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建築簡史(三):文藝復興(下)
凡事,都要做個了斷。今天,同學們,我們終於要結束掉文藝復興這一段,現在講文藝復興建築的特點。
第一個要弄清楚的問題是,為什麼文藝復興男人們決定完全重起爐灶而對哥特建築沒有多少繼承呢?原因有二:
一是義大利人有著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就算到今天也如此,義大利人設計的某些東西你是沒有辦法用常理去解釋的。
這是一台1963年的法拉利250 GTO,嘴巴那麼扁、臉那麼長,但看著就是如此的漂亮,看了第一眼你還想多看幾眼,恨不得去摸一把,如何解釋?
二是誰繼承了哥特風義大利人也不會去繼承哥特風。審美觀差太遠不說,他們倆是世仇,相互根本不鳥對方。義大利人(那時候叫羅馬帝國)在耶穌還穿開襠褲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一天泡澡堂子N次,學會了吟詩作對、撩妹,一個個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哥特人(以及所有那一夥北方民族)呢,活到民族滅亡都還沒弄明白乘法口決。義大利人最煩北方那些沒文化的,動不動來打劫,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後來雖然當了哥特人的亡國奴,但內心還是高傲與不屑的。這就好比中國的宋朝人原本已經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卞州了,日日風花雪月無欲無求,但蒙古人非要來強撩,在北方也不讀書,也不講究方式方法,最後雖然滅了宋朝的國,但您覺得宋朝人心裡真的很佩服蒙古人在文化與藝術上造詣嗎?您看看文天祥,心裡不知道跑過多少匹草泥馬,背後天天罵傻B。所以,義大利人多年以後終於又重新站在了歐洲文明的轉折點上,他們是絕不會鳥北方民族的建築遺產的,他們要自己原創。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最重要的三個詞是:對稱、比例、幾何。
對稱:
哥特式在布局上也講對稱,但做出來愛怎樣怎樣,功能使用方便更重要:
這是上文中提到過的哥特式丹尼聖人大教堂,右邊的那個塔那麼聳出來老高左右失衡,這在義大利人看來是不可接受的,對他們來說,不管什麼東西都要左右對摺還可以重合才能叫美。
比例:
上是哥特拱,下是羅馬拱。義大利人要用羅馬拱,因為它是一個半圓,而半圓的成形是有理論依據的,它的比例永遠都是高等於寬的1/2;然而他們就會問,哥特式憑什麼把拱做成尖的?現在是這麼尖,那麼再更尖一點可不可以,再扁一點似乎也可以,所以他們認為哥特式建築從根本上沒有比例依據作為基礎,而比例就是美。
幾何:
這個沒有辦法,前人肯定玩不轉,因為要有數學功底。玩這個的頂級高手是我們的老熟人達芬奇老先生。
達芬奇基本上已經中了幾何的毒,他經手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分分鐘用幾何幫你解釋出來。總體看來我有這樣的感覺:文藝復興之前,建築都是憑直觀感覺來;文藝復興之後,幾何結構成為建築學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具體到部分,一座文藝復興建築基本上會有這些特點:
1. 羅馬柱:義大利人又用回了羅馬柱,柱頭的花式也繼承了希臘羅馬時代;
2. 拱:多用圓滑的弧,不用尖拱;
3. 圓頂(也就是上文中的球):這個是文藝復興自己的一大發明。羅馬建築雖然也有圓頂,但樸實無華、貌極笨重,而文藝復興時的圓頂像極了中國的繡花球,花樣百出;
(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
4. 不依賴水泥強度結構:我們今天的水泥配方叫做波特蘭配方,是現代產物,像今天這樣光靠水泥與磚頭就能創造各種形態的結構,這在文藝復興時是不可想像的。那時候也有它的水泥,但防水是重要考慮而粘合效果有限,承重、拉力、張力都只能依靠力學結構的設計。所以當年的建築師都身兼建築師、結構師、裝修包工頭等數職,出了問題不能像今天這樣隨便拿水泥去糊住拉倒。
當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包工頭,心一定很累。
下期預告:《歐洲建築簡史:巴羅克Baroque》
推薦閱讀:
TAG:西方建築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