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過去了,我會懷念它的。

我人生的前二十年過完了。輔導員要求我給學院公眾號寫雞湯文,迫於壓力就寫了。剛好寫在2017的最後一天,也算是個人總結了。如果按我活80歲計算,這一場馬拉松已經跑完四分之一了。希望接下來的四分之三不要泄氣。在生活中堅持一些簡單的原則,相信時間的力量。以下是雞湯。

剛剛開啟大學生活的時候,我內心充滿好奇與喜悅,在網上與書里尋找各種大學生活的「攻略」。如今站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回首,覺得不負韶華,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我想分享三件我認為大學期間最重要的事情:認識自己與世界、尋找自己熱愛的領域、在愛與被愛中逐漸心智成熟。

一、認識自己與世界

「認識自己與世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二是指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郝文武老師在我進入大學的第一堂課上說,「你們沒有你們想的那樣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情。」在過去的提倡標準化的教育生活中,自我往往不被發現,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貧乏的。要認識自己,就需要去認識豐富的世界。近年逐漸火爆的問答平台「知乎」的口號是「發現更大的世界」。這句話也應該成為大學生活的註腳。得以結識五湖四海的朋友,得以學習一切人類高深的學問,得以參與學生自主管理工作,我們在大學中發現更大的世界,在發現更大的世界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己。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第一個階段是博觀,第二個階段是約取。我在大一的時候擔任了班級副班長,加入了學生會和兩三個社團,不斷嘗試,在犯錯中長進。由於時間精力有限,過多的學生工作讓我在大二時翹了更多的課,考了更低的名次。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安排,而後選擇集中精力於一個社團,且更多的鑽研課業。並不是因為學生工作的價值就一定低於學習科研,而在於對我個人的人生規劃而言,學習與科研才是我前進中最重要的推動力。大二擔任了一個英語社團的主席,而後便退出了社團,擔任班級學習委員。大二學年對自己時間精力的合理分配,大三學年對課業科研的全力以赴,是我能順利獲得保研名額的關鍵。

我在大學之前,一直很討厭看社會新聞。因為我自己的小世界裡的一堆事情我都應接不暇,更沒有什麼心情與精力去關心「國家大事」。《自由在高處》是我的社會意識的啟蒙書,而後對社會學書籍《社會學的想像力》等的閱讀,更是讓我清晰的認識到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每個人的「私人煩惱」,很大程度上都屬於「公共議題」,我們被社會結構制約,被時代洪流卷攜,在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沒有人能獨善其身。而且,個人是渺小的,只有將我們渺小的一生與一項偉大的事業聯繫起來,才更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二、尋找自己熱愛的領域

我在大一時也考慮過換專業,但在我更多的了解所學專業後,我逐漸發現了自己對教育研究的濃厚興趣。其實我們不缺乏對什麼事情感興趣,如今的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太多新鮮有趣的事物,我們缺乏的是對某一事物持續的興趣。熱愛,不是指你認為某一事物有趣,還代表著你願意為了這點有趣忍受無趣。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一個領域,讓自己喜歡到絲毫不在意付出。這不僅是運氣,更多的是選擇。如果我對學術科研的興趣止步於我認為某個課題很有趣,就不會在繼續鑽研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有趣。擁有志同道合的夥伴是非常重要的。常亞慧老師及其科研團隊讓我感受到了學術共同體的溫暖,也一直激勵著我砥礪前行。

尋找自己熱愛的領域,本質上是為了規劃自己的未來生活。每一個當下都塑造著未來,因而當下的每一個選擇都可以自己對未來的期待為權衡的標準。不要在大四的時候才開始規劃日後的生活,提前做好準備。

三、在愛與被愛中逐漸心智成熟

相對於物慾的滿足,親密關係才是我們生活幸福感的最大來源。每一種感情都需要用心經營。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團隊協作,是需要學習一輩子的課程。我尚且不算心智成熟,也沒有太多經驗,但換位思考與真誠溝通可以算是人際交往的萬金油了吧。

「如果說年輕的人生就是置身於一團濃霧,那麼所能做的,就是規劃好伸手可見的事情,準備想像隱約可見的事情,近乎盲目地相信不可見的那一片區域有更廣闊的風景。」

不要太著急,也不要不著急,畢竟生活是一場馬拉松。

推薦閱讀:

你肩上扛了那麼多所謂的責任,不累嗎?
170327 P2O大賽的長尾傳播
找一個什麼樣的人戀愛、結婚
10、媽媽,讓我長大好嗎?(原創)
節後逆襲,你敢嗎?

TAG:年終總結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