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小故事和一個小心眼
後來沒聯繫過。我既沒收到成稿,也沒幫上什麼忙,覺著挺尷尬的。
然後大概是上個月,有個挺有名的雜誌也通過知乎找過來說要就北歐的話題採訪我。我嚇一跳以為遇上詐騙了。其實人家是搞一期專題要採訪很多人那種,我自作多情以為要把我頭像貼封面上似的。提前約了時間,大概聊了一個小時。聊完對方說過幾天發稿,到時候給我看。
後來她忘了。我自己找過去看了一眼,文章里也沒提到我這段,又沒幫上什麼忙。往大了說,算是「啟發」了作者;往小了說,這次通話對該文章的影響大概在「莫須有」與「聊勝於無」之間。也難怪人家忘了。
這兩個事先後發生,我又想起半年前一個事。我在一個內容原創平台上轉了一篇也是最開始發在北歐半月談里的文章,幸運地被這個內容平台的官方運營號關注到了。告訴我想在微信公號推送這篇,我一看人家歷史記錄基本每篇都上萬的瀏覽量連忙說好啊好啊。隨意,發完給我個鏈接我看看就行。
這回沒有後來,我說完上面那句話對方就直接發了她們公眾號名片給我,說請關注我們每周末的更新。估計是怕正式推送之後忘了回復我,所以打好了提前量-這樣我就不會錯過了。
以上幾個案例都不涉及報酬。要麼是我幫到的忙很有限(前兩例後來基本也沒用上),要麼是我的寫作水平也還沒高到可以領稿費的檔次。這個過程雖然是人家找到我,但從我個人角度出發,可以利用這樣機會跟一些雜誌和公眾號去溝通、去了解一下人家的運作模式,漲漲見識;如果人家真用上我的名字或文章,也算滿足一下我的虛榮心。不存在說對方不給錢免費用了我提供的信息、文章,導致我覺得被利用、忿忿不平。沒有任何這個意思,都是雙方默認條件下的雙贏合作;也不存在店大欺客的問題,我明知不會有直接物質回報或確定的推廣效應仍然願意搭茬,自己事先是有大概預期的。
這些溝通也花不了我多少時間精力,我沒那麼忙,有人看上我的文章跟專欄我特別開心,人家能關心到北歐並進而找到我,讓我有機會影響到那些個媒體也是我的榮幸。當前形勢下基於我的這點小文筆&小影響,我的策略是「不圖利,主要圖名」(本策略可能隨著歷史進程隨時更改,最終解釋權歸我)。
我覺得唯一遺憾的一個事,就是對方最後往往都忘了給我發一份她們雜誌或公眾號的最終發布文章的鏈接。或主動,或被動地提出會給我發一個鏈接,最後還是忘了或乾脆沒意識到有這個必要。
也許是我對別人的要求也是太高了,對自己倒一向很寬鬆;也許是我把這個看得太重了,這個小小的「承諾」在別人眼裡不算什麼。我暗暗嫌別人前恭後倨,一開始很積極聯繫我,事後有被遺忘的感覺,最後也沒個交代,好像心裡空落落。
然而大家都很忙。那位地理雜誌的編輯要安排好多篇稿子,我這只是其中一篇最後還沒成行。人家最後也只是象徵性的說回頭髮給我個電子版,沒想到我還認真了。就像是兩個初次見面的人,臨別前說回頭有空再聊。其實也知道不會再見,就是一個美好願景,表達一個善意的期待,緩解一下未能合作的尷尬而已。
那位知名雜誌的主編為那期雜誌的封面卷首以及專題部分寫了兩三篇稿子,還不算統籌、策劃,單採訪我的那篇就還另採訪了好幾個人。甚至一度說她在國內半夜通話也可以,只要方便我作息。最後我問她什麼時候發表她說了一個日子,我說能不能給我看看,我學習一下。她說好。後來或許是忙忘了,或許是她覺得最後文章沒直接用上我的部分再發給我有點尷尬吧。有時候別人不是不想回復你或及時回復你,就是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等過了這當兒就忘了,人之常情。
第三位的情況更是我在矯情。明明我自己知道她們要在她們那個公眾號發,人家也把名片發給我了,我還耿耿於懷,覺得應該在發表後給我一個正式的鏈接才肯罷休。畢竟發在官方公號上這也是對我的一個推廣,本身就是個認可。我太把自己當回事,恨不得人家發完給我寄一份紙質版的快遞到我家。
這三位都是好人,整個溝通過程也是基本愉快的。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就都匿了。我心裡有些小小的不滿,除了矯情主要是無病呻吟。想到這,我自己也有點羞愧難當。我以前寫過的東西、記下的想法隔兩年再看都會紅著臉躲避,這篇體現我真實內心之小心眼的記錄將來可能就是我專門搜集來整我自己的黑材料。但至少現在我確實是這麼想的,就記下來等回頭再看。
這篇沒發在北歐半月談,是發在另一個荒廢已久的專欄里的。大家抬頭,不要誤會。
題圖來源 Wallpapers gratis - Imagenes- Paisajes - Fondos para descargar
推薦閱讀:
※與不同性格的客人怎樣溝通好_正確溝通方法_溝通技巧
※別人為什麼不懂你?
※如何舒適自信的用英語和外國人交談?
※當年林子祥前妻撮合葉倩文與丈夫合唱,沒想到自己成了永遠的觀眾
※情商低的人,是如何把天聊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