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中國人的信仰

昨天組織學習「信仰」,我心裡冷笑,他們知道什麼是信仰?常把膚淺的認識當真理。坐在那裡實在難受,在不屑的無聊中思考了一下,一想嚇一跳,我為我們中國人的信仰感到驚訝。

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是個無信仰的民族,信仰危機,是現在的熱門詞。各位對號入座一下,想想我們內心是不是真有信仰?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得到跟我一樣的結論:沒有!包括那些身在各個黨派的人士,不管官大官小,其實內心說不上有什麼信仰的。沒有就對了,說明你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

中國人真沒有信仰嗎?一般答案都是肯定的,既使說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也是異化的。為什麼會這樣?這是我們中國人信仰的深刻性造成的。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中國人不但有信仰,而且非常深刻,深刻得我們看不見它、看不清它、甚至感覺不到它,但它卻真實的藏在我們心理深處,左右著我們的行為,而那些看得見的表面化的信仰,不過是我們內在信仰的畫皮,障人耳目而已。」人人認為自己沒有信仰的一個族群,其實我們是有信仰的。

為什麼會這樣?一般人當然是看不透的,因為它涉及到什麼是中國人的深層次問題。

一 中國人的信仰疑惑

說信仰,就得給信仰下個定義,筐定一下討論界線。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現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是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它是一個人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根本準則和態度,是一種對倫理的認識和道德的堅持。信仰屬於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形式。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是文化的核心因素。信仰的指向是意義,意義的背後是價值,價值的背後是行為。信仰是一個文化的價值系統。信仰是文化中那個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是綱,是根本。人,一定要找出活著的意義來。信仰就是這樣一種讓人安身立命的東西。信仰給人的生命以意義。 信仰與所信仰的對象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信仰出自內心的自覺,其對象可以是外在的,其形成往往是歷史的、環境的、社會的、宗教的傳統影響所至。

你看,信仰是族群歷史生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是民族文化特徵的內核,要弄明白我們的信仰,就要搞清楚什麼是中國人!

這裡的中國人當然不是地理上的、血緣上的、政治上中國人,而是指文化上的中國人。要從文化上搞清什麼是中國人,很難很難。對中國人國民性的剖析,魯迅、林語堂、柏楊、余秋雨等近當代學者做過很多工作,有的偏激有的平和,有的雋永有的淺明,對中國人的文化特徵總體上還是囿於儒道釋的思想影響和東亞西部高原的地理阻隔,他們的認識雖然說非常深刻,在我看來還只是表面上的深刻,他們對中國文化「為什麼是這樣」的思考,未深入到內里實質。

二 中國人「一切為用」的信仰

我們中國人有信仰,從古至今還一直非常穩定,正是我們的信仰塑造了中華民族,也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信仰就是「一切為用」,這看起來怎麼也不象是信仰,但它就是我們的信仰,它隱藏在我們中國人的內心深處,使我們自己都難以察覺我們的信仰,它是一種隱性信仰。而那些象古代的儒道佛及近現代的各種主義的顯性信仰,我們都認為是我們的信仰,其實它們並不是我們的真正信仰,是我們真信仰的畫皮。這就使我們中國人的信仰變得很複雜,看似有信仰,但又不確信,似有似無。

中國人的個性行為,深刻的受到「一切為用」的信仰的影響,正是我們的信仰塑造了中國人。

三 形成中國人「一切為用」信仰的深層次原因:散點透視的思維方式

以前我曾提到過,生物進化、民族發展、個人成長等等,往往取決定作用的是它們與外界的交互方式,對與人有關的問題,則取決于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會最終決定我們的命運,而不是地理或者其它什麼因素。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最顯著的不同,就是散點透視的觀察方式和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深刻的影響到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塑造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使得我們的思想、哲學、文學、藝術、行為等等,都溶入了這一特點。因此,散點透視的思維方式才是中國人最最根本的特點。正是中國人思想根子的「散」,它與人性和地理環境的結合和作用,在長期的民族演化歷史進程中,最終形成了中國人「一切為用」的信仰。中華民族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切為用」的信仰是在民族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在民族形成初期就已成形,它的形成在先秦孔孟之前,老子、孔子及諸子百家思想都是在它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切為用」才是中國先秦眾多思想的正源,它們的形式和內容不管有多大的不同,其根本目的還是「為用」的,都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不管是出世還是入世、法治還是人治,都是以「為用」為目的的。

漢武帝之後儒術一統天下,正是「一切為用」的信仰起了決定性作用,儒術是拿來「用」的,而決不是什麼信仰。而後的佛教及耶穌的傳入,以及其他外來文化的傳入,都必須經過中國化的改造,嵌入「一切為用」的中國思想之中,而有了中國特色。

植根於散點透視的思維方式的「一切為用」思想,源遠流長而十分穩定,塑造了中華民族,使我們成為了我們,中國成為了中國,從先祖一直作用到今天,一脈相承,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這種思想出法,就能很好理解中國的很多事情。

四 散以用意,意空為實

散點透視的思維方式,就不會重視點線面的邏輯結構,而突出總體印象的意向把握。散視意向性是產生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根源,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特點,我們把握事物往往從意、氣、神的向度,所以產生了陰陽、八卦、五行等學說。

順便說一句,從規律場的角度去看,陰陽、八卦、五行等思想都很好理解,就象唯物與唯心思想一樣,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都是人的思維衍射所造成的對事物的把握,這些思想都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生活就是吃飽穿暖,吃飽穿暖是古人生活的中心。我們的古代祖先對外部世界意向性的觀察和把握,就要為吃飽穿暖服務,空泛的意向就要落實到現實生活之中,空與實就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並以「用」為支點,一切為用。

五 「一切為用」思想對中華人格的塑造

這裡中華人格指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以「一切為用」為底層思想結構之基礎,產生了偉大的先秦諸子思想,因為儒家思想最有用,所以從漢代以後成了中國政治的統治思想和意識形態,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要象徵。並顯性成為了一種信仰。

「一切為用」的隱性信仰與以儒家為代表的顯性信仰,其實是有衝突的,這種衝突持續了兩千多年,深刻的塑造了中國人的人格。以儒教確立為分界線,中國人的人格是很不一樣的,先秦以「士風」為主,漢後以「儒性」為主。因為兩千多年前的「士風」離我們非常遙遠,對我們的影響微乎其微,而漢代之後的「儒性」一統天下兩千多年,並不斷強化,所以現在的中華人格以「儒性」為主。

1、虛偽與兩面派 「一切為用」的隱性信仰與以儒家為代表的顯性信仰的衝突,使得中華人格具有了隱與顯的兩面性,並且隱的為實,顯的為虛,加上道德的作用,這些多重衝突使得中華人格具有了虛偽的特性,並使我們的人格分裂,成為了天生的兩面派。當然,這些表現還是要忠實於底層的信仰,「一切為用」的,我們的虛偽與兩面派,是落腳於「一切為用」的。

2、信仰的工具化 這裡的信仰指我們平時嘴裡所說的顯性信仰。我們的真信仰只有一個,就是「一切為用」的隱性信仰。而那些顯性信仰,也是一種信仰,具有信仰的一些特徵,但它是一種異化的信仰,隱匿在「一切為用」 之中。中國人的信仰,就成了「用」的工具,成為了心理、生理、物質之「用」,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主義信仰,都被工具化了。特別是主義信仰,基本上成了物質、權力、仕途的工具,很少有例外。

3、言與行的分離 說一套,做一套;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基本上成了國人的做人原則。國人做事為人都講言外之意,我們說的「意義」,往往是雙重的,表面的高大上,實則假虛空,而真正的意義,隱而不發。我們的教育,這個特點尤為明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表面的意義,實為當官發家,讀書是為了當官,是為了工作,是為了「用」。

中華文化、中國人格的劣根性,其根源在隱性與顯性信仰的衝突上,從前的一些分析過於簡單表面化了。中國人的劣根性還有很多,都可以從信仰衝突和人格分裂上找到原因。

六 中華信仰的先進性與偉大性

不管怎樣,世界五大古代文明(包括了瑪雅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歷經劫難,老而不死,至今鮮活。「用」者溶也,中華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溶劑,散視意向性使得它成了沒有具體內容的溶劑,只以「用」為落腳點,不管其它什麼外來文化的溶質,一但掉入了中華文化的醬缸,都被溶解了。

中華信仰的先進性是它少了神學的宗教氣質,而多了世俗的人性煙火,更加接近人之本性,這是中華信仰的生命力所在。

中華文明的長壽,決不是偶然的。我想散點透視的思維方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使得我們的文明有一種溶劑的特性。從人類進化和考古學來看,基因上反映現代人直接來源於十萬年前的非洲,而十萬年前的人類遺址有許多,而他們與現代人沒有直接的基因傳承關係,他們與我們現代人的關係,比老虎與獅子的親緣關係還遠。但是,在我們中國大地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從一百多萬年前到幾千年前的都有,而且成一系列,儘管人種並不一樣,但在「文化」上卻有某種明顯的傳承關係,原因何在?現在還不清楚。中華文明的萬世傳承,一定還有更加內在的原因,當然是不能用孔孟之道來解釋的。我們的偉大決不止於孔儒之道上。

中華「一切為用」的信仰,落腳點在「用」。我想它在人性結構心靈結構與外部客觀世界的交互關係中,更加符合天道自然,更加符合規律場的要求。它的偉大不是倫理道德的,倫理道德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倫理道德不能評判事物的先進性與否。中華信仰的偉大在於它的人性和科學性。

七 中華信仰的未來流變

以互聯信息網路為核心的世界一體化,必然要對地球上的每個族群產生影響,中國當然不能例外。但中國具有的巨大體量,變化會來得緩慢一些。當下儘管在文化話語權上西方佔有絕對優勢,但中華文化有內在穩定性,有一種無形的文化粘度,在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相互溶合,在一起,有後代,會產生出整個人類普遍遵循的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將有中華文化的一些特徵,就是信仰的多元化、信仰的隱形化、信仰的非信仰化,不管怎樣,但它有一個堅硬的內核,就是信仰的「人性」化,人向自然人性回歸,這也是人類的未來。

未來非常遙遠,還得過好現在的每一天。

既使能看透人生、看破紅塵,我依然願意拖著一條莊子似的尾巴,在爛泥塘里苟活。

我熱愛它。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聖經·創世紀》中描寫的創造天地的記錄?
一個民族有無信仰會影響他的發展之路嗎?
基督徒可不可以去天主教堂?
亞伯拉罕諸教與馬克思主義有哪些異同?
是不是很多優秀的人對佛教十分信仰?

TAG: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