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去來處的大覺寺之秋

註:此乃去年秋天下筆的遊記,今日終得補完。

我好幾次去陽台山徒步,都路過山腳的大覺寺,卻從未進去過。後在壁下觀節目中聽到了這個名,得知其為西山諸寺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又有玉蘭、紫藤、銀杏的加成,便動了前去遊覽的心思。恰好前幾日,有朋友想去看看古寺秋色,便欣然組局前往。

大覺寺位於北京西郊陽台山腳下,始建於遼咸雍四年( 1068 年),因寺內有清泉流入,當時稱作清水院。金代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後改名靈泉寺,明宣德年間重修,改名為大覺寺。今天的基本格局無太大變化,比較少見的坐西朝東布局與契丹人崇尚太陽的舊俗有關。寺內建築則是常修常新。

大覺寺山門與國保碑,山門上方上有匾額「敕建大覺禪寺」

一行人抵達山門,這時飄來了一陣陣讓人酸爽的氣味,我正尋思著是不是門口垃圾桶的鍋之時,同伴提著一袋從不遠處買的炒白果走來,沒有吃過白果的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銀杏之美,不光在於黃葉,還在於果實的氣味。

進山門,左右碑亭、鐘鼓樓,池子與橋,噴泉映射出雙彩虹,惹得眾人在橋上紛紛拍照。中間是天王殿,殿內四大天王與韋馱像皆為後世復原之作,草草略過。

美麗的彩虹

從天王殿出來,正看到古樸的大雄寶殿立於高大的台基之上,五開間單檐歇山頂,乃明代所建。正中牌匾書「無去來處」,為乾隆御筆,頗具禪意。殿身的斗栱、檐柱、門窗都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古意甚濃,與重修的天王殿大相徑庭,在北京的各大寺廟中也難得一見。台基之下有古柏、藤架,紫藤燦爛的時候大約也頗為引人注目罷。殿內漆金木雕三世佛,應為明代遺物,1972 年從智化寺移來,而大覺寺原有的三世佛則被搬到了廣濟寺。頂上的藻井盤有一隻威武的木龍,俯瞰著佛光下的芸芸眾生。左右山牆塑有保存完好的二十諸天像,雕工也異常精美。扇面牆後為文殊、觀音、普賢三大士塑像。大雄寶殿內外的環境營造出恍若隔世之感,只是絡繹不絕的遊人讓人齣戲。

大雄寶殿

乾隆御筆之「無去來處」

大雄寶殿里的二十諸天塑像,是極具代表性的精品

大雄寶殿木質金漆的三世佛塑像

從大雄寶殿出來,就到整個寺內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了。沒錯,就是那株傳說中的千年銀杏,相傳為遼代所植,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幸運的是,我們去的這個周末正好是大覺寺銀杏最燦爛的時節,一周後去的小夥伴表示葉子已經掉得差不多了。只見眾人排著隊在銀杏樹前凹造型,也成了大覺寺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天空純藍的背景中,高大的銀杏與大雄寶殿的琉璃頂組成了一幅搭配完美的畫面。

無量壽佛殿與千年銀杏以及茫茫多的人

大覺寺八絕之一的「千年銀杏」,相傳為遼代所植

燦爛的秋色

美好的秋色

美妙的秋色

大雄寶殿後面便是無量壽佛殿,與大雄寶殿一樣顯得古樸莊重,門匾上「動靜等觀」四字同樣為乾隆所書。殿內造像為西方三聖,中間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背屏精美,兩邊分別是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殿內兩側靠牆為十八羅漢,板壁背面則是南海觀音。

乾隆御筆之「動靜等觀」

無量壽佛殿中的西方三聖塑像,背屏非常精美

無量壽佛殿板壁背後的懸山與南海觀音像

大雄寶殿後面是大悲堂,裡面是大覺寺歷史的展覽。大悲堂的東南角則是傳說中的遼碑:《陽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記載了寺院興盛時期修繕僧舍和刊刻大藏經之事。它與後院的遼代石獅成了這座寺院僅存的遼代遺迹。

大覺寺八絕之一的遼代古碑

後院的遼代石獅,可惜被歲月毀容了

在大悲堂的展覽中,有一件不太起眼的文物,那便是大覺寺的契約文書。這批契約上自康熙年間,下到民國初年,一共 128 件。關於這些契約,還流傳著大覺寺最後一位僧人,常修的故事。

常修是在上世紀 40 年代來到大覺寺的,烽火連天的日子,寺里的光景並不好,僧人們逃的逃、死的死,熬到解放時只剩了他一人。解放後大覺寺成為了林業系統的駐地,常修也還了俗,在大覺寺邊安了家,成了林學院的職工。退休後,他也一直看守著大覺寺的大門,直到 1981 年去世。

80 年代末,北京林學院向北京市文物局移交了大覺寺,1991 年秋天,大覺寺管理處開始對寺廟進行清掃修繕,預備來年春天迎接遊客。建國後這座京西名剎終於要第一次對公眾開放了。就在工人們對大雄寶殿頂部進行清掃時,發現了頂棚上的一個包裹,打開一看,竟是大覺寺自康熙年間起,到民國初年的契約,包括土地房產的租賃契、典當契、買賣契,以及收租薄等。

原來這就是常修當年小心翼翼藏起來的大覺寺「變天賬」,可見作為大覺寺最後的守護者,他還一直有著恢復寺產的想法。當然,這些契約早已失去效力,大時代的變遷中,個人無力改變這座千年古剎的命運。但也正因為他,這些契約文書才得以躲過各種運動保存下來,成為研究中國近代社會的寶貴材料。文革時期,大覺寺也是在他和當地群眾的保護下,躲過了紅衛兵的破壞。我們今天能看到這樣一座保存完整的寺廟,還得多虧他們。無論世事如何變幻,際遇如何沉浮,常修用盡一生的堅守讓這絕唱久久迴響,他對大覺寺的這份感情也讓人動容。

大覺寺最後一位僧人常修保存下來的契約文書

繞過大悲堂,來到後院,秋色掩映下有喇嘛塔一座,為迦陵禪師的墓塔。康熙時期,雍親王出資重修了寺院,同時推薦迦陵禪師為寺院方丈。靠著與雍正的關係,迦陵禪師治下的大覺寺,重振興勝,地位尊崇,與皇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白塔後面的靈泉池裡有烏龜在遊盪,池水中可以看到塔的倒影,非常美。

後院的迦陵禪師塔,此處也是大覺寺八絕之一:松柏抱塔

水之秋

後山還藏了很多東西,比如乾隆詩的石刻。其實我們找到的時候也沒有多興奮,畢竟乾隆留下的詩文與書法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下面這首寫銀杏的:「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孫枝緣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

乾隆就愛四處題詩,後院全都是他留下的痕迹

吃過乾糧,曬完太陽。我們又去寺外看了下周吉祥墓塔,出寺門右轉上山,走不多時就能在路邊看到。周吉祥又名周雲端,是明憲宗時周太后的從弟,當時主持著大覺寺的寺務,也是從那時起,大覺寺有了太后家廟的地位。除了這座墓塔以外,在房山區還有一座他的衣冠塔,可謂是地位顯赫。

夕陽下的周吉祥墓塔

當年的塔銘現仍鑲嵌於塔南壁上,可見墓塔始建於明弘治五年(1492年)

看完塔,太陽也逐漸落到了山峰後面。我們下山時,正看到餘暉從山峰的輪廓處射過來,彷彿一道金光籠罩著我們,美不勝收。等到春天我們再來這裡看玉蘭。

參考文章:

[1]:晚秋·大覺寺

[2]:大覺寺:最後的契約


讓我們一起用腳步和眼睛去探尋古代藝術之美,彌合時空的差距,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推薦閱讀:

客家土樓
古建物語|| 如何區分仿唐建築還是仿日建築
中國古建築之 · 柱礎
拍不盡的故宮

TAG:古建築 | 北京旅遊 | 中國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