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辛巴威的本土化讓全世界經濟學家都要跳樓?

本土化是津布韋穆加貝政府提出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旨在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將資源和經濟主權掌握在本國手中。該政策的核心是外資企業必須將51%以上的股份轉讓或者預留給辛巴威本地人,並為此制定通過了《本土化與經濟授權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

2006年2月津政府採取行動,出動武裝部隊強行關閉了該國東部馬蘭吉地區(Marange)的9家鑽石礦企業,牽涉到中國、南非、俄羅斯、阿聯酋、模里西斯等國,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震驚了世界。2007年至今,本土化政策在備受爭議和詬病中走過了10年歷程。

本土化政策的實施情況

辛巴威的「本土化」不同於人們通常所說的跨國公司的「本土化」經營戰略,而是另有不同含義。根據《本土化與經濟授權法》規定:在辛巴威的任何企業都必須由本地人佔有51%以上的股份,政府有責任保障本土化目標的實現。也就是說,辛巴威「本土化」的核心是實現企業股權本土化。

世界上對本國外資企業最大持股權進行限制的投資政策很普遍,但通常是在某些特定行業領域內,像辛巴威這樣不分行業、不分領域對外資企業股許可權制實行「一刀切」的做法並不多見。該政策自2007年出台伊始便引發極大爭議,如今已有10年歷程,對辛巴威經濟投資環境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本土化政策一直以來飽受爭議。它名義上為國家法律,卻受到反對黨的強烈抵制。民革運認為本土化是民盟單方面強制推行的政策,是穆加貝獨裁專制的體現,是欺騙拉攏選民、為選舉服務的「政治工具」,是一小撮寄生階層侵吞劫掠國家財產的「經濟工具」。

經濟學家對本土化政策大多持一邊倒的批評態度,認為在全球化不可逆轉的國際大背景下,本土化是排外主義的表現;在目前經濟困難形勢下,辛巴威更需要以開放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資,而非以如此嚴苛的本土化政策嚇跑外資,這對辛巴威開放市場、發展經濟非常不利。即使津政府內部在本土化問題上分歧也很大。

以本土化部長朱沃為代表的「激進派」主張從快從嚴推行本土化,威脅關閉達不到本土化要求的外資企業。以財政部長派瑞克·奇納馬薩(Patrick Chinamasa)為代表的「溫和派」強調外資對發展經濟的重要性,主張漸進式推行本土化,尤其是在外資銀行本土化問題上必須慎之又慎。

兩派的鬥爭被認為是執政黨民盟內鬥的一部分,與政治問題密不可分。受到影響的外資企業更是怨聲載道,普遍對該政策持抵制、觀望和消極態度,想方設法進行逃避和拖延,利用政策的一些寬鬆柔性規定申請豁免、減少股份出讓或者延長期限,努力使企業免受或少受損失。

在此形勢下,為了加快本土化進程,辛巴威政府曾多次下達「最後通牒」,威脅外資企業要麼遵守本土化,要麼關門走人。

第一次最後通牒發生在2011年8月,時任本土化部長卡蘇庫維利根據《總條例2010》有關規定,要求外資企業必須在兩周內提交本土化計劃,否則將面臨被吊銷營業執照、由政府接管的危險。

第二次最後通牒是在2013年10月,專門針對保留行業特別是批發零售業,強令保留行業的非本地人企業必須在2014年1月1日之前完成股份轉讓,並要求本地人要做好「接班」準備,以填補外商被趕走後出現的空白。

第三次最後通牒是在2016年3月,本土化部長朱沃強令尚未達到本土化要求的外資企業必須在2016年3月31日之前提交本土化計劃,否則政府可以在不通知對方的情況下直接取消其營業執照。此次最後通牒還引發了本土化部長與財政部長的公然對峙,使本土化風波

愈演愈烈,最後不得不由穆加貝總統出面發表《總統聲明》來收場。

二次最後通牒在外國投資者中間造成很大恐慌,激起人們對本土化政策的強烈爭議,引發很

大風波。在高壓政策下,有些外資企業提交了本土化計劃,有些從事批發零售業的外國商戶通過花錢購買了本土化證,更多的則是想方設法對本土化進行逃避和拖延。

已經提交了本土化計劃的,也大多並未真正轉讓股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辛巴威經濟非常困難,即使外資企業同意轉讓股份,當地合作方也無錢無力購買,所以政策規定51/49的持股比例難以真正落實。

以全球第二大鉑金礦業公司英帕拉鉑金公司(Impala Platinum)為例,該公司設立的子公司是辛巴威最大的外資礦產企業之一。經過艱難談判該公司與辛巴威政府達成協議:10%的股份轉讓給社區股權基金,10%的股份出售給員工股權基金,另外31%的股份出售給本土化基金,為此辛巴威政府需要支付3.72億美元,而且必須以現金形式。

該公司態度很堅決:「如果拿不出現金來,就別想進行股權轉讓。」但是以其糟糕的財力狀況,辛巴威政府很難拿出錢來購買股份,本土化的目標也就難以完全實現。

本土化政策對辛巴威投資環境的影響

客觀來講,任何主權國家都有權決定自己的外資政策,可以決定合資企業中雙方所佔的股份比例。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比例定得過高,東道國容易失去對合資企業的控制權,使大部分企業收益外流;過低則不利於吸收和利用外資。一般來講,越是經濟落後的國家,允許外資占的投資比例就越高;越是經濟發達國家,允許外資所佔的投資比例則越低。

辛巴威並非聯合國劃定的最不發達國家,但其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約1000美元,非常需要吸收和利用外資來發展經濟。但是,本土化政策猶如一道高高築起的門檻,對吸引外資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對辛巴威投資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在逐步顯現。

本土化不利於辛巴威產業發展

礦業受本土化影響首當其衝,至少有137家礦業公司因達不到本土化要求而面臨營業執照被吊銷的危險,一些礦業領域的外國投資計劃因受本土化影響而被擱置。不僅如此,2006年2月津政府進一步採取行動,出動武裝部隊強行關閉了該國東部馬蘭吉地區(Marange)的9家鑽石礦企業,牽涉到中國、南非、俄羅斯、阿聯酋、模里西斯等國,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震驚了世界,引發了人們對該國外資安全的嚴重擔憂。金融業也是本土化的重要目標,

辛巴威的外資銀行主要有英國的巴克萊銀行和渣打銀行,南非的標準銀行和MBCA銀行,以及波札那的ABC銀行等。在第一次和第三次最後通牒中,本土化部都把矛頭直指這些外資銀行,要求它們必須達到本土化要求,否則便被關門並承擔由此造成的一切損失。

好在辛巴威儲備銀行和財政部對此持不同意見,主張銀行業不同於其他一般行業,具有高度敏感性,強行本土化會給辛巴威原本脆弱的經濟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穆加貝總統聽取了後者的意見,才放緩對外資銀行的本土化。但是受本土化困擾和經濟大環境糟糕的影響,這些銀行的經營狀況普遍不佳,有的銀行已經萌生退意,有可能撤出在辛巴威的業務。

本土化不利於辛巴威經濟增長

近年來辛巴威經濟形勢極為堪憂,2013年經濟增長率為4.5%,2014年和2015年分別降至3.2%和1.1%。根據財政部長奇納馬薩向議會提交的《2017年國家預算報告》,2016年辛巴威經濟增長率只有0.6%,可以說經濟發展停滯不前。2017年也看不到什麼希望——既看不到政府會拿出強有力措施來振興經濟,也看不到會有大量外部資金的注入來刺激經濟,相反投資者信心普遍不足。辛巴威經濟惡化雖然不能完全歸罪於本土化,但至少是原因之一。

本土化加劇了辛巴威貨幣危機

為了遏制極度惡性的通貨膨脹,津政府於2009年4月宣布停用津元,實施多元貨幣體系,使用美元、英鎊、歐元、蘭特等外國貨幣。從此辛巴威成為沒有本國主權貨幣的國家,它曾經發行的超大面額的紙幣(最大面額為100萬億)也成為歷史笑柄。多元貨幣體系實施以後,辛巴威惡性通貨膨得到控制,經濟狀況也出現暫時好轉。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於嚴重依賴商品進口,對外貿易連年逆差,本土化政策影響外來投資,每年吸引的外資很少,長期遭受西方制裁,國際收支嚴重失衡,辛巴威又陷入現金短缺危機,2017年初整個國家只有3.04億美元在流通。

作為應對手段,津政府不顧社會各界反對發行債券貨幣(bondnotes),並強制規定其與美元等值在國內市場上流通,外資企業也必須使用這種根本無法匯出國外的「代金券」。可以說,本土化加劇了辛巴威貨幣危機,而貨幣危機使外國投資更加望而卻步。

本土化政策直接導致辛巴威投資環境變差

英國經濟學家情報部(EIU)最新發布的《國家風險報告》,將辛巴威的投資環境級別定為CC級,屬於非常不利於吸引外資的國家。世界銀行發布的《2017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辛巴威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61位。

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16年世界投資報告》,2011—2015年辛巴威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分別為:3.87億、4億、4億、5.45億和4.21億美元。

僅以2015年為例,辛巴威屬於非洲大陸吸收外投資在5億美元以下的最低類別國家,與周邊鄰國相比相差甚遠,比如南非是17.72億美元,莫三比克37.11億美元,尚比亞16.53億美元,納米比亞10.78億元。截至2015年,辛巴威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只有39.67億美元,而南非是1249.4億美元,莫三比克287.68億美元,尚比亞165.444L美元。一個國家吸引外資的多少與該國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密切相關,本土化政策使外國投資對辛巴威望而生畏,是該國吸引外資數量很少的一個直接原因。


微信公眾號:制度開門 zhidukm

(保留所有權利,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制度開門」 資料來源:吳傳華,本土化政策對辛巴威投資環境的影響,《國際經濟合作》2017年第8期)

制度開門 ∣沒有制度,無以善治

解釋事件背後的制度設計,推動建設制度文明的中國


推薦閱讀:

綠瘦率先提出「數據驅動創新」理念 為實體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越南峴港為什麼可以舉辦亞太經合組織峰會?
比特比究竟是什麼鬼東西?
你應該需要了解的M2
2018年開始,農民補繳9萬元,每月領上千元養老金,划算嗎?

TAG:經濟 | 辛巴威Zimbabwe | 外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