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藏的這個冷知識,你可能還不知道
本回答分享一個時政熱點新聞的背景冷知識,這個時政熱點就是最近緊張的中印邊境對峙。以下內容為十一郎撰寫。
這幾年,我一直想寫一篇關於中印邊境東段「丟失」藏南九萬平方公里的普及文章,作為「撥開迷霧·認知西藏」系列文章的一個章節。
要搞清楚藏南九萬平方公里的來龍去脈,有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14年流產的「西姆拉會議」,1962年奇特的「中印邊境戰爭」(我國官方叫做「對印自衛反擊戰」)。同時,還要涉及到公眾不熟悉的一些知識點。我希望講得有趣一些,敬請耐心閱讀!
通過十來年對西藏以及周邊歷史的研讀、在高原基層的工作生活,我認為,研究或研讀西藏的歷史,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都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高原,而應以歐亞大陸、甚至全球作為參照系,才能夠真正看清楚歷史的脈絡和成因。
今天,我們就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以系列文章的形式,聊聊「藏南九萬平方公里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藏南九萬平方公里在哪兒?
中國的國際事務方面,最近倍受矚目的新聞,就是中印在我國西藏亞東方向「洞朗」區域發生的軍事對峙。
洞朗所在的「亞東縣」位於中印邊境很特殊的一個位置上,從地圖上看,亞東形成了向喜馬拉雅山脈以南、自上而下突出的一個楔子,其東邊是不丹王國,西邊是被印度吞併後的錫金邦。
從上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東北幾個邦與其主要領土之間的陸路聯繫比較薄弱。如果從藍色的亞東縣穿插下去,很容易切斷其陸路通道。
而印度東北的幾個邦中,藏南這九萬平方公里,一直是中國和印度之間最大的領土之爭。
二、十九世紀南亞和青藏高原的態勢:
十九世紀,隨著大清的沒落,不列顛帝國、沙俄帝國的興起,在青藏高原的政治角力之中,作為中央政府的清朝勢力不斷弱化,英國和沙俄則以各自的方式步步進逼。十九世紀的西藏,一直是這兩個帝國爭奪勢力範圍的熱點——最嚴重的時候,幾乎具備在西藏打一場類似「日俄戰爭」(戰場在我國東三省)的「英俄戰爭」的條件。
2-1、英國殖民印度:
英國勢力進入南亞,是從1608年開始的。
此時,是明朝萬曆末年,國力由盛轉衰;黑山白水之間興起的建州女真努爾哈赤,還沒有建立後金政權;西藏新興的「藏傳密教」格魯派,還處於被噶瑪噶舉派打壓得喘不過氣的艱難局面;沙俄帝國還要等110多年才出現。
[註:對於「藏傳佛教」、又叫「喇嘛教」的這支宗教,本文將使用「藏傳密教」一詞作為標準稱呼。具體理由,另文表述。]
當時英國在印度的實體叫做「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那個時候統治印度的是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8年)。莫卧兒帝國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從中亞南下建立的王朝,莫卧兒就是「蒙古」的意思。莫卧兒帝國統治的疆域,比今天的「印度國」大多了。
到了1690年代,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無可爭辯地成為了南亞次大陸的准國家」。經過不斷的征戰,東印度公司的勢力越來越強大。
1773年,東印度公司改為直接受英國內閣管轄,並開始指派「印度總督」。
此時,大清「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正在平叛大小金川之亂;西藏地方上,由清中央授權的、以「藏傳密教」格魯派達賴喇嘛為首的「政教合一體制」剛剛建立二十餘年。沙俄處於著名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即將戰勝奧斯曼帝國。
1857年,南亞次大陸各地發生反英大起義,大部分持效忠莫卧兒帝國的立場,掌握先進武器的東印度公司軍隊殘酷鎮壓了這些起義。
1858年5月,英國人把莫卧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流放到緬甸仰光,然後處死了其家族的大部分成員,英帝國正式獲取了南亞次大陸的統治權。東印度公司時代結束,進入到「英屬印度」時時期。
此時的大清,正在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兩次的主要對手正是英帝國。當年不僅與交戰國簽署了《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並且還被摻和進來的俄、美以調停的名義,軟硬兼施簽署了《中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中美天津條約》;西藏的十二世達賴靈童剛剛得到確認,但後來他18歲剛成年就去世了。
英帝國作為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帝國,曾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在它諸多的殖民地中,「英屬印度」是最重要的一塊,是英帝國海外發展的最主要方向。其地位之高,在英國官方文件中,多次被形容為英帝國的「第二帝國」。「英屬印度」最強盛時期,包括現代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1937年歸英國內閣直管)等國,地跨南亞、東南亞、中亞,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同時扼守印度洋海上通道。
當然,「英屬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國家」。
2-2、英國侵佔西藏外圍:
全力經營南亞的英帝國,一直覬覦著印度殖民地背後的青藏高原。
不丹位於西藏的南部,「不丹」就是「西藏末端」的意思。該國,由「藏傳密教」竹巴噶舉派的夏仲阿旺朗傑於1616年建立,實行區域性的政教合一統治。頗羅鼐主持西藏政務時期(1728-1747),不丹確立了與西藏之間的「宗藩關係」。
1772年,英國入侵不丹。1865年,割占不丹2000平方公里。
錫金古名「哲孟雄」,位於西藏西南。在吐蕃王朝時期(相當於唐代),曾是西藏的一部分。1642年,由來自青藏高原康區的蓬楚格·納穆加爾建立「納穆加爾王朝」。十七世紀末,成為西藏的藩屬,接受拉薩管轄。
1814年,英國第一次入侵錫金,經過不斷征戰,1861年將錫金置於英國控制之下。打開了從南亞平原通往青藏高原的大門——「西藏門戶洞開」[清史稿]。
尼泊爾是南亞古國,歷史上曾有多個王朝,位於西藏西南。1768年,尼泊爾的廓爾喀部族興起,建立「廓爾喀王國」(也叫「沙阿王朝」),主要信仰印度教。1788年和1791年兩次入侵西藏失敗後,成為清朝的直接藩屬國。1814年-1816年,英國發動英尼戰爭,善戰的廓爾喀人歷經多次戰鬥、最終戰敗,割讓三分之一國土給英屬印度。
有意思的是,英尼戰爭初期,英國軍隊曾被彪悍的廓爾喀人擊敗,廓爾喀把繳獲的英軍裝備上交清朝,但因譯名不同,清朝未意識到與廓爾喀開戰的是來自其他大洲的強國。太平天國時期,廓爾喀還曾上表清朝,希望派兵協助,但清中央未予答覆。
2-3、沙俄在中亞、南亞的存在:
與老牌帝國英國相比,沙俄在歐亞大陸的興起雖然略晚了一些,並且在歐洲方向於克里米亞戰爭中戰敗,但「北極熊」在亞洲的擴張更加野心勃勃、更加具有侵略性。
在東亞,沙俄通過不斷的戰爭,迫使清朝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佔據了中國154萬平方公里土地。清末民國,中國的外蒙、新疆等,也在沙俄的勢力範圍之內。
在中亞,沙俄也是積極武力擴張,先後控制希瓦汗國與布哈拉汗國,1864年佔領費爾干納盆地的浩罕與塔什干,1877年佔領土庫曼…十九世紀中後期,沙俄的勢力站穩中亞,開始把觸角伸向了南亞、以及(特別是)青藏高原。
沙俄在青藏高原與英國的角逐有一個優勢:沙俄可以直接從蒙古人中找到「藏傳密教」的喇嘛(比如著名的德爾智),來直接與西藏的達賴喇嘛、噶廈地方政府、三大寺高層建立聯繫。
2-4、十九世紀前,清中央與西藏之間的關係:
清中央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關係,可以寫一本專著。甚至其中的清中央下旨授權成立的「格魯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也足夠寫一篇專門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後台發送「格魯派」查閱]。在此不展開敘述,只提一些要點:
明朝末年,新興的格魯派與當時在西藏最強大的「藏巴汗」政權和「噶瑪噶舉派」政教聯盟,正處於殘酷的你死我活的鬥爭中。[關於噶舉派,可後台發送「噶舉派」查閱]
格魯派四世班禪和五世達賴,與駐牧青海的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落首領「固始汗」結盟,邀結蒙古軍隊加入青藏高原的宗教戰爭[西藏歷史上的宗教戰爭頻發,以後專門寫文],先是打敗了四川康區的苯教土司勢力,然後徹底打敗西藏本地的「藏巴汗+噶瑪噶舉派」政教聯盟——這一仗,有「兩千蒙古鐵騎殺滅十萬藏軍」的說法。雖然數字上可能誇張了,但宗教戰爭也是戰爭,一樣很殘酷。
固始汗與五世達賴在宗教戰爭中、戰勝後,曾先後向後金時期的皇太極、清朝時期的順治皇帝表示效忠,順治皇帝給予了認可。
1642年-1720年的西藏,是蒙古汗王掌握政權、格魯派達賴喇嘛掌握教權。被稱為「甘丹頗章政權」時期。
1717年准格爾蒙古攻入西藏,大肆屠殺和劫掠。統治西藏政權的第六任衛拉特蒙古「拉藏汗」全家被殺。1718年、1720年,清朝兩度發兵平叛。第二次,以康熙的十四皇子恂勤王胤禵為大將軍統領各軍,年羹堯為四川總督負責後勤保障,出兵三路。10月,準噶爾蒙古的大策凌敦多布兵敗逃走,清朝建立了對西藏的直接統治。
1721年-1750年,由清中央冊封的世俗首席噶倫為「西藏郡王」掌握政權、格魯派達賴喇嘛掌握教權。
1727年開始,清中央設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的行政權力,當年發生阿爾布巴勾結准格爾蒙古叛亂。1728年,清廷派查朗阿等率軍至拉薩,將叛亂的阿爾布巴、隆布鼐二人凌遲處死。冊封世俗貴族「頗羅鼐」為首席噶倫、西藏郡王,負責統治西藏。
1751年,因時任「西藏郡王」珠兒默特勾結准格爾蒙古圖謀叛亂,清廷派軍平亂後,乾隆認為「因有藏王稱號,是以擁勢太重」,扶植本地世俗勢力管理西藏、比扶植宗教勢力更難以持久駕馭,遂廢除原有的「西藏郡王」兼首席噶倫制度。清廷下旨頒行策楞所奏的《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章程擴大駐藏大臣的職權,並首次正式規定達賴喇嘛的世俗權力,形成駐藏大臣、達賴與班禪的僧官系統、噶廈俗官系統三者制衡的狀態;正式設立噶廈地方政府,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駐藏大臣、達賴喇嘛旨意辦事。噶廈政府遇有大事,需請示達喇喇嘛和駐藏大臣酌定、並蓋雙方印章。西藏的重要官員任免,必須奏請中央批准。
1751年,從七世達賴開始了以「藏傳密教」格魯派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機制,並持續到1959年。
同時,清中央積極扶持駐錫於日喀則的格魯派班禪喇嘛一系,其政教權利,不歸拉薩的達賴喇嘛和噶廈管轄。班禪喇嘛的政教合一機構稱「班禪堪廳」,下轄十個宗[宗,相當於縣],其官員任命、稅收、差役、司法裁決等,均由班禪堪廳自主負責,重要事項報駐藏大臣。
格魯派內部,實際上有四位宗教地位平起平坐的最高級別「轉世活佛」,分別是:前藏的達賴喇嘛、後藏的班禪喇嘛、內蒙和青海的章嘉國師、外蒙的哲布尊丹巴。
關於西藏歷史上的三次「政教合一」統治,以後專門著文探討。結論不妨先說: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從來就不是「自古就有」的——最早只能上溯到十三世紀的元世祖時期。並且每一次「政教合一」都來自於中央政府的授權或支持。
廓爾喀兩次入侵西藏。
「帶路黨」是「藏傳密教」噶瑪噶舉派第二大活佛十世「夏瑪巴」[也翻譯為「沙馬爾巴」]。起因是:1780年,六世班禪進京給乾隆皇帝賀壽,不幸染病圓寂,因此清中央和滿朝權貴賞賜了大量黃金白銀——史載,錢財「數十萬金」、「珍寶不可勝計」。夏瑪巴與格魯派另一位大活佛「仲巴呼圖克圖」,同圓寂的六世班禪是同母異父的三兄弟[高級喇嘛活佛轉世在世俗大家族,曾經是個普遍現象。反映出「轉世」的可操作性,乾隆御筆的《喇嘛說》曾專門指出其中弊病]。仲巴堅持這些錢財是賞賜給格魯派的,噶瑪噶舉派的夏瑪巴沒份兒。夏瑪巴懷恨在心,就跟廓爾喀國王攛掇,「極言札什倫布寺所得財物之豐厚,又將藏兵虛實相告,唆使廓爾喀入藏劫掠」。
新興的廓爾喀,本來與西藏就有商貿糾紛,於是1788年,廓爾喀第一次入侵西藏。由於藏軍抵抗能力低下、地方政府無能,廓爾喀迅速攻佔聶拉木、吉隆、定日等縣[當時叫「宗」]。清廷得知之後,派四川提督成德、成都將軍鄂輝率軍先後入藏馳援,並派侍郎巴忠為欽差入藏全權處理。清軍未到,駐藏大臣和西藏政教高層,已與廓爾喀私下媾和。清軍到達後,乾隆將兩名駐藏大臣慶麟和雅滿泰革職,清軍繼續前往追剿廓爾喀軍隊,年底廓爾喀表示「投順天朝」,成為清朝的屬國。1789年底,廓藏雙方和談、私訂和約。[公元八、九世紀的吐蕃王朝曾橫掃青藏高原,1000年後卻被小小的廓爾喀打得滿地找牙,幾百年藏傳密教統治體制對西藏的弱化,可見一斑。]
這次戰爭的另一個後果是:廓爾喀佔領了錫金。錫金王室逃入西藏避難。
1790年,乾隆先後將辦事不利的兩任駐藏大臣舒濂、普福革職,解送八世達賴的兄弟進京,並更換攝政活佛。同年,廓爾喀一方索要和談答應的好處,而西藏一方則百般敷衍,導致雙方關係再度緊張。1791年,親政的八世達賴派出使者去廓爾喀,試圖以半價了結當初私下承諾的好處。廓爾喀以西藏背盟為由、扣留使團,第二次入侵西藏。一路攻陷聶拉木、吉隆、定日、薩迦等處,最後洗劫了日喀則的紮實倫布寺,並帶戰利品回撤。年底,乾隆派大將福康安、海蘭察等率大軍入藏。[沒錯,就是那個在小說和電視劇中著名的福康安。]
1792年5月,福康安等率軍先收復西藏邊境幾個縣的失地,然後舉兵進入廓爾喀,經過多次激戰、雙方互有重大傷亡。8月廓爾喀王投降,將所有搶掠自紮實倫布寺的財物歸還。年底,廓爾喀派特使往北京朝貢。清廷專門下旨,永久廢除「帶路黨」夏瑪巴活佛的轉世系統,將其所屬100多座噶瑪噶舉派寺廟全部改宗格魯派,並將已在尼泊爾去世的夏瑪巴屍體索回、在西藏各處作為叛國賊示眾;另將一位參與叛亂的活佛當眾「剝黃處死」。
1793年,根據兩次廓爾喀戰爭暴露的種種問題,清中央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確定了高級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籤」等制度,詳細規定了西藏的宗教事務、外事、軍事、行政和司法權力,達賴、班禪轉世程序,地方政權的組織結構,並正式劃分西藏和青海、四川、新疆等省份的邊界。此後西藏的政務基本依照此章程行事。
兩次廓爾喀戰爭,還有兩個對後世高原格局產生影響的結果:
1、因廓爾喀戰敗,被其滅亡的錫金得以復國。但戰爭中另一個西藏的藩屬國「不丹」趁火打劫,佔領了原屬錫金的大片地方;
2、西藏地方對廓爾喀依然非常戒備,八世達賴希望聯合廓爾喀的鄰國來與之對抗,曾派遣一個代表團去印度的加爾各答,希望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合作——這大概是西藏地方首次與英屬印度進行政治勾兌。
以上可見,當清中央強大的時候,不僅能夠保衛邊疆,而且能夠及時更換、懲戒腐敗無能的地方大員、宗教上層,從軍事到吏治,都保持足夠的水準。從西藏郡王時代、到確立格魯派的「政教合一」統治、直至十八世紀末,西藏的內憂外患均依靠清中央政府的支持,才能化險為夷。
清朝晚期中央和西藏地方的關係,我們穿插在後面的敘述中展開。
2-5、兩次「英國侵藏戰爭」:
十八世紀中後期,東印度公司就開始派人前往西藏腹地搜集情報。到十九世紀末,來自英屬印度的多批情報人員、探險家非法潛入西藏,關於西藏的地理、自然、人文、政治、軍事,獲得了大量的一手情報。
1875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就西藏的「戰略地位」達成如下共識:
1、西藏可作為英國侵入中國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的跳板和基地,保證英國在長江流域的獨佔地位和在中國的霸權地位。
2、從西藏入侵中國,比從海上入侵中國遇到的抵抗要小,避免其他帝國的競爭性阻擾。
3、英印商品從西藏進入中國內陸,可以免去很多關稅。
英國政府對外則宣稱:為了確保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安全,英國必須使西藏成為印度和外界之間的緩衝地帶。
這是「緩衝論」的由來。而所謂緩衝地帶,在當時的歷史階段看,主要面對的是北方虎視眈眈的沙俄,但也有削弱中國、阻止中國重新成長為大國的「長遠策略」。
1876年9月中英簽訂《煙台條約》和《入藏探路專條》,允許英國人開闢印度與西藏間的交通。
1884年、1886年,英國不斷派出軍隊,試圖入侵西藏。西藏方面在熱納宗隆吐山設防。英軍以西藏侵入錫金為借口,要求西藏軍隊從隆吐山撤出。此時已經極為軟弱的清政府,答應了英國的要求、一再退讓,連當時的駐藏大臣文碩都認為熱納宗一直屬於西藏管轄、支持西藏用兵,西藏地方則對中央的反應非常不滿——當時的清中央,大權獨攬的是慈禧太后。
188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侵藏戰爭,即隆吐山戰役。戰爭中,清中央撤換了主戰的駐藏大臣、派主和的升泰擔任,並派英國人赫政擔任駐藏大臣的助手[清中央的沒落可見一斑]。雖然西藏上下應戰之情一致強烈,但由於武器裝備和軍事指揮的水平相差太遠,歷經半年激戰,西藏軍民在付出慘痛犧牲後,隆吐山失守、戰爭失敗。
1890年3月17日,中英簽訂《中英藏印條約》。錫金(哲孟雄)脫離西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西藏面向印度一側徹底失去藩籬、無險可固);條約劃定藏哲邊界,使西藏丟失崗巴宗(今崗巴縣)以南的大片牧場和險要地區。
西藏上層對此條約非常反對,向駐藏大臣衙門上稟帖譴責升泰(簽約談判人)的作為。
《中英藏印條約》全稱《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其字面含義是:中英兩國開會商議有關西藏和印度的條約。可以理解為,中、英是對等的概念,都是國家;藏、印也是對等的概念,是中英各自所屬的地區。
由於藏印條約中的多個問題沒有得到實際落實,1893年在英國的壓力下,中英簽訂《中英藏印續約》。開放亞東為通商關口,「聽任英國諸色商民前往貿易」,在五年內免納進出口稅;英人在該地享有領事裁判權;在錫金游牧的藏人應照英國在錫金隨時立定游牧章程辦理。自此,英國人最終打開西藏的大門。
1895年,十三世達賴喇嘛親政。由於清政府同英國簽訂一系列有損西藏的條約,駐藏大臣在西藏的威信不斷受到考驗,西藏地方和清政府之間也逐漸疏遠。
在英國試圖控制西藏的同時,沙俄通過各種方式積極與十三世達賴接近。1890年,具有俄羅斯帝國臣民身份的蒙古族喇嘛德爾智,來到拉薩,成為了十三世達賴的重要顧問。英國第一次侵藏戰爭之後,德爾智因勢利導、竭力勸說十三世達賴投靠沙俄、尋求保護。
1903年下半年,英國決定第二次侵入西藏。表面上由於噶廈地方政府拒絕執行中英藏印兩個條約中的相關規定,實際上為了驅逐西藏的親俄勢力、建立英國在西藏的霸權。
這一次帶隊的,是詹姆斯·麥克唐納准將和著名歷史人物、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成員、殖民地專員榮赫鵬上校(Francis Younghusband)。[最近看一些文章,把Francis Younghusband翻譯為弗朗西斯·揚哈斯本,讓人看著有些不知所云。對於譯名已有約定俗成的歷史人物,比如這裡,直接用傳統翻譯「榮赫鵬」就好。]
麥克唐納准將和榮赫鵬上校一開始就帶了3000多名裝備精良的士兵,後來又增兵4000。1904年開春,他們一路從亞東向帕里、江孜方向進攻,邊打邊談、邊談邊打。英軍裝備了大炮、機槍和步槍;而西藏軍民的主要武器為弓箭、大刀、木棒、鐮刀,最多裝備了火繩槍。一系列戰役在二者之間展開,懸殊程度可想而知。
過去西藏的「軍隊」不是現代意義的職業軍人,雖然也是「職業的」、但藏兵有點兒像服差役:老婆孩子、牛羊都得自己帶著,政府也基本上不發服裝和武器,大多是藏兵自己準備。不打仗的時候也沒有訓練,就是放養種地、生孩子、過日子,打仗的時候還有拖家帶口、趕著牛羊去前線——基本上等於是「職業百姓」、「業餘士兵」。
噶廈政府先後多次發布全藏動員令、從各地開赴前線的西藏軍民先後多達幾萬人,但在英軍的現代化火器之下、再加上藏軍基本沒有指揮情報後勤體系和軍事素養,大部分戰鬥都變成了單方面的殘酷屠殺。現代戰爭,光看「天時地利人和」是不夠的,先進的武器裝備、高明的作戰指揮、準確的情報、強大的後勤、日常的軍事訓練等等,才是基礎。
所以,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雖然全藏軍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但局面往往是一面倒的大屠殺。藏軍個別出彩的戰鬥,是陡峭地形、堅固工事或惡劣天氣帶來的,但很快也被英軍扭轉。其中,4月到7月的江孜保衛戰持續約100天,是近代西藏抗擊外國侵略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鬥。1904年8月,英軍長驅直入佔領拉薩。
前線開戰的同時,新任駐藏大臣有泰,卻是個主和派。不僅對藏軍進行多方約束和限制,而且上報給清中央的情況,亦有偏頗不實。當英軍攻克江孜之後,7月底十三世達賴隨親俄勢力離開拉薩、經青海逃往外蒙古庫倫避難。戰爭進行的過程中,英國政府內部的意見混亂、分歧也很大,如果戰鬥中能夠給予英印軍隊足夠的殺傷,也許有利於對方內部的決心發生動搖。
「英軍進入拉薩後大肆劫掠,搶走許多珍貴的文物和經典。」榮赫鵬拿著在江孜擬好的條約草案,一開始卻找不到談判對象——經駐藏大臣有泰上奏,清中央因十三世達賴「臨陣潛逃」對他進行了過於嚴厲的處罰:暫時革除「達賴」名號,由九世班禪暫攝西藏權力。但班禪不接受。
於是榮赫鵬威逼利誘噶廈地方政府、僧俗大會、格魯派三大寺簽署了「拉薩條約」,由於清廷多次電令不得批准該條約,駐藏大臣有泰沒有簽字。[過去西藏的「僧俗大會」,也有翻譯為「民眾大會」的,但不是普通民眾的大會,而是上層社會各方勢力代表組成的一個議事機構。]
「拉薩條約」的內容要點是:增加噶爾、江孜為開放的邊境口岸;西藏向英國戰爭賠款750萬銀盧比;英國在亞東的春丕駐兵;西藏將自印度邊界至拉薩的炮台、山寨一律削平,武備全行撤去;非英國事先同意,不得將西藏土地讓賣、租典予外國;西藏事務不準除英國之外的外國干涉;外國不得派員或代理人進入西藏;西藏鐵路、道路、電線、礦產及其他利權,均不許外國及其國民享受,否則英國政府將享受與之相抵或相同之利權;西藏的財政收入、貨物、金銀錢幣皆不許給與外國抵押撥兌。
戰後,外國列強特別是沙俄,對「拉薩條約」提出強烈不滿和質疑。
其實,早在1903年下半年,當沙俄得知英國準備第二次入侵西藏,就多次與英國交涉,要求英國保證「不佔領西藏」、「英國對藏政策不因戰爭而改變」。英國一開始進行各種敷衍。1903年底,沙俄以支持英國在埃及的利益為交換,獲得英國官方以書面備忘錄的形式作出保證。因而,沙俄認為戰後簽署的「拉薩條約」違背了此前英國對沙俄的官方承諾,並提出了也將不遵守彼此共識、不再支持英國在埃及利益。
另外,由於十三世達賴出逃到了沙俄的勢力範圍之內、清中央對於十三世達賴有所緩和、英國爭取班禪又無功而返,英國考慮到國際利益、持久與沙俄和中國爭奪在西藏的影響力等因素,對於修改「拉薩條約」的態度,有所緩和。
由於中央未批准,駐藏大臣有泰迴避了簽署「拉薩條約」,加上十三世達賴出走,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拉薩條約」的簽署缺乏官方權威。連英國侵略者自己也承認「從中藏的角度看沒有比這個政治手腕更好的辦法了」。
然而,清中央的軟弱和迴避,也首開了西藏地方政府與外界直接簽訂條約的錯誤先例——這一點恐怕也是後來西藏地方政府敢於與英國私下議定的前兆。當然,此事最終還是由清中央政府另派全權代表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把「拉薩條約」作為附件,以這種方式解決了程序合法性的問題。這就是那個時代中國積貧積弱的一個寫照。
「拉薩條約」內容上報到北京後,在國內引起廣泛公憤。1905年1月,清中央政府決定派遣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唐紹儀(12歲公派美國留學、肄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後世成為美國總統胡佛的私人朋友)、張萌棠(曾外派日本、美國)赴印度與英國當局重新交涉、商訂條約。
外語嫻熟、外交經驗豐富的唐紹儀,發現了英國人玩弄Sovereignty(主權)和Suzerainty(宗主權)的文字遊戲,堅持大清國對西藏的主權。經過一年多堅韌細緻的交涉,最終於1906年4月由張萌棠代表清朝簽訂了正式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該條約的要點是:英國政府不佔領西藏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國政府亦不准許其他國家侵佔西藏或干涉藏事;「拉薩條約」及其更訂文據作為本條約的附約;「拉薩條約」第九款第四節所聲明之各項權利為中國獨享,其他國家及其國民不得享受;惟英國在與中國商定後,有權在各商埠鋪設連接到印度的電報線路。
這大概是清末時期,中國與列強交往中少見的一次外交「成功」吧。
2-7、不丹有個帶路黨:
1904年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中,隨英軍入侵西藏的,還有一位特殊的「帶路黨」——就是而今「不丹王國」旺楚克王室的第一任國王烏顏·旺楚克。當年,他還只是不丹的一個地方頭人。
不丹成為一個政治實體,最早可以上溯到1616年藏傳密教竹巴噶舉派建立的政教合一統治。不丹的國名,就是「西藏末端」的意思。可以說不丹與西藏之間,存在著同文、同種、同歷史的同胞之誼。
1680年代,西藏與拉達克的戰爭中,不丹是拉達克的盟友,因為二者都信奉竹巴噶舉派。拉達克戰敗後,不丹與西藏建立宗藩關係。
1865年,英國佔據了不丹2000平方公里土地,並開始分化、扶持不丹的諸多地方豪強。此時不丹的政權,依然是竹巴噶舉派的政教合一體制。
1904年初的三個月,榮赫鵬率領的英軍在進藏途中,遭遇氣候和地理環境帶來的各種困難。此時,依然還是不丹地方頭人的烏顏·旺楚克,主動投靠英軍,並開放不丹一側的阿莫河線路給侵略軍,使得英軍順利進軍春丕河谷。
烏顏·旺楚克不僅向英軍開放了重要的戰略通道,而且還親率部署隨英軍效力。表面上聲稱作為「英國與西藏的調停人」,實際上,當時作為地方頭人的烏顏·旺楚克,根本不具備「調停」的資格。
可以說,此役烏顏·旺楚克投靠大英帝國的投名狀上沾滿了西藏軍民的鮮血。事後,英帝國也沒有忘了酬謝這位主動的帶路黨。不僅授予烏顏·旺楚克英帝國勳章,而且在1907年專門為他製造兵變、推翻了竹巴噶舉派法王對不丹歷時近三百年的統治,把東薩總管烏顏·旺楚克推上不丹國王的寶座,建立了親英的旺楚克王朝。不丹從此成為英帝國的正式保護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印度獨立、並以大英帝國在亞洲的繼承者自居。不丹王國也隨之以印度的馬首是瞻。而今,不丹是罕見的與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均未建交的國家。其軍事、外交之權均操縱在印度手中。[後台發送「不丹」查閱有關奇葩]
從旺楚克王朝建立伊始,中英、中印之間在西藏的歷次衝突摩擦中,不丹的身影也時隱時現。
三、英國侵藏戰爭之後的青藏高原:
英國對錫金和不丹的佔領、對尼泊爾的割占、兩次侵藏戰爭,把前工業化帝國的武裝力量和政治經濟野心,擺在了青藏高原之上。
尤其是兩次侵藏戰爭,讓英帝國在與其他列強的競爭中,獲得了在西藏的優勢。但依然不敢、也沒能夠在衰弱的大清版圖上挖下西藏這塊肥肉。
那麼,兩次侵藏戰爭之後,西藏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1904年7月底,英軍即將兵臨拉薩城下之際,十三世達賴在沙俄籍蒙古族喇嘛德爾智的影響下,逃亡外蒙古庫倫。清中央立刻下旨臨時革除了他的「達賴」封號。
十三世達賴在外蒙期間,一方面繼續向清中央表示效忠和求救,另一方面則通過德爾智去莫斯科,尋求沙俄支持西藏脫離中國。但是,沙俄並未同意,只是出於牽制英國的需求,對十三世達賴禮遇有加。
1905年,清中央鑒於這種嚴峻的政治形勢,恢復了十三世達賴的封號,並派蒙古王公前往宣慰。同時商議派兵護送達賴回藏事宜,但由於受到英國的反對,未能及時成行。
1908年,十三世達賴回到內地五台山,並藉機與美國、德國、英國、沙俄、法國的官員結識交往,繼續謀求獨立。
同年九月,十三世達賴進京為慈禧賀壽,藉此機會提出廢除駐藏大臣制度,被清廷嚴拒。清廷對他的接待規格,也遠低於五世達賴和六世班禪。
同年底,慈禧和光緒先後去世,溥儀繼位,加封十三世達賴為「誠順贊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十三世達賴趁國喪期間,立刻啟程回藏。
在這個歷史階段,清朝正在對康區推行「改土歸流」,主持此項工作的趙爾豐,措施激烈、殺戮較重,嚴重影響了清中央在高原偏遠地區的民心歸屬。
晚清的駐藏大臣,清明能幹者少、貪腐無能者多。駐藏大臣對地方事務的監督、管理,逐漸形同虛設。這一點,中國曆朝歷代均如此:派往偏遠邊疆的大臣,在中央強盛之時,大多也是開疆拓土、積極進取之士。在中央衰敗之日,則多是視為畏途、昏聵乖張之輩。
當時的駐藏大臣聯豫恰恰是後者。十三世達賴進藏途中,聯豫奏請鍾穎和趙爾豐率川邊軍入藏。達賴得知後,派藏軍防堵。中央和西藏地方的軍事對抗,由此而起。
由於藏軍不敵川邊軍,達賴通過英國駐江孜的商務代表向清廷和各國駐華使館發電抗議。這是西藏地方公開通過外國列強對中央施加壓力之始。
1909年底,十三世達賴回到拉薩,與駐藏大臣聯豫公開交惡。並下令停止為駐藏大臣衙門供應糧草。
1910年初,川軍接近拉薩,十三世達賴約見駐藏幫辦大臣(相當於副職)溫宗堯,獲得安全保證的承諾,遂下令召回藏軍。但聯豫不予同意。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進一步惡化。
川軍進入拉薩後軍紀極差,造成西藏上下的反感和恐慌。隨之,十三世達賴再次出逃,經亞東、錫金逃往英屬印度,聯豫隨即奏請革去十三世達賴土登嘉措的「達賴喇嘛」封號,清廷批准並令聯豫依例尋訪靈童、另立新達賴喇嘛。這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二次廢黜達賴。
在國力虛弱、列強環伺的時代,於邊疆敏感區域如此魯莽行事,行政既無智慧、中央亦失權威。
十三世達賴及隨從在英屬印度獲得了英國的庇護,駐大吉嶺。清廷派大員前往大吉嶺勸說達賴,被拒。
這是西藏地方政教高層第一次與列強直接建立聯繫,開歷史之未有。並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培養出一批親英的西藏政教高層。
恰在此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統治。民國初創、軍閥混戰,西藏又將有何變故呢?
【本篇小結】
本篇著眼於清朝時期,青藏高原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中國西藏、及其周邊國家和區域的歷史沿革與時代變遷。作為「藏南九萬平方公里」話題的知識儲備部分。
重要的兩大事件「1914年西姆拉會議」、「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將放在後續篇章里展開敘述。敬請期待!
註:部分參考書籍和資料:
《清史稿》
《拉薩真面目》[英]埃德蒙·坎德勒
《西藏簡明通史》恰白·次旦平措、諾章·吳堅、平措次仁
《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陳慶英藏學論文集》陳慶英
《西藏歷史問題研究》張雲
《論「西姆拉會議」》盧秀璋
《喇嘛王國的覆滅》[美]梅·戈爾斯坦
《拉薩舊事(1944-1949)》柳陞祺
《張向明55年西藏工作實錄》(內部資料)
wikipedia
撰文/供圖: 十一郎
微信公眾號:不見(ID:bu-jian)
作者簡介:戶外探險撰稿人、知名媒體人、NGO從業者
推薦閱讀:
※帶什麼書去西藏最能裝逼?
※《自駕環中國》一波三折,竟是誤診!差點就白挨一刀子!
※西藏自助游線路彙集--5日線
※命題作文:預算4K怎麼自助游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