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醫的魂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醫院校規模空前,培養的學生不少,但為什麼大家感到中醫院校畢業生的整體臨床水平不盡人意呢?筆者認為,中醫教育的不成功,問題首先出在教材上。 現行教材是向西醫學靠攏的產物 古代中醫教育以家傳師承為主。真正意義上的中醫學校教材的系統編寫始於民國時期,當時社會風氣以西方科學為時髦,對中醫學持懷疑、否定態度,衛生行政機關悉由西醫掌握,認為中醫「不科學」而將中醫排斥在學校系統之外。中醫為求生存,爭取中醫教育加入學校系統,不得不向所謂科學標準的西醫學靠攏,以西醫為參照系整理構建出中醫基礎學科體系的雛形。 現代中醫高等教育,基本承襲了民國時期中醫教育的模式及課程體系。編寫第一、二版統編教材時,為順應當時的現實,以取得立足之地,在內容上用辯證唯物主義和西醫學的一些知識對中醫基本理論進行了倉促改造,構建了一**代中醫理論的新模式。以後的各版教材都只是稍作修補而已。 被異化和失真的現代中醫理論 在上述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中醫教材,帶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與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傳統中醫思想已有很大差距。茲將主要表現簡述如次。 對中醫文化原創思維的曲解 中醫理論是在中華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教科書籠統地講「源於古代勞動人民與疾病鬥爭的實踐」,淡化了對民族文化原創思維的分析探索。中醫理論的基礎是陰陽五行。陰陽的思想源於太極,太極圖是古人對自然氣化運動盈虛消長規律的形象描繪,河圖、洛書是太極思想的數字表達,是數字化的太極圖。「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太極——河洛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頭,也是中醫學理論的根本。 陰陽和五行強調的是動態、時態,陽和陰首先是氣化運動的不同狀態。教科書把陰陽解釋為日月、男女、水火等等兩種物質間的相互關係,把陰陽學說定性為「古代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辯證法」是純抽象的哲學概念,而陰陽首先描述的是自然變化的「象」,是古代的自然科學模型;當然,由「象」到「理」,可以進入哲學層面的討論,但純哲學概念的對立、統一、消長、轉化,不足以成為中醫學理論的核心構建。 教材強調陰陽間的平衡關係,但《黃帝內經》為什麼不講陰陽平衡?因為平衡是講某一時間點上的事物間的相互關係,是從空間的、物質的角度看問題;若從某一事物的動態過程看問題,更應注重的是變化狀態的平穩與否,而不是「平衡」。一個「陰陽平衡」的提法,把中醫的時間動態思維拉向了空間靜態思維。 古人把宇宙的動態節律描述為「離合」運動,氣化陰陽的離合過程產生開、闔、樞三種狀態,形成三陰三陽六氣。三陰三陽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精髓,指導中醫臨床意義重大。陰陽被異化為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後,中醫教科書中的三陰三陽已不知所云,失去了其應有的地位;《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也就被人認為「實即八綱辨證,六經名稱本來可廢」了。 天人相應的關鍵是要把握天地陰陽動態節律中的盈虛損益關係,「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和「七損八益」等都是對自然陰陽動態變化盈虛損益的描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調和陰陽的**是「知七損八益,則兩者可調」。現在教材把「七損八益」解釋為房中術,還能成為中醫調陰陽的**嗎?謂「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的說法,是根據祖國的地理形勢」,變動態為地域,變時間為空間,「天不足西北」說就成了古人不知道有青藏高原的常識性錯誤了。 教科書把五行解釋為「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或基本元素」,是「樸素的唯物論」。但五行不僅是萬物象態的系統分類,更是五種時態的符號。把一年分作五個時段,就會依次出現木、火、土、金、水五大類自然氣息,也就產生了五行。時令的順序是春→夏→長夏→秋→冬,所以五行相生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史記》說:「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為什麼要考定星曆?因為星曆決定時間。把五行說成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如此粗淺、落後的概念,還有繼承發揚的價值嗎?難怪近百年來不斷有人呼籲要廢止五行了。 自然界有五行之氣,故人有「五藏」。《內經》謂「藏氣法時」,「各以氣命其藏」,故由五行衍生出來的「五藏」,首先代表的是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在人體產生的五行之氣,「藏象」講的是天地自然五行之象在人體的表現。近賢惲鐵樵講「四時之五藏」,見解精闢。教科書將基於時間的藏象學說代之以基於空間解剖實體的臟腑器官(籠統講「功能單位」仍從臟腑器官著眼),定格為「中國古代的解剖生理學」,把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作為中醫發展到清代時對臟腑認識的時代水平,則較之西醫的解剖生理學知識,當然只有落後和改造的份了。 五運六氣是古人研究自然界周期性節律變化而總結出來的規律,是陰陽五行思想在更高層次的結晶。五運六氣思想起源很古,對中醫學基本理論模式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五藏六府」的模式即來源於五運六氣。已故中醫學家方葯中先生講:「五運六氣是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和淵源」,極有見地。《黃帝內經》中曾運用五運六氣探討了疫病發生的規律,我們的科研課題顯示運氣理論用於疫病預測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應用價值,但疫病預測僅是運氣學說臨床應用之一端,不能說五運六氣就是疫病預測,中醫學的許多重要原則都是在運氣「七篇大論」中總結出來的。近代有些學者不去認真研究五運六氣的精神實質,卻把社會上一些簡單利用五運六氣常位推算方法,僅憑天干地支的機械推算就去搞疾病預測的現象認作是五運六氣的代表加以評判,從而粗暴地否定了五運六氣。 經絡的三陰三陽命名、陰陽十一脈的構建、寸口六部脈象的劃分等,同樣與五運六氣有密切關係,隱含著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六氣節律在人體經絡、脈象上的同步反映。教材對經絡和脈象,只講其然而不講其所以然,學生如墜五里霧中,臨床不知該如何應用。德國著名漢學家滿晰博講,他到中國來訪問時,「甚至還遇到過連脈搏位置都找不準的中醫實習生」,這在當今中醫院校的畢業生中是很普遍的現象,臨床上診脈成了做做樣子的擺設。 金代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講他創立新說是因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先賢王肯堂、陸九芝,近賢章巨膺等都認為中醫各家學說的產生與五運六氣有直接關係。從運氣學說入手,可澄清中醫學術中大量歷史懸案。教材不講五運六氣,把不同時期、不同運氣條件下產生的各家學說放在同一空間中去評判他們之間的長短優劣,例如用明清時期的溫病學說去與張仲景的《傷寒論》比較治療疫病的優劣,用朱丹溪批評元代醫家的《局方發揮》去批評北宋醫家等,好比「關公戰秦瓊」。 中醫教材中擯棄了五運六氣,許多中醫的道理和原則都講不清楚了。已故中醫學家鄒雲翔先生說:「不講五運六氣學說,就是不了解祖國醫學」,語重心長,切中肯綮。

「謹守病機」誤讀為「辨證論治」

教材宣揚中醫看病的主要特色是「辨證論治」,但辨證論治是中醫較低層面上的特色,《黃帝內經》並不突出辨證論治,反覆強調的是「謹守病機」、「無失病機」。辨證時把某一時間點上採集到的癥狀集合在一起,分析它們的寒熱虛實等屬性,是空間的、靜態的思維方式;抓病機則要求從動態的、時間的、相互關係的、綜合角度看問題。「證」是象,證象不明顯時會「無證可辨」;而抓病機每能「握機於病象之先」,抓的是先機。辨證論治引導學生「有是證用是方」,容易被理解為對症療法;抓病機則要抓產生證的關鍵因素,深層次的因素往往是不顯於表的「隱機」、「玄機」。分析病機時還要把握「時機」,「七損八益」是從動態的角度教人抓時機的重要原則。
由於傳統中醫看病時並不局限在辨證候,於是也有些教材在講辨證論治時說辨證的「證」包括了病因、病機。但在文字學上,「證(證)」和「症」是古今字的關係,古人講的證就是癥狀,《傷寒論》「辨××病脈證並治」將病、脈、證並列;「審證求因」的提法說明「辨證」和「求因」是不同層面的兩個步驟,朱丹溪的《脈因證治》將「因」和「證」並列,也說明辨證和辨因不是一回事。「名以定事,事以檢名。」古代的「辨證」概念很簡單,也很清楚,現代的「辨證論治」把內涵無窮擴大了,證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如何去循名責實?《黃帝內經》突出「病機」,「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概念、目標都很明確;現在把求病因和審病機都檃括到辨證論治中,以「辨證」為標識,篡改了傳統的名稱,概念混雜,重點不明。《荀子》曰:「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

中醫疫病病因觀的倒退 《黃帝內經》對疫病的發生提出的是「天」、「人」、「邪」三虛致疫的病因病機學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虛不同於弱,「虛」是空隙、乖戾。天虛是天氣乖戾而有隙,人虛是有隙可乘之人,虛邪是因隙產生和乘隙襲人之邪,故稱「虛邪」。這較西醫單純注重直接致病源的疫病病因理論顯然要全面和深刻。知道了「三虛致疫」,才能明白防「虛」不等於防「弱」,被邪乘虛而襲的人未必「弱」;才能明白為什麼得甲流多的不是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的老、弱、孕、幼而是身體相對強壯的青少年人群了。教材摒棄了三虛致疫理論,反而推崇吳有性的「戾氣」說,是因為吳氏的戾氣概念接近於西醫的致病微生物。把吳氏之說作為中醫疫病病因觀的先進代表,是從《黃帝內經》立場上的嚴重倒退。不講「三虛致疫」,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深刻道理也就不可能講清楚了。 中藥成了「天然藥物」

中藥講究的是藥性。《漢書·藝文志》云:「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因氣感之宜」是講藥物的性能受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的感應,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相關;「辨五苦六辛」(五、六之說也源於五運六氣)是辨藥物的陰陽五行屬性。這是從中華文化天、地、人、物大一統的觀念建立的理論。現在的中藥藥理學與西藥一樣只講有效成分,只講物質的結構功能,不再重視藥物的氣味厚薄、升降浮沉、歸經等性能,中藥成了西醫理論指導下的天然藥物。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 更新中醫教材刻不容緩 德國著名漢學家滿晰博說:中醫在中國本土上遭到「惡意破壞、荒唐自毀的極端行為。」滿晰博不理解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社會背景和當時中醫界求生存的苦衷,故用詞未免偏激;但那時編的教材客觀上對中醫學術造成的「破壞」和扭曲確是不爭的事實。現在中醫界不必再為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為逢迎社會潮流而曲意「自毀」了,應該對近代以來以教材為代表的被異化和失真的現代中醫理論體系作出反思並進行溯源歸真了。 國醫大師陸廣莘呼籲「重鑄中華醫魂」,是感到現在的中醫學術已失「魂」落「魄」!中醫的「魂」是什麼?首先是中華文化之魂。中醫藥理論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凝聚著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的源頭是太極河洛,是陰陽五行。太極河洛是古人對自然變化規律的基本認識,陰陽五行是時間的動態模型,這些都是中醫思想的靈魂。教材把太極河洛擯棄了,把陰陽五行改造了,現在講中醫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向社會和世界弘揚中醫文化,但我們完全不講中醫理論中對太極河洛思想的精妙運用,反而講陰陽是「樸素的辯證法」、五行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元素」,這樣的文化還能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還有向世界弘揚的價值嗎?

為什麼許多人感到學了中醫教科書臨床上不管用呢?丟掉了五運六氣,模糊了三陰三陽,據西醫的解剖生理學來研究藏象,用有效成分分析方葯,在西醫的辨病之下搞辨證,以能合乎西醫原理而沾沾自喜,診脈成了做做樣子,「天人相應」徒留空名……中醫「落魄」了。
德國又一位著名漢學家和醫史學家文樹德講我們的教材是按照外國人的口味編寫的,他向我們忠告:「必須尊重中醫的文化特質,在研究和發掘的過程中,不要走最終把傳統醫學改造成西洋醫學的道路。」

不是講西醫的知識和技術對中醫沒有用,問題是教材有意無意地用西醫的思想來要求中醫,改造中醫,抽換了中醫的「魂」!

中醫要發展,教育是基礎;教育要發展,教材是根本!

上世紀50年代的教材,為中醫的生存和中醫院校的興辦建立了歷史功績,其中的良苦用心也令人唏噓。現在更新中醫教材到了歷史性的關鍵時刻了!期望著我們新一代的教材還中醫本來面目,為中醫藥事業的振興和發展,為弘揚中華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推薦閱讀:

它已經流芳千年,卻成為現代人春季必備止咳「仙方」
請放下手機!低頭玩手機讓頸椎承受27公斤的壓力!
養生就是養元氣,很重要!
【呂柳蔭說】像鑒寶一樣去選藥材,方能熬出一料好膏
千訊基因詳解何為治未病

TAG:中醫養生 | 中醫基礎理論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