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苔》孤獨了三百年,此刻卻更喜歡這背後的故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孩子清脆嘹亮的歌聲,尤如黃鶯出谷,像一陣清風掠過我的心房。如果不是因為《經典詠流傳》節目,或許我不會對袁枚的這首孤獨了三百多年的小詩《苔》印象這麼深刻。節目播出後,這首詩歌也毫無意外的上了熱搜。

《苔·袁枚》是清代的一首勵志詩歌,詩人均知:詩以道性情,性情有薄厚,詩境有淺深。性情厚者,詞淺而意深;性情薄者,詞深而意淺。(卷八引朱筠語)。

作者創造《苔》這個作品的時候,應當也是借鑒於此。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髮的勇氣,詩人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這也表達著他的某種意向。

節目中,梁俊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詠唱了他改編的這首《苔》,「溪流匯成海,夢站成山脈,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當孩子們一天出現在舞台的時刻,有多少人被突然觸動?歌曲中引用的「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經由這群生活並非那麼順利的孩子演唱,恰更易體會和表達出這種不要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活勇氣的勵志積極態度。

正如經典傳唱人梁俊老師描述的一樣,他說自己也是從大山裡走出的孩子,並非是最帥的那個,也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濕的角落裡那些青苔,人們看不見,但是他們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也會像一朵朵的花兒,很美。

為什麼要演唱這首《苔》,因為梁老師希望孩子們能像牡丹一樣綻放,用這種正能量的態度向孩子們傳達生命的價值,這比任何書本知識都有益。這不也應了蘇格拉底的那句「沒有經過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

梁俊老師曾在大山支教,對於「支教」這個話題現在有很大的爭議,有朋友曾經也做過支教工作,但現在他卻表示以後再也不支教,不是因為不愛孩子,不是因為自己受不了不太好的環境,而是不想因為自己作為匆匆過客而影響孩子。如果不能長期支教,只是偶爾的公益活動,那的確是會傷害到當地老師的利益,對孩子的好也容易讓學生與當地老師產生對比,而最終承受這些傷害的便是孩子。

未曾做過支教,作為平凡的人,不想對這個話題闡述過多自己的見解。只覺得很多時候珍惜當下便好。命運從不是未來的那個結果,而是此時此刻你的選擇,最美的自己是追尋,最美的人生在路上,美麗從來不是可以的,如果讓孩子們可以理解到這些,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就如梁俊老師《苔》中所說的:溪流匯成海,夢站成山脈,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夢是指路牌,為你亮起來,所有黑暗為天亮鋪排。未來已打開,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圖不可缺的那一塊,世界是純白,塗滿夢的未來,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苔》的動人之處除了歌詞表達的態度,還有很多很多,這麼美好的一首禮讚平凡生命的詩,應該被你我一樣更多的普通人知道。

《苔》歌詞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如果沒有那次眼淚灌溉,也許還是那個懵懂小孩。

溪流匯成海,夢站成山脈,

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

夢是指路牌,為你亮起來,

所有黑暗為天亮鋪排。

未來已打開,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圖不可缺的那一塊

世界是純白,塗滿夢的未來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雁聲依舊在,年少時對白,

耳邊音猶在,如風暖心懷。

推薦閱讀:

《經典詠流傳》16首詩及意境海報來了!快來一起回憶吧
一生一闕歌——《經典詠流傳》節目有感
和詩以歌,唯此抒懷
將詩詞與音樂結合的《經典詠流傳》,實現了文化類節目的再度創新

TAG:經典詠流傳 | 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