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的形制與演變(概述)

箏,我國古老撥彈樂器之一,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作為聲樂的伴奏樂器,已在我國秦地(今陝西省)流傳,故又稱秦箏。箏,音域寬廣,音色優美淳厚,音量洪大,表現力豐富,流傳廣泛,常用於獨奏、重奏、齊奏、器樂合奏或參加民族管弦樂隊演奏,並用於彈唱、歌舞、戲劇和曲藝伴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逐漸流傳於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和內蒙古等地,隨著時代的變遷,箏也得到了不斷地發展,並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和地方流派。箏傳到高麗、日本和越南以後,又演變成高麗的伽倻琴、日本Koto(勾托)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樂上各具特色。箏是深受人民喜愛的樂器,近幾十年來,箏發展很快,流行之廣,不遜唐時「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的盛況。

關於箏的古老形制,最初箏為五弦。據漢?應劭《風俗通》記載,在戰國末期。「箏」五弦築身也。但箏與築不同,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說明:「『箏』,鼓弦築身樂也。」「築以竹曲五弦之樂也。」箏與築,雖都為五弦,形體亦類同,但箏用手彈弦,築是以竹擊弦。經過九弦的過渡,到了戰國末期發展成十二弦。箏在秦代十分流行,到了魏晉,特別是唐代,更是普遍。中堂杜佑之通典:「今清樂箏並十有二弦。」在這個時期多以十二弦或十三弦出現,《舊唐書?音樂志》:「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雜樂箏並有十二弦,他樂皆十有三弦。軋箏以片竹其端而軋之,清樂箏用骨爪長存余,以代指。」隋唐一直使用絲弦,並染成朱紅、翠綠或青色,偶爾也使用鵾雞(一種鶴鳥)筋做弦。後漢以來,歷代的文人墨客,無不在正史和詩詞歌賦中談到箏,說明在漢代,箏已是雅俗共賞,成為移風易俗的至高無上的樂器了。

盛唐時期,十二弦和十三弦箏長期並存,分別用於雅、俗樂。唐代詩人李嶠、李白、白居易、張估和皎然等,都為箏寫有著名詩句。在盛唐詩人筆下,箏的藝術被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成為箏史上光輝的一頁。

宋代流傳的乃是十三弦箏。元、明才出現了十四弦和十五弦箏,但仍以十三弦箏流傳最廣。元代由於史料的缺乏,僅能從元史禮樂中了解,在宴樂中使用了沿襲宋制「兩頭微垂」的箏;明代也繼續承襲下來,而其形狀有漸漸減小的趨勢。而在元代有一種樂器,成為qin(竹,下一個秦)與箏類似,見《元史?禮樂志》:「qin制如箏而七弦有住,用竹軋之。」在明會典大樂制度也有說明:「qin八架,每架用楸木為質,長三尺九寸,中虛,四周烏木邊,上施九弦並柱子九,面繪金龍並彩雲紋,qin尾垂綵線,帉踏二,承以朱紅啟漆架,四角貼彩金色龍頭四,各垂線帉踏彩。」

清代的箏繼承歷代藝術形式,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和說唱音樂中。多謂箏為十四弦,兩組八度的七聲音階定弦。清朝通典樂四絲五箏類:「箏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隨宮調設柱和弦,以諧律呂。通體用桐木金漆,梁及尾邊用紫檀,弦孔用象牙裝飾。唐書言十三弦,制不可考。今十四弦,則五聲二變為七,倍之,故為十四也。」《律呂正義後編》也作類似說明,至少代表了清初的形制。而在1870年的《大清會典》則作如下說法:「秦箏十五弦,似瑟而小。」到清末,箏才發展成為十六弦。在廣東,有人借鑒揚琴,將銅絲弦用於十六弦箏上,替代使用了兩千多年的絲弦,從而使箏的音色發生了鮮明的變化。

清代以後,因大量西化的影響,在箏弦的材料上乃有比較大的變化,除傳統的絲弦十三弦小箏外,慢慢地發展出十六弦的金屬弦箏,而複音式的新式箏、蝶式箏,也發展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四十九弦等大型帶有踏板轉調的箏,音域增寬,轉調方便,箏弦也由金屬改良為外纏人工絲的形式,音質純,彈奏順暢。

古箏在當代不斷發展,定型形成現在的二十一弦,也是標準的演奏箏。當代古箏的外觀呈扁長方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箏身為中空共鳴體,裡面膠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開有三個出音孔。琴的首尾都嵌有岳山,俗稱前梁後梁,前梁至弦柱間為有效弦長。使用絲弦和鋼絲弦、尼龍弦,每根弦由人字形的弦柱支起,柱在面板上可以移動,位置錯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的音高。箏的框板多用紅木製作,外部多雕刻凸條花紋鑲嵌,面板和底板採用質地鬆軟的梧桐木,以沙眼大的沙桐為佳。

摘自《華樂大典?古箏卷》---李德真 豐元凱 白小琪

古箏文化博大精深,一篇文章的開頭,它的知識量就夠看一宿了!文中就提到箏在唐代非常的普遍,更有「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的盛況。遙想唐朝時,音樂在我們日常中,普及度竟如此之高;這讓原來以為五音不全,也認為自己沒有音樂細胞,疏遠了樂器的我也熱血沸騰,原來歷史上音樂就埋在我們的血液里等待著激活的契機!

--------------------------

箏?茗

古箏培訓 古箏/古箏周邊售賣 古箏,我們只賣自己選過音色的琴。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zm150819

推薦閱讀:

古箏調音|初學者必看
古箏左手彈奏|初學者必看
陌生的城市|漂洋過海來看你~
古箏小曲--映山紅
給你一些搖指彈奏的小tips和練習曲譜~

TAG:古箏品牌 | 古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