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的孟加拉(上)
本文內容基調有些壓抑,可能會引起不適,請謹慎閱讀。
3月25日快到了,這是一個需要被人知道的日子。
孟加拉國的國歌叫《金色的孟加拉》,作者是泰戈爾,孟加拉語文學史上閃耀的明珠。但是泰戈爾肯定想不到,那光芒四射的金色孟加拉,在歷史的記憶里只剩下黑色的恐怖與紅色的血光。
從某種意義上說,孟加拉國也是亞細亞的孤兒。簡略地回顧一下孟加拉歷史:廣義上的孟加拉地區包含今天的孟加拉國、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大部,比哈爾邦與奧利薩邦局部,以及東北邦中的部分區域。孟加拉文化淵源流長,是印度教文化的核心腹地之一;中世紀中後期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在整個印度不斷伊斯蘭化的過程中,孟加拉地區成為伊斯蘭教的統治重地;近代殖民時期,這裡是英國最早施行有效統治的區域,也成為了印度與西方世界聯繫的紐帶,催生了印度的民族主義啟蒙、復興,是南亞諸國走向獨立的搖籃;二十世紀初,英國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將孟加拉分為東、西孟加拉邦,前者以穆斯林為主體,後者以印度教信仰為多數;英國退出印度,延續了分而治之的方略,印巴分治——東孟加拉邦就變成了東巴基斯坦,成了巴基斯坦國遠在印度包圍之下的一塊飛地;1971年,東巴基斯坦內亂,西巴軍隊武力鎮壓,隨後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印度的幫助下,東巴獨立,成為了孟加拉國。
東巴基斯坦的獨立與第三次印巴戰爭在中文歷史書里寫得不多,那背後的血腥歷史常常用「內亂」草草帶過。今天,要聊的內容就是那被藏匿的真實,一段不能被忘記的苦難。
薩爾曼·魯西迪的小說《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里的第三部分里,主人公作為西巴軍隊的一員前往東巴基斯坦的首都達卡鎮壓叛亂,裡面提到了追捕反動分子、描寫了戰爭的場面,當然還講述了主人公魔幻的經歷。
我讀那部分內容的時候,只覺得森森的恐怖。這本小說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但那些荒誕的內容,全都在映射真實。
1970年,巴基斯坦議會大選。人民聯盟(Awami League,也就是後來的孟加拉人民聯盟)獲得了多數,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布托所領導的巴基斯坦人民黨(Pakistan Peoples Party)輸掉了大選。本來,自獨立時起,東、西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就有些微妙,雖然說按照信仰,兩地都是伊斯蘭信仰為主,但從區域文化和民族身份認同而言,東西相去甚遠。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早就對西巴基斯坦有所不滿,多年來一直被壓抑、被排擠,好不容易,來自東巴的政黨通過議會民主的方式走到了權力的中心。人民聯盟要求履行憲法的流程,按照議會選舉的結果交接權利,重新組建政府。
一直把持國家命運的西巴基斯坦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於是開始密謀耍賴——從巴基斯坦的不長的歷史看來,他們對繼承自英國的這套民主制度,沒那麼尊重。
在時任總統葉海亞·汗與布托的安排下,推遲了權力交接,一再談判拖延。人民聯盟方面絲毫不讓步,進一步要求東巴自治權,東巴基斯坦局面失控。示威遊行,打砸搶燒,軍民對抗的戲碼不斷上演,以達卡大學的教授、學生為代表的一大票「公知」們帶領著民眾呼喚民主與正義。東巴政府、警察、軍隊中的許多孟加拉人也加入了這一行列,西巴基斯坦對遠在印度那頭的東巴逐漸失去掌控。
葉海亞·汗騎虎難下,軍人出身的他緊急召集將軍們開會,決定武力解決問題,意在逮捕、控制孟加拉人民聯盟、知識分子、學生、工人、公職為首的「反動」分子們。希望迅速並且一勞永逸地了結東巴的孟加拉人問題。
哦,對了。葉海亞·汗先生那段時間還忙著另外一件大事,在前一年的尼克松來訪時,美國委託他去與周恩來總理牽線搭橋,建立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渠道。事實上,中國人民的這位老朋友在後來巴基斯坦國內情勢水深火熱之際,依然在1970年底訪華時,成功地給周總理傳達了美國的意圖。
葉海亞訪華歸國後沒兩個月,西巴軍方發動了「探燈行動」(Operation Searchlight)。
當時,部署在東巴基斯坦的軍隊由主要有三種形態:純西巴基斯坦人隊伍、純東巴基斯坦人隊伍以及少量的混合編製部隊。但就整體而言,武裝力量以西巴人為主。西巴人和東巴人的概念不太精準,大家可以參看上面的地圖,所謂西巴人包括來及信德、旁遮普、俾路支等地區的人,而東巴人基本上就是孟加拉人。
探燈行動簡單說來就是西巴軍隊要消滅東巴孟加拉人的反抗力量,這之中既包括軍隊、警察、公務員、教師、學生,也包括千萬孟加拉平民。早在探燈行動開始之前,東巴局勢逐漸走向無政府狀態——連著兩任東巴基斯坦總督都因為拒絕軍隊介入先後離任。葉海亞總統本人的話大概最能精準地描述他的意圖:
只要殺掉三百萬(孟加拉)人,剩下的就會任我們擺布。
夠恐怖了么?西巴一直就看不起東巴的孟加拉人,但一個國家的元首能夠說出這樣的話,讓人彷彿凝視深淵。
中文書里,對這場戰爭冠名是孟加拉國獨立戰爭。實際上,這場戰爭有另外一個名字,孟加拉種族屠殺。
一場精心策劃、殘忍實施、毫無血性的屠戮。探燈行動就是射向地獄裡的燈照,看到的,只有恐怖。1971年3月25日夜,巴基斯坦軍隊迅速控制了各大城市,發起進攻,孟加拉的地獄之門開啟了。
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目標就十分明確,要達到以屠殺恫嚇並且奴役人民的話,一要卸了你的槍,二要堵上你的嘴。西巴軍隊的迅速解除了東巴軍團(EPR)本就不強的武裝力量,隨後直接突襲了各地警局,這些白天還在為了穩定局勢而努力工作的孟加拉人,瞬間成了階下囚。同時,巴基斯坦陸軍團開著坦克,帶著重型武器挺進了達卡大學。師生們在睡夢中驚醒,校園裡想起了槍聲和哭嚎。為了儘快控制校園,軍方直接進入宿舍開始「無差別」屠殺,白天還在街頭積極遊走的學生們永遠閉上了嘴。有一個不那麼清晰的視頻,是26日白天軍方在操場上公開處決教授和學生的場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FiUamon6E
關於達卡大學,必須要多說兩句。這所建立於英殖民時期的大學是當時孟加拉地區最好的大學之一(另一所是加爾各答大學),在1971年之前,誕生了無數光芒閃耀的行業大牛。事實上,維基百科裡有一個詞條專門介紹知名校友和教授。比如,「波色子」的那位波色(Bose)曾是達卡物理系的主任;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 Willies Tower 的設計者,建築學家、結構工程師拉赫曼·汗(Rahman Khan)畢業於工程系;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納斯(Muhammad Yunus)以及孟加拉國的許多位總統都曾在此就讀。但是,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知名校友或者教授在達卡大學的履歷多發生在1971年之前。原因很簡單,1971年西巴軍方的屠殺目標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知識分子。狹義上是反對西巴的敵對者,廣義上則是孟加拉族的所有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
1971年12月,第三次印巴戰爭臨近結束,巴基斯坦全面潰敗,而一個新的孟加拉國眼看著就要誕生。巴基斯坦軍隊在撤退之前對拘禁在達卡大學裡的知識分子進行了一場清洗,既然你們註定要成為「孟加拉國」公民,那乾脆全部殺光好了。這就是達卡大學屠殺案,而《午夜之子》小說中主人公追殺潛逃的反動派的那段內容,就出於此。
知乎上有道問題:為什麼擁有1.6億人口的孟加拉國幾乎毫無存在感?
我的答案可能有些極端:因為在孟加拉國建立之前,國家發展所需的人才,多數都已死於非命。
除此之外,巴軍隊還定點襲擊了達卡城中的貧民窟,尤其以印度教徒聚居地為主要目標,因為除了接受過教育的、手中有槍的人,對西巴穆斯林政權恨意最大的就是孟加拉的印度教徒。軍隊的策略是直接點火,見人就殺,殺光燒光,不留活口。
東巴的首府達卡城,僅25日晚就有6000人慘死。
按照巴軍方的規劃,一個月蕩平孟加拉。主要捕殺目標包括:孟加拉人民聯盟的領導人、黨員;共產主義分子;反抗軍政府的起義人士;孟加拉印度教徒。
但是很快,這場行動變成了魔鬼的遊戲——受命實施屠殺的軍人殺紅了眼,虐待、強姦、折磨無所不用其極,印度收容了1000多萬孟加拉難民,超過20萬婦女被強姦,共有300萬人被虐殺。後來的記載中描述了一些巴基斯坦軍人的暴行:他們像37年的日本人一樣進行殺人競賽,將失心瘋的屠戮看作無尚的榮譽;他們將逮捕的知識分子扒光了遊街,然後用槍托、刺刀當街擊打致死;他們人民聯盟的成員集中關押,讓他們喝尿、電擊下體、溺水、拔掉手指甲;他們當著孩子的面強姦母親,然後再當著母親的面槍殺孩子。
當然,在後來巴基斯坦公布的數據中,他們的軍隊總共只殺了不到10萬人,而且,巴基斯坦政府和軍隊從未就此道歉。嗯,你們不過殺了10萬孟加拉人,遠沒有達到葉海亞總統布置的300萬人的目標。
嚴格意義上說,這場長達九個月的種族屠殺並不單單只有巴基斯坦軍隊作惡,更為殘暴的幫凶是兩個極端穆斯林組織 Jamaat-e-Islami Muslim League 和 Nizam-e-Islami Party。
是他們,讓孟加拉成為了羅剎鬼國,讓金色的孟加拉變成了血海。
本來是想寫一篇文章紀念一下3月25日的日子,但寫著寫著覺得有些長,而且心情有些不好了。
所以就拆成兩篇吧,下一篇再寫後續的事情。
希望世界和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