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聯 「變臉」涉及信用危機

曾經有個段子,叫「真信那些大佬的話你就輸了」。比如馬雲曾說過「餓死不做遊戲」,周鴻禕說過「360絕不做殺毒軟體」,劉強東說過「5年內不會涉足在線圖書銷售」......當然,最後他們都食言了。食言不是大佬們的專利,即使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也可以食言、朝令夕改。最近,互聯網醫療行業有個著名的B端企業(服務醫生)叫醫聯,開始進入此前宣稱絕不涉足的C端(患者)。不過,與那些大佬虛晃一槍不同,醫聯的朝令夕改更多反映其自身的戰略定位問題。

從B端到C端 醫聯自亂陣腳?

坐在風口上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催生出多種模式,而醫聯將自身定位確立為「實名醫生平台」,與那些從醫院端、患者端切入移動醫療的公司區隔。公司創始人接受媒體採訪多次表示,「醫生太苦了,要讓中國醫生過得好點」,這是成立醫聯的初衷。情懷的表述下是醫聯對於商業現實的思考,其創始人多次表示,C端患者市場消費頻次低,獲客成本高,並不看好做患者市場的模式。因此,醫聯決定紮根B端醫生群體,旗下醫聯APP、醫聯通APP等產品圍繞醫生社交、出診轉診、個人品牌塑造等開展服務。

在2016年底的一個行業會議上,醫聯創始人再度明確醫聯要通過服務醫生連接一切,針對患者,醫聯的模式是B2B2C,「醫聯不會直接2C」。不論是老闆表態還是企業產品布局,醫聯都是一個專註於服務醫生的B端品牌。當大家都慶幸這樣一個專註的企業,真的能讓醫生群體有尊嚴的掙錢的時候,醫聯轉眼間就用實際行動打了吃瓜群眾的臉。

今年1月,有媒體報道「醫聯開啟互聯網醫院戰略 首家互聯網醫院落地山東」,醫聯將負責互聯網醫院的整體運營,向患者提供包括在線問診、線下出轉診、面診、手術預約,在線開藥和藥品配送等互聯網就醫服務;3月,醫聯又與銀川市政府簽約,正式獲得互聯網醫院資質,並進駐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基地,互聯網醫院這是再直接不過的2C業務。與一個月前公司創始人信誓旦旦的「不會直接2C」形成鮮明反差。

以醫聯目前的陣仗看,很可能是想左手牽醫生,右手攬患者,轉型成一個直面B端和C端的平台。如此一來,醫聯就從一個服務醫生的專業特色平台變成了與多數移動醫療企業趨同的無差異平台。這不僅與公司創立的初衷不一,而且短時間內做出改變公司戰略與發展方向的重大調整,也讓大家感到困惑。

2B和2C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針對醫生群體的產品與服務體系的建設,與針對患者群體的服務是截然不同的。從服務B端到涉足C端,醫聯的轉變不可謂不小。不知道公司高層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劇情反轉,又如何面對被情懷吸引來的實名註冊醫生群體。如此迅速地完成打臉般的反轉,醫聯不是戰略高手,就是自亂陣腳。不過,從目前的行業和企業情形看,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好大夫融資2億 醫聯投資人看衰

那麼,問題來了。號稱中國最大的實名醫生平台,醫聯何以自亂陣腳?日前的一則新聞透露了答案。3月29日,好大夫獲得由騰訊領頭的2億美金融資,這是好大夫創立11年來,首次官方確認的融資消息。好大夫表示,融資後還將持續擴大在醫生等醫療資源上的優勢,幫助醫生在線管理和服務自己的老患者。這其中,毫無疑問包括好大夫自16年開始大力推行的互聯網醫院。

在移動醫療行業,騰訊一直是風向標一樣的存在。行業正值寒冬,騰訊再度大手筆領頭好大夫,自然有非同一般的意義。騰訊究竟看重好大夫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好大夫一直引以為豪的是擁有國內數一數二的醫生和患者資源。截至2016年底,好大夫總服務患者數達到3274萬人,至2017年3月,吸引14.5萬名醫生完成了實名註冊。吸引騰訊的,正是好大夫在B端、C端的雙重優勢。

好大夫融資對醫聯的打擊不僅在於同行競爭壓力加劇,還在於好大夫戰略方向的勝出。更嚴重的是,醫聯被投資人看衰的風險。眾所周知,醫聯與騰訊淵源頗深,2015年8月就曾獲得騰訊投資。如今,金主爸爸掉頭投資同樣在爭取醫生端資源的好大夫,醫聯的心理陰影面積可想而知。騰訊轉投好大夫透露出的訊息是:騰訊更看好好大夫的醫生資源、C端患者資源,而醫聯賴以成名的醫生端市場正遭遇危機。從這個角度看,在投資方不看好的情況下,醫聯亟需一個轉型C端的新故事來講,因此快速轉向C端患者市場就不足為奇。

營利前景不明 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

同樣是在去年年底的那次演講中,醫聯公司創始人提出了「醫生平台如何創造價值」這一核心命題,換句話說就是醫聯該怎麼賺錢。根據創始人的設想,醫聯將為醫生群體提供藥商、器材商等配套支持,提供學術交流、職業發展等支持,還計劃針對患者提供手術前的金融保險服務。

更早的一篇公關稿中,醫聯提出要打破輕問診盈利困難的難題,從貼身服務醫生延伸至醫療全產業鏈創造更多盈利機會。為此,醫聯要納入財務、法務、保險、醫生理財、患者分期付、醫生工作室等產品,為醫生提供全面服務。整體上,醫聯的盈利模式要以開刀、開藥、開會等高價值環節為主。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看似完美的盈利模式正遭遇尷尬的顯示。

據公開資料,醫聯從2016年5月實現商業化,當年12月營收達到1800萬,其中約55%來自醫生出轉診收入的分成。且不說那些憧憬的美好營收路徑實現了多少,僅55%來自醫生出診就暴露了成色。目前醫聯對外宣稱平台共有實名註冊醫生43萬,其中出診醫生也就是為醫聯貢獻營收的醫生大概有4萬名,他們月度的出診量對外是兩萬次,如此算來,每一筆醫生出轉診的營收單價僅500塊錢。與醫聯暢想的從高價值環節創造營收相距甚遠。

另一個現實是醫聯巨大的運營成本。醫聯目前團隊共600多人,但線下服務醫生的而經紀人團隊就達400人。重模式可以帶給醫生更好的服務體驗,但也給企業帶來高額的運營成本。龐大的線下團隊完美躲過了移動醫療輕資產的優勢,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極其考驗企業的盈利能力。也許,對醫聯來說,能否收支平衡都是一道關卡。

整體來看,醫聯在自己發家的醫生服務端,尚未找到清晰且持續的盈利來源時,迫於同行的壓力,又大肆進軍與B端服務截然不同,且此前並不看好的C端患者市場。不得不說這是一步驚險的大躍進,這個過程不僅需要資金,還需要資源整合、運營能力等企業綜合實力。如此激進的大躍進,好比於根基不牢的情況下又起高樓,不能不讓旁觀者替醫聯捏把汗。在此,想到一句名言「飯要一口一口吃 路要一步一步走」,不然的話,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推薦閱讀:

孩子回家後一言不發,全身上下卻沒有傷痕,是什麼原因?
從醫學專業角度評價《外科風雲》中存在哪些問題?
此刻無須多言,向一線工作者致敬
四聯加一個經驗方,胃炎胃癌全嚇跑,幽門螺桿菌的「頭號殺手」?
創可貼可不是萬能的!遇到哪些傷口絕對不能用?

TAG: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