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這種東西,會變得呆板又無聊
01
一個朋友跟我說,她剛認識她老公的時候,她老公是一個很無聊的人。節假日很少參加朋友聚會活動,兩人的紀念日也不怎麼過,她婆婆說,每天都是一樣的,不要浪費錢,瞎折騰什麼。
但是朋友和她老公正好相反,她是一個十分注重儀式感的人。每逢家假日都會為家人準備禮物或者驚喜,生活的大小事都會拍照或用視頻記錄下來。她說,希望家人每次看到那些禮物,都能回憶起當時的幸福和喜悅。
聽完,我想起另一件事,一個學霸同學每次考試前,早餐一定要吃雞蛋和油條,還要買一支筆,這支筆就是她曾經考出最好成績那支筆的同款。不管是這支筆,還是早餐,都是一種儀式,這種儀式感,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禱,同時也給予我們力量。
這些儀式,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幸福,同時也帶給我們感動。大到我們參加畢業典禮、畢業散夥飯、謝師宴,小到為每個周末慶祝、每頓飯前祈禱等等。
02
生活中大多數時候是平淡無奇的,今天和昨天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苦惱的依然苦惱,煩心的依然煩心。但因為某個「儀式」的存在,讓你覺得一切又重新開始了,彷彿與過去的時光做了一個了斷,開始了一段新的征程。我想,這就是儀式感的心理學意義。
大學時選了一個外教的西方宗教文化,老師講了很多哲學問題,到現在我還記得老師說的一個理論,大概的意思是說:世界是無序的,混亂的,無規則的。從來沒有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即使一個人一輩子做盡好事,最後死於非命也很正常。
當時我就覺得,人生就像在一條漫無邊際的黑暗長河中飄蕩,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遇到狂風暴雨,而儀式感就像黑暗中的點點燈塔,每次靠近這些燈塔,彷彿就完成了一段旅程,到達了一個小目標。若是沒有這些燈塔,本就毫無意義的人生會多麼黑暗多麼絕望。
03
每天清晨為自己家裡的花瓶換上一束鮮花;一個人為自己烤個蛋糕,悠閑地度過下午茶的時間;每周抽空給自己煲一次湯,把家裡打掃的乾乾淨淨,再換上一種新的香薰味道。這些簡單而細微的儀式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讓我們原本孤寂的生活,充滿色彩和歡聲笑語。就像村上說的,「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儀式感演化出來的是時間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當了爸爸媽媽的我們,更應該如此。一位心理專家曾說過: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儀式感,暗示你必須要認真地去對待這件事。
節目主持人王芳每年給女兒過生日的時候都有一個儀式:在離孩子生日兩個月的時候,就告訴女兒「你將長大一歲,我們給新一歲設定目標吧!」
比如:
8歲生日之前,她和女兒設定的目標是:
8歲,要開始練字,做一個寫字漂亮的女孩子;
8歲,要學會游泳;
8歲,要努力吃飯,長得更高一點兒。
在女兒生日那一天,她們點亮了生日蛋糕上的蠟燭,女兒自己又把這三個目標重複了一遍,在親朋好友的掌聲中吹滅了蠟燭。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儀式感,她的管理也變得簡單多了,女兒主動去學習游泳,她會給自己心理暗示,隨著一年時間的推移,孩子會有緊迫感,會更加認真、用心地完成自己的目標。
04
儀式感也是對你愛的人的一種重視。夫妻之間,在每個紀念日送上禮物,周末的時候為TA做一頓大餐慶祝......爸爸媽媽對待生活的態度深深的影響著孩子,如果爸爸媽媽們覺得生活庸碌又無趣,那麼孩子也會逐漸喪失對於美的感知,喪失對生活的熱情,變得麻木起來。那些充滿生活情趣的父母的孩子,永遠具有活力和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
去年萬聖節的時候,最惹人矚目的是台灣cos無臉男的小女孩,酷酷的扮相甚至下的其他小朋友不敢跟她玩,她媽媽擔心她一個人無聊,她卻告訴媽媽不用特意陪她,因為無臉男就是孤獨的,不需要陪伴。
有的媽媽會說:「好好當你的小女巫,提著南瓜燈吧,當什麼無臉男太奇怪了吧!」 「無臉男是什麼鬼,不能挑一個可愛一點的人物嗎?」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可以「裝神弄鬼」還可以討糖吃的節日是最幸福的了,為了扮無臉男而假裝孤獨,絕對會是孩子一輩子難忘的記憶。
對生活抱有儀式感,能夠讓爸爸媽媽變得富有情趣。即使在生活的細節上做得不夠有儀式感,也可以每個月有一兩次家庭聚會,帶孩子去野外燒烤,參加親子旅行團,親手做餅乾,去遊樂園等等。帶孩子玩是一方面,那一天的美好記憶會成為她長大後一份特別的童年記憶。
05
雖然同為全職媽媽,但大家的生活狀態卻全然不同。有的依然年輕貌美,除了討論育兒問題以後,還經常分享一些健身、閱讀、烘焙課程的消息。而有的媽媽提前走上了「黃臉婆」的道路,不化妝也不在意衣服搭配,滿腦子都是孩子和老公,漸漸在繁瑣的家務中喪失了「詩意」和「儀式感」。
我有一個學畫畫的朋友,她的畫作極其富有靈性,常常讓我覺得很震撼,我誇她有一顆感情充沛的心,她卻說應該感謝他的媽媽,因為畫畫的最初靈感是來自自己的媽媽。她媽媽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每年要收集桂花釀酒、要為她綉漂亮的衣服、做好看的小點心,雖然家裡並不算,卻始終在日常生活之外為變出許多樂趣和情調來。這就是儀式感啊,也只有這樣的媽媽,才能培養出擁有豐富感情的孩子來。
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重實用。會認為「儀式」繁瑣,矯情,是花拳繡腿,毫無用處可言。於是更喜歡埋頭過日子。但事實上,對於很多家庭而言,一起做一件彼此都不煩躁的事情,勝過很多所謂的「實用」。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家庭儀式感為孩子注入勇氣,帶給他們安全感。生活需要儀式感,尤其是家庭傳統,它能讓孩子在日後獨自面對生活的時候,除了知道眼前的苟且,還能眺望遠方。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小妍老師(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推薦閱讀:
※媽媽,如果我不是很聰明,你還愛我嗎?
※不要過度信奉延遲滿足
※真高興,看到中國還有這麼多重男輕女的家庭
※請勿用你的「經驗」來表達對孩子的「不信任」!
※別讓「時尚」傷到我們的孩子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