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學習董氏奇穴
近日,在康復科規培,帶教老師給中風後遺症病人的針灸治療和其他老師運用「醒腦開竅」法頗有不同,病人反響普遍較好,甚至扎針當場患者就不自覺的感嘆針感,所看師長所刺穴位,非十二正經的穴位,但又不似阿是穴,卻又明顯揣穴有序,所針有律。老師似乎也是看出我所疑惑,一語道破,這是董氏奇穴。今天簡單來了解下董氏奇穴。
操作視頻:
https://v.qq.com/x/page/z0159vkipyd.html
董氏奇穴,乃董門祖傳數十代之針灸絕學,歷來口授心傳,不著文字,不傳外姓,其獨門之秘穴心法,對外隱而不發,秘而不宣,幾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術"之稱。 董氏先祖以其靈性智慧,妙造獨悟,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正如《醫貫》有云:"夫有醫術,有醫道,術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術,乃自成體系的針灸流派,堪稱針道。其醫理學術深如淵壑,浩若瀚海。
董氏奇穴核心穴位
【還巢穴】
部位:在無名指中節外側(靠近小指之側)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經、腎副神經。
主治:子宮痛、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輸卵管不通、子宮不正、小便過多、陰門發腫、安胎。
取穴:當無名指外側正中央點是穴。手術:五分針,針二至三分。
【木穴】
部位:在掌麵食指之內側。計有兩穴點。
解剖:正中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肝神經。 主治:肝火旺、脾氣躁。
取穴:當掌麵食指之內側,距中央線二分之直線上,上穴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下穴距第二節橫紋六分六,共二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三分。
【木火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節橫紋中央。
解剖:正中神經、心臟及肝分支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於治療高棉國總統朗諾元帥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當中指背第三節橫紋中央點是穴。手術:皮下針向小指方向橫刺。
注意:第一次限用5分鐘,5日後限用3分鐘,又5日後限用1分鐘。時間及次數均不可多用。
【婦科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部位:在大指第一節之外側。
解剖:橈神經、正中神經、子宮神經。
主治:子宮炎、子宮痛(急、慢性均可)、子宮肌瘤、小腹脹、婦人久年不孕、月經不調、痛經、月經過多或過少。
取穴:當大指背第一節之中央線外開三分,距前橫紋三分之一處一穴,距該橫紋三分之二處一穴,共二穴。
手術:貼於骨旁下針,針深二分至三分,一次兩針齊下,謂之倒馬針。
【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解剖:橈神經淺支。
主治:久年惡瘡、惡瘤開刀後刀口流水不止,不結口。
取穴:當大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手術:以三棱針刺出黑血當時見效。
【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約一寸,即大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
解剖:有橈骨神經之分布與橈骨動脈,肺分支神經。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氣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虎口下約一寸處是穴位。
【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與食指骨夾縫間,離虎口兩寸、與手背靈骨穴正對相通。
解剖:有橈骨神經之分布及橈骨動脈,肺分支神經,心細分支神經。
主治:背痛、肺炎、退燒、心跳、膝蓋痛。
取穴:當大指骨與食指骨之間,距虎口兩寸處是穴。
手術:一寸半針,針深一寸,一般針一針(重子)即可,二針齊針成倒馬針,效果更佳。
【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與食指叉骨間陷中,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之凹處。
解剖:有橈骨動脈、橈骨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小兒氣喘、發高燒(特效)、坐骨神經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彎曲抵食指第一節握拳),當虎口底外開五分處取之。
手術:用一寸半針,針五分至一寸深,治坐骨神經痛;用三棱針治小兒氣喘、發高燒及急性肺炎(特效)。
【靈骨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部位:在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結合處,與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側骨間筋,有橈骨動脈、橈骨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脹大、婦女經脈不調、經閉、難產、背痛、耳鳴、耳聾、偏頭痛、經痛、腸痛、頭昏腦脹。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結合處,距大白穴一寸二分,與重仙穴相通。
手術: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針,針深可透過重仙穴(過量針)。
【中白穴】(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五分。
解剖:腎分支神經。
主治:腎臟病之腰痛、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疲勞、坐骨神經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腫。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接連處五分是穴。
手術:針三分至五分。
【下白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接連處一寸五分。
解剖:腎肝分支交錯神經,心脾神經。
主治:牙齒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當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後一寸)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一寸半。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腕順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部位:小指掌骨外側,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
解剖:此處為小指外轉筋,有腕骨背側動脈,尺骨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疲勞、腎臟炎、四肢骨腫、重性腰兩邊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兩手不宜同時用)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側,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是穴。手術:針一寸至一寸半。
【腕順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部位:手指掌骨外側,距腕橫紋一寸五分。
解剖:此處為小指外轉筋,有腕骨背側動脈,尺骨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順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當小指掌骨外側,距手橫紋一寸五分是穴,意即在腕順一穴後一寸之處。
手術:針深一寸至一寸半。
【心門穴】
部位:在尺骨鷹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心臟炎、心跳胸悶、嘔吐、乾霍亂。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下尺骨內側陷處,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運用:禁忌雙手用穴。
【肩中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部位:當後臂肱骨之外側,去肩骨縫二寸五分。解剖: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膝蓋痛(特效針)、皮膚病(頸項皮膚病有特效)、小兒麻痹症、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木婦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中節正中央外開三分。解剖:心之副神經。
主治:婦科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經痛、子宮炎、輸卵管不通。
取穴:當第二趾第二節正中央向外開三分是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四分,貼趾骨下針(用細毫針,粗針痛苦)。
【火硬穴】
部位:在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之間,距足跖骨與趾骨關節五分。
解剖:心臟支神經。
主治:心悸、頭暈、胎衣不下、骨骼脹大、下頦痛(張口不靈)、強心(昏迷狀態 時使用)、子宮炎、子宮瘤。
取穴:當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之間,距跖骨與趾骨關節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注意:孕婦禁針,禁灸。
【火主穴】
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
解剖:心臟支神經。主治:骨骼脹大、心臟病而引起之頭痛、肝病、難產、胃病、神經衰弱、心臟麻痹、手腳痛、子宮炎、子宮瘤。
取穴:當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後一寸處取之。
手術:針深五分至寸半。注意:禁灸,孕婦禁針。
【門金穴】
部位:在第二跖骨與第三 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
主治:腸炎、胃炎、腹部發脹及腹痛、盲腸炎。
取穴:當第二跖骨與第三 骨連接部之直前陷凹中,與火主穴並列。
手術:針深一寸至寸半。注意:禁雙腳同時取穴。
【木斗穴】
部位:在第三跖骨與第四跖骨之間,距跖骨與趾骨關節五分。
主治:脾腫大(硬塊)消化不良、肝病、疲勞、膽病、小兒麻痹。
取穴:當第三跖骨與第四跖骨之間,距跖骨與趾骨關節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木留穴】
部位:在第三跖骨與第四跖骨連接部之直前陷凹中,跖骨與趾骨關節後一寸五分。
解剖:(神經)足背側神經。
主治:白血球症、脾腫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勞、膽病、小兒麻痹。
取穴:當第三跖骨與第四跖骨連接之直前陷凹中,距木斗穴後一寸處是穴。
【正筋穴】
部位:在足後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解剖:脊椎骨總神經、腦之總神經。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取穴:當足後跟筋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手術:針深五分以內。
注意:針深五分至八分(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卧扎。
【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處。解剖:脊椎骨總神經、腦之總神經。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取穴:當足後跟筋之正中央距正筋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卧扎。
運用: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
【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處。
解剖:肺之分支神經、脊椎骨總神經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取穴:當足後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上二寸處是穴。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解剖: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取穴:當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是穴。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說明:一重穴位置在懸鐘穴向前,即陽明經方向橫開一寸處。
【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解剖: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取穴:當一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解剖: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取穴:當二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運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針(即所謂倒馬針),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針。
【四花上穴】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廉。 解剖:心支神經、肺支神經。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內生瘤、頭暈、心臟病、轉筋霍亂。
取穴:當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脛骨肌與長總趾伸肌起始部之間陷中是穴。
手術:針深二寸至三寸,針深二寸治哮喘,針深三寸治心臟病。
運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轉筋霍亂,此時四花上穴須針深三寸。
【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肺之支神經、六腑之副神經。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臟病、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悶難過、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
取穴:當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手術:三棱針出血治心臟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腸炎、胸部發悶、肋膜炎。用毫針針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病。
【天皇副穴】
(腎關)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經。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棱骨痛、鼻骨痛、頭暈。
取穴:當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脛骨之內側。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運用: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地黃穴】
部位:在脛骨之內側,距內踝骨七寸。解剖:腎之神經。
主治:腎臟炎、四肢浮腫、糖尿病、淋病、陽痿、早泄、遺精、滑精、夢遺、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宮瘤、月經不調、腎虧之腰痛。
取穴:當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上七寸處是穴。
手術:針與腳成四十五度扎入,針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人皇穴】
部位:在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上三寸。
主治:淋病、陽痿、早泄、遺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腎臟炎、腎虧之腰痛。。
取穴:當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上三寸處是穴。注意:孕婦禁針。
【側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經、牙神經。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當脛骨前緣,即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側下三里穴】
部位:在側三里穴直下二寸。
解剖:肺之分支神經、牙神經。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當腓骨前緣,即側三里穴直下二寸處是穴。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側三里穴與側下三里穴同時取用,但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外三關穴】
部位: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扁桃腺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
取穴:當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連線之中點一穴,中點與該高骨之中點又一穴,中點與外踝之中點又一穴。共三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一寸半。
【通關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
解剖:心之總神經。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風濕性心臟病、頭暈、眼花、心 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通山穴】
部位:在通關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總神經。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風濕性心臟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通關穴上二寸處是穴。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
【通天穴】
部位:在通關穴直上四寸。
解剖:心之總神經。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風濕性心臟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通關穴直上四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
【明黃穴】
部位:在大腿內側之正中央。
解剖:肝之總神經、心之總神經、心臟之動脈、表層屬腎之副神經,中層屬肝之神經,深層屬心之神經。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當大腿內側之中央點是穴。手術:針深一寸半至二寸半。
【天黃穴】
部位:在明黃穴上三寸。
解剖:肝之總神經、心之總神經、心臟之動脈、表層屬腎之副神經,中層屬肝之神經,深層屬心之神經。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當明黃穴直上三寸處是穴。手術: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其黃穴】
部位:在明黃穴直下三寸。解剖:膽總神經、心之支神經、肝之分支神經。
主治:黃膽病及明黃穴主治各症。
取穴:當明黃穴直下三處是穴。手術: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運用: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同時取穴下針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脹大等各症,脾硬化、舌瘡。
【駟馬中穴】
部位: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前橫開三寸。
解剖:肺之總神經、肝之分支神經。
主治:肋痛、背痛、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後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取穴: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前橫開三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駟馬上穴】
部位:在駟馬中穴直上二寸。解剖:肺之總神經、肝之分支神經。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後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取穴:當駟馬中穴直上二寸處是穴。手術: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駟馬下穴】
部位:在駟馬中穴直下二寸處是穴。解剖:肺之總神經、肝之分支神經。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後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乳房疼、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手術: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運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單取上、中、下三穴,其餘各症兩腳六針同時取之。
【中九里穴】
部位:大腿外側中央線之中點。解剖:肺之區支神經、四肢彈力神經。
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經麻痹、脖頸痛、頭暈、眼脹、手麻、臂麻、腿痛、神經無力。
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
【正會穴】
部位:在頭頂之正中央。解剖:腦之總神經。
主治:四肢顫抖、各種風症、身體虛弱、小兒驚風、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經失靈、中風不語。
取穴:正坐,以細繩豎放頭頂中行,前垂鼻尖,後垂頸骨正中,另以一繩橫放頭頂,左右各垂耳尖,此繩在頭頂之交叉點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解剖:腎神經。
主治:風濕病、腎虛引起的疲勞、頭暈、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當嘴角之下四分處是穴。
手術: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
【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開五分。
解剖:腎神經。
主治:風濕病、腎虛引起的疲勞、頭暈、眼花、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從水通穴向里平開五分處是穴。手術: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
運用:水通、水金兩穴均主治腎病,取穴下針時應就發青處針之。
【三金穴】
部位: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解剖:心、肝交叉神經。主治:膝蓋痛。
取穴:第三、四、五胸椎旁開三寸。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左通取左穴;右痛取右穴;兩腳痛則雙邊取穴。
【精枝穴】
部位:包括金精、金枝兩穴。
解剖:肺腎交叉神經。
主治:小腿發脹、小腿痛。
取穴:第二、三胸椎旁開六寸。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金林穴】
部位: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解剖:肺總神經、右屬肝腎交叉神經、左屬脾腎交叉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
取穴:第四、五、六胸椎旁開六寸。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沖霄穴】
部位: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對穴及上對穴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解剖:小腦神經。
主治:小腦痛、小腦發脹、項骨正中脹痛。
手術:三棱針刺出血。
特別介紹:行針法之:動氣針法
在某個特定穴道進針得氣後,邊捻針邊令患者活動患處,病痛便可立即減輕,表示針穴與患處之氣相互通應,達到疏導與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針,視情況留針或出針。如果病程短,治療效果好,即可出針;若病程較久,則宜留針。中間必須捻針數次以行氣,同時令病人不斷活動患處以引氣,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臟腑,或屬氣鬱、神志病變,則可同時配合按摩胸腹,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導,使針刺與患處之氣相引。所謂動氣針法,即動引其氣之義。
推薦閱讀: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