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916 黨同伐異

面對《一個國家的誕生》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尤其是3k黨復興和大量的種族主義指責,格里菲斯深感震驚,他認為美國社會根本沒有理解《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深刻的普世價值內涵而單單關注到了表象。因此,他於1916年拍攝了一部更大規模的電影加以回擊,在很多採訪中,格里菲斯都明確表示影片的名字Intolerance(中文直譯應為忍無可忍)表達的是影片被誤解的感受。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投入了二百萬美元的製作費,最後製作成220分鐘長的巨片。

本片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傑作,包含現代篇《母與法》、猶太篇《基督受難》、中世紀法國篇《聖母載萊姆教堂的屠殺》和古代篇《巴比倫的陷落》四大段落。

「母與法」。講述20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一位青年工人被人誣陷為殺人犯,被判處死刑。而他的妻子則必須在行刑之前找出真兇,營救她的丈夫。

「耶穌受難」發生在公元27年的巴勒斯坦。耶穌被門徒出賣,受盡折磨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聖巴托洛繆大屠殺」,發生在公元1572年的法國巴黎。天主教徒發動了對新教徒的大屠殺。一對婚期在即的新教徒青年也遭遇不幸。

「巴比倫的陷落」:公元前539年的中東,巴比倫大祭司因為與王子巴爾撒爾的恩怨,竟然在波斯大軍來攻之際打開城門,巴比倫古國從此滅亡。

每一段膠片都採用了不同的染色技巧。4個故事交替出現,故事轉換時用母親給嬰兒搖籃的場面作為過渡。遺憾的是本片在1916年9月於紐約公映時,並沒有受到預期的歡迎。據影評人分析,本片賣座失敗,是因為其提倡的寬容反暴力的論調跟當時美國高昂的參與一戰情緒相衝突。

除了交叉剪輯之外,影片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大部分角色都沒有名字,格里菲斯希望這些人物不代表特定的人而象徵某類普遍的人。現代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叫做親愛的The dear,她年輕的丈夫叫男孩The boy,當地黑手黨的領袖被稱為貧民窟的火槍手Musketeer of the Slums。電影評論家認為,這種做法揭示了格里菲斯是一個感性主義Emotionalism的人。

儘管影片沒有大賣,影評人大都給予此片高度的讚譽。大學教授Frank Beaver表示格里菲斯沒有在評論中迷失自己。"Griffith』s intended message in Intolerance was not lost on reviewers"《舊金山公報》寫道格里菲斯強有力的表現了對愛的信仰。 "Griffith』s film comes powerfully to strengthen the hand of the believers in love."一個20世紀上半段著名的影評人西奧多更是認為《黨同伐異》是電影藝術里唯一可以和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教堂上的畫相媲美的作品。 it was the only motion picture worthy of taking its place alongside Beethovens Symphony No. 5, 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 ceiling paintings, etc., as a separate and central artistic contribution。

隨著參與過此片的工作人員進入好萊塢、歐洲、日本等地,此片對20年代的主流電影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2007年,AFI的100年100部電影(十周年版)評選此片為第49名的美國電影,在爛番茄網站上,這部電影仍然有96%的支持率。

觀影清單:

黨同伐異: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 (1916) 推薦度:

推薦閱讀: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
為什麼《阿凡達》在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1920 德國表現主義的興起
開心麻花電影《羞羞的鐵拳》好看嗎?
1892 可憐的比埃洛Poor Pierrot

TAG:電影 | 電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