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關桐輪、被車裂? 那是司馬遷在傳謠

嫪毐何許人也?

「大陰人」、假宦官、太后情夫、戰國時地盤最大的封君、秦始皇「假父」、政變失敗者、被車裂並夷三族——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的嫪毐的一生,戲劇化程度遠比腦洞大開的網路IP劇還要勁爆。

尤其是嫪毐的「首秀」,《史記·呂不韋列傳》更是描述得繪聲繪色,成為兩千年來挑逗人類想像的身體奇觀——說呂不韋為了擺脫太后的糾纏,遍訪民間找到嫪毐這位奇男子,讓他扮成雜耍藝人表演節目,用生殖器挑著一個小桐木輪子行走,以勾引太后。如此天賦異稟,太后欣然笑納,乾柴碰上了烈火,一發不可收拾,嫪毐假扮宦官進宮,還和太后生了兩個兒子,儼然是秦始皇的便宜爹。後來,他甚至打算幹掉贏政,讓自己的兒子當秦王。

真假?

純屬虛構。

首先,說說嫪毐和呂不韋的關係。

秦始皇贏政繼承秦王位時,年僅十三歲(此為虛歲)。按照秦的禮制規定,秦王必須二十二歲舉行成年的冠禮之後,才能親政。期間,秦國軍政大權盡操呂不韋之手。

呂不韋獨攬大權,對一天天長大的贏政心存忌憚。在贏政十九歲時,呂不韋公布了由門客共同創作的《呂氏春秋》,宣布:「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據說當時沒有一個人能做到。

這本書真的沒有可以改動的地方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為什麼人們會放棄巨額獎金?說穿了很簡單,是畏懼呂不韋的權勢。

呂不韋就是借這個機會向秦王示威,展示自己的肌肉塊。

但未來的始皇帝可不吃這一套,他通過扶植太后的勢力,來對抗呂不韋。而嫪毐,就是太后勢力的代理人。

也就是說,嫪毐和呂不韋是政敵。

其次,說說嫪毐和太后的關係。

嫪毐確實是太后身邊親近之人,也許是情夫,也許是極受信任的幕僚,也許兼而有之。嫪毐的身份應該是貴族,因為在戰國時代,貴族有姓,一般平民沒有姓。所以,嫪毐能夠輔佐太后處理朝政,甚至代替太后發聲。

在贏政的縱容下,嫪毐的崛起速度非常快,財富和政治資源迅速積累,就在贏政親政的前一年,太后把嫪毐封為長信侯,給他兩個郡作封地,嫪毐一舉成為戰國時地盤最大的封君。

這時,秦國內部的政治鬥爭越來越激烈,嫪毐的權勢已經發展到與呂不韋不相上下,以致秦國官場都在說:「與嫪氏乎,與呂氏乎?」似乎嫪毐還稍佔上風。

最後,說說嫪毐和贏政的關係。

贏政二十二歲行了冠禮,從幕後走向台前,正式親政,嫪毐也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有人告發他穢亂宮闈——贏政立刻下令徹查。

刀俎之下的嫪毐決心孤注一擲,先發制人,遂偽造秦王與太后印信,領著僮僕門客和少數受騙的軍隊發動政變。結局顯而易見,在有備而來的對手面前,頃刻覆滅。

《史記》說嫪毐被擒後,處以車裂之刑,夷三族。他和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被「囊撲」,就是把人裝到袋子里撲殺。1975年考古出土的雲夢秦簡推翻了這種說法。

據記載,嫪毐兵敗,參與叛亂的屬臣二十人被斬首,並車裂示眾,滅其宗。其他追隨嫪毐的人都被嚴厲處置,連同家人一道發配蜀郡,嫪毐本人也流放到那裡,直到十二年後,在某座山裡死去。

嫪毐事敗的次年,贏政免除了呂不韋的職位,命他出居食邑河南。三年後,呂不韋服毒自盡。

綜上,嫪毐先是贏政制敵的武器,然後是一塊丟掉的抹布,任他自生自滅。

嫪毐並非真名,只因「嫪姓無行,故曰嫪毐」——這個姓嫪的士人品行不端,所以叫他毐。這是秦國官方給他下的結論。

問題來了,《史記》中寫的那些故事,是從哪兒來的?

答案是,民間流傳的。

因為「天下苦秦久矣」。

六國遺民,還有被嚴刑苛法折磨得心驚膽戰的黔首們,時刻盼望暴秦的滅亡。謠言就在這樣的群眾基礎上產生並廣泛流傳——秦始皇竟然是呂不韋的兒子,秦始皇的親媽是個慾壑難填的淫婦——說這些的時候,多麼的解氣。

這種現象並不稀奇。元朝因為天怒人怨,其末代皇帝就被明朝人說成是宋朝皇室後裔的兒子。明成祖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當時就盛傳他是元末帝的兒子,說他娘是元朝宮人,帶著身孕跟了朱元璋。這都是銜恨之言,又非常貼合民間情緒,人們非常樂意傳播。明知道不是真的,但打心眼裡希望那是真的。

那麼,史官中最靠譜的司馬遷,為什麼會信謠、傳謠?

一方面是史料不全,而民間流傳的種種說法儼然成為常識,另一方面是司馬遷從情感上也對秦之暴政耿耿於懷,所以,他採信了世人編造的流言,而謠言一旦被史家採信,真相也就真的不重要了。

本文作者是生薑烏梅,圖片來自網路。

轉載使用請獲取授權。


推薦閱讀:

秦國自獻公始,自始皇帝終,是如何保證這100多年裡的君主沒出現像山東六國那樣的廢物的?
有沒有可能秦始皇當年找到了長生不老葯?而且現在還活著?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立皇后?
皇帝們是怎樣登上泰山的?走上去的,還是被人抬上去的

TAG:秦始皇 | 司馬遷 | 謠言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