約 0.13%,根本無足輕重,即便加上父親與兄弟的股權,也對經營權毫無影響能力,因此唯一能夠扭轉局面的可能性,就是尋求外援。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Paul Jacobs 已經包括軟銀在內的幾家投資者接洽過,商議如何在其高通私有化布局中共同合作。而其中,軟銀因為手上掌握規模超過 1000 美元的 Vision 基金,而被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合作對象之一。
軟銀預計要在未來數年內把 Vision 基金的規模擴增到 8800 億美元,目前二號 Vision 基金已經在籌備中,所以從資金的規模來看,光是軟銀一家就已經綽綽有餘了。目前一號 Vision 基金有超過 6 成的資金來自沙烏地阿拉伯,而因為基金操作的方式,基本上背後的投資者不會牽扯到該基金投資的企業管理部分,而是由基金管理者全權處理。
而最大的問題是,如果 Paul Jacobs 利用基金的資本成功買下高通的股權,該如何滿足軟銀的需求,同時又要能夠掌握高通的經營權?眾所周知,軟銀老闆孫正義可是比 Hock Tan 更加兇狠的投資者與併購者,打跑博通,卻引進軟銀的資金,會不會是趕跑了狼,卻引來了獅子,原本是少主中興的戲碼,最終卻演成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DT 君認為,為了要分散股權,避免被某個資金掌握關鍵多數的股權,尋求多家基金分散資本來源,並互相制衡,可能會是比較可行的作法,不過 Paul Jacobs 就必須說服更多投資者加入,並且協調各家基金的利益分配,這個作法可能會曠日費時,時間太久,屆時高通現在的管理層可能就會有其他應對之策,恐怕夜長夢多。
以軟銀為最大投資者其實還是短期內比較可能實現的作法,而 Paul Jacobs 也有 CFIUS 這個武器可確保高通完整性,並同時又有高通的專利使用優惠為誘因可當作交換條件。由於軟銀先前併購 ARM,主因就是其在 IoT、AI、自動駕駛等智能產業都有非常廣的布局,然而 ARM 雖在處理器專利方面布局相當堅實,軟銀手上卻沒有自有的無線射頻技術可和處理器搭配,若取得高通之助,對於軟銀未來在相關產業的布局優勢亦可得到相當程度的提升。
圖丨軟銀孫正義和當時 ARM 主席 Stuart Chambers
若 Paul Jacobs 願意以無線相關專利授權優惠換得軟銀對公司主導權的放手,加上觀察軟銀過去收購其他公司的作法,軟銀或許就有可能會同意由 Paul Jacobs 來繼續領導高通,這與接受博通收購顯然有極大的差別,特別是博通過去慣用的分拆出售資產手法,畢竟只要涉及對高通的分拆、經營權與專利的外流或競爭力的減損,就很有可能挑動 CFIUS 的敏感神經並嚴加審查。因此必須要妥善處理相關問題,避免再度引發爭議,而若能確保這些前提,讓軟銀資金幫助高通私有化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這麼一來,軟銀對 Paul Jacobs 而言,就是可行的資金來源,形式可能就偏向借貸,而除了軟銀以外,預計也會使用多家銀行的債務融資,避免債權或股權過於集中。
私有化真能解決高通的燃眉之急?
2013 年戴爾決定要私有化時,正當移動計算興起,傳統 PC 計算架構不斷被貶低的時代,由於 PC 產品毛利低,戴爾尋思轉型,但因為上市公司結構,決策受制於股東與董事會,當初 Michael Dell 認為不能捨棄 PC 產品,但同時要發展服務,增加公司獲利基礎,但股東想法不同,導致公司策略推動受到阻礙,也因此,Michael Dell 毅然決然推動私有化。
這是一筆相當傳奇的交易。而且事實證明,戴爾的確相當懂得操弄龐大債務,財務工程做得非常漂亮。Michael Dell 表示,這將能令公司執行更好的戰略轉型。不過在負債纍纍之下投資及擴張也會跟著放緩,為此戴爾其實做了一個更大膽的操作,在 2015 年以 670 億美元購併 EMC 集團,此交易超過戴爾私有化規模兩倍以上。
雖然私有化讓公司營收有了成長,並且可以自由決定投資的方向,但是私有化也同時讓 Dell 背負了大筆的債務,截至目前為止,Dell 的債務高達 460 億美元,每年至少要支付 20 億美元的利息,雖然這些債務大部分來自併購 EMC 的支出,但缺少了監督,以及過度激進的投資,恐怕也會讓私有化蒙上陰影。
2018 年初,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指出,Dell 可能會因為債務的關係,而考慮以再度 IPO 的方式籌措資金。並且考慮和持有 82% 股權的 VMware 公司進行反向合併,直接達到上市的目的。
不過高通處境和當初 Dell 的情況又有不同,目前高通的專利與晶元產品還是擁有極高的競爭力以及市場價值,如果能通過這些既有資產,創造更多元的產品或服務,理論上會比 Dell 利用舉債併購 EMC 以及取得 VMware 經營權的方式更加單純,也更容易扭轉公司的經營困境。
而造成高通經營困境的最大問題,仍然在於授權金的收取方式以及計價方式,專利本身的價值其實毋庸置疑,如果未來私有化的高通能夠解決這方面的爭議,而且還能有龐大資金持續投入研發工作,那麼未來高通的價值或許還是可以持續攀高。
不可否認的是,相較於其他半導體巨頭大廠早已進入的專業經理人世代交棒的階段,高通獨樹一幟的 「父與子」公司型態,確實非常少見,而在經歷了過去這一段波折之後,外界原本預期,這將會進一步激發高通內部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機制,進而提出更具提升公司營運效率的策略轉型方案,但以目前的轉折來看,儘管外患暫息,但高通本身的內亂仍存,對於正站在針尖上尋求轉身突圍的高通而言,警報其實尚未解除。
推薦閱讀:
TAG:高通Qualcomm | 軟銀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