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而不晚的自我發現
最近開始了心理諮詢師的課程,很喜歡來授課的老師,他/她們都是資質深厚的心理治療師,聽慣了或平淡或離奇的故事,見多了或內省或執迷的人性,關鍵是他們從中沉澱出深厚的寬容和牢靠的自知,寬容體諒各種人事和情緒,取代大驚小怪的質疑;牢靠的自知像是深深的洞見,向心靈深處延伸,我是如此的了解自己,所以我可以如此的從容和堅定。他們溫和而有力的敘述方式,娓娓的流入人心,引領著聆聽著思考。
周六講心理治療的概論,老師從弗洛伊德開始,講到榮格,講到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最後專註於人本主義治療。老師說,人到中年,會更喜歡榮格,他的深邃的對靈性的追求更為知識分子所喜愛。 人本主義認為:內在的自我是有能量的、有建設性的。我們要尊重那個真實的自我。也就是遇到選擇的時候 follow your heart,自己做決定,親朋的意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這些外在的聲音或者潮流都不能裹脅你,因為尊重自我的生活才能最大的發展自我,也讓我們鼓起勇氣去承擔責任。壓抑在心底的願望會騷動你看似平靜的生活,總有一天會爆發的。
周日上認知治療的課程,我們開始察覺到為什麼每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會如此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會如此有差別,有很多一閃而過的思維影響著我們的第一反應,是積極還是退縮,是相信還是懷疑,是伸出手還是等待對方先表示友好。這些一閃而過的自動思維有著內心牢靠的基石,即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源於兒時父母的養育方式和我們對世界的體驗。如果兒時是安全的、溫暖的、被愛被鼓勵著的,我們的內心深處會認為我是有能力、我是可愛的、世界是安全的。反之會認為自己無能、自我價值感低,或者覺得別人不會喜歡自己,不能信任別人,總是看到社會的陰暗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負面的核心信念,當我們困擾、退縮時,也許可以停下來覺察一下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自身尋找資源,尋找變通和希望。
覺察自己的思想,過「有意識」的生活。最近自己的生活也遇到一些困擾,不過問題也是解決和改變的契機,正好可以想想自己想怎樣過日子。做決定時忽略了內心的願望,會缺乏內在的動力。其實只有你自己知道,生活不需要別人的讚揚和認可,日子是自己過的,要切斷從外界汲取滿足感的敏感觸角,從自己的生活找滿足。
推薦閱讀:
※我很懦弱,該如何改變自己?
※怎樣克制年輕人的衝動?
※如果鄰居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你孩子只能上職高,你是什麼感受?
※小時候父母離異,爺爺奶奶撫養長大,雖然他們很疼我,但是我總是覺得特別孤獨,不管跟誰在一起,都覺得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