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口中的實驗電影究竟實驗的怎麼樣?
諾蘭今年的《敦刻爾克》選了他最不擅長方面的題材,不過還是一樣的味道,色彩的調教、配樂的使用等等都和他前幾部電影很相似,這次的壓縮時間分別為一周、一天、一小時,敘事比較單一直接,到時間線的交匯點可能會有點摸不著頭,但是過幾秒也就懂了。
誠然,諾蘭在動作戲和戰爭戲上的手法可以說爛,緊張氣氛幾乎全靠配樂,在內容上視覺上緊張感的傳遞很弱,可以想想如果把《敦刻爾克》的配樂去掉這會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整部電影看下來,情緒一直懸吊在心口處於要迸發卻無法迸發的狀態,每一個應該是高潮的地方都不像高潮。就說電影開頭的戰機轟炸小高潮,本以為會直接用巨大聲響和極具衝擊力的畫面把我腎上腺素調出來,但諾蘭卻用一個長鏡頭把轟炸全程從遠到近展示了一遍,到最後只是飛了點沙子到鏡頭上,我真想大聲的「噓」諾蘭。電影最後一個高潮,戰鬥機到海岸邊轟炸被擊落時,從緊張氣氛到勝利氣氛的轉變過渡很是平緩,並沒有很具衝擊力的畫面和聲音讓你有想要叫出來的痛快(我承認這讓我很想打人)。(當然了有些人覺得全程都是高潮也是可以理解,但是總覺得少了點那種極限,把情緒釋放出來的感覺)
但是,重點來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正是諾蘭想要你看《敦刻爾克》有的情緒,它從頭到尾一直以不同人物在戰爭恐懼之中的言語和行為來渲染戰爭的恐怖,通過不同個體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來展示身為個體在戰爭中會有的體驗,從而真正的對歷史事件的重現和讓這個和平年代的人們體會到國家宣揚的那些「勝利」戰爭下真實的樣子。你在這106分鐘體驗到心理的壓抑和一刻不停的緊迫感正是戰場上必有的。
《敦刻爾克》信息剛放出的時候就有人驚訝居然只有106分鐘,當你看完之後對此也不會感到迷惑了,因為它不想諾蘭前面的電影有精緻排布的是時間線和內容,可以深挖的點也很多,各種懸疑和複雜的背景讓你看完感受很爽。諾蘭自己也回應道《敦刻爾克》對他來說算是一部實驗電影,不僅走上了極簡主義的風格,技術上採用IMAX攝影,全程使用70mm膠片的大格式,在原生70mm膠片IMAX廳可以給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戰爭是人性醜惡的暴露場,在這部電影里可以看到諾蘭前幾部電影的主題的融入,依舊惡狠狠的嘲諷人性然後又為其洗白。諾蘭把人性看得很透,就如豆瓣《蝙蝠俠:黑暗騎士》下的一片影評「若不是迫不得已,誰又不想正義凌然」,他從不把人塑造成正義或邪惡,他很喜歡多角度的刻畫一個人物,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覺得諾蘭的電影「冷漠」,因為它們都很客觀,都像是上帝在拍電影,沒有鮮明的立場。《敦刻爾克》里不管是上校還是「主角」,都在不同情況下對於「自己活下去還是別人活下去」的選擇中有不同的觀點和行動。讓我不禁懷疑現在的美國人是都沒看過諾蘭電影么,思維如此的狹隘,拘泥於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對「政治正確」的追逐和反對,硬要和與自己價值觀對立的人死磕,像中國網上撕撕還好,各種槍擊殺人也是太極端了。
儘管如此,諾蘭還是把最讓你感到不寒而慄的一幕——「下面是水上面是火,要不憋死要不被燒死」的一幕送給了你在這裡面最可能產生憎恨情緒的那個人(沒有名字請原諒)。
正如很多戰爭電影所要面對的結局選擇問題——勝利還是失敗,《敦刻爾克》最後的幾分鐘就在回答這個問題,從問「我讓你們失望了對嗎」的那個人(煩死,取個名字真的有這麼麻煩嗎)的角度和英國人民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兩個觀點的博弈,丘吉爾那鼓舞人心的演講在你體驗完戰爭中那種緊迫和恐懼的心情之後顯得那麼虛假,讓你想露出單嘴角上揚的諷刺笑容。電影最後一畫也留給了「主角」(沒有名字)讀完丘吉爾的演講後不安恐懼失落表情的特寫,因為戰爭還在繼續,還有人會死去,還有人要經歷這種折磨。當然,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的確「勝利」了,但是我們心裡都清楚,在戰爭中從來沒有人是勝利的。
諾蘭還是老諾蘭,沒有驚喜也沒有失落,喜歡這種風格的人會更期待,討厭的人會覺得諾蘭江郎才盡。但我認為《敦刻爾克》更應該關注的是歷史本身,而不是導演的技法高低。
推薦閱讀:
※這部電影誕生了年度最婊女主,但你還得祝她生日快樂
※願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
※談談對《西部》的兩點理解
※關於我們學習社的知識星球
※內心的強大才是真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