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幻想文學發展歷程的美學史意義

幻想文學的起源是西方古代神話傳說、脫離宗教教說的中世紀民間通俗文化中的騎士文學,形成和發展動因是浪漫主義運動及現代自然科學。本文將對這兩大源頭和兩大動因在美學史上對西方幻想文學的形成所產生的作用進行分析。

一、對西方幻想文學的定義

儘管目前人們對幻想文學(Fantasy)的定義眾說紛紜,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但是關於西方幻想文學的起源和相關要素的解釋則已經出現了較為受各方認可的觀點。就內容分類而言,西方幻想文學分為科幻ScienceFiction、純幻想Fantasy Fiction(或翻譯為奇幻、玄幻),也有人將科幻剔除出幻想文學的範疇,或者將魔幻現實主義(MagicRealism)小說納入幻想文學的範疇;就幻想文學的特徵而言,描寫在一個異於真實世界中超自然或超越人們常識的各種離奇現象和故事是其主要特徵;從該類型文學門類的形成時間來看,一般認為20世紀尤其是二戰後是幻想文學成為單獨文類的時期;從源頭來看,西方神話傳說,中世紀民間世俗文學中的騎士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是幻想文學的源頭組成;從形成和發展動因來看,浪漫主義運動和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西方幻想文學確立時間的認識,本文認為,將起點時間放在20世紀的看法,忽視了在18世紀後期浪漫主義運動影響產生了愛倫·坡、瑪麗·雪萊、儒勒·凡爾納等作家創作的一系列符合幻想文學特徵的哥特小說和科幻小說的存在,更忽視了文藝復興時期在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同樣符合幻想文學特徵並逐漸脫離宗教色彩的騎士傳奇的存在。

對於幻想文學範疇的討論,本文認為,將科幻小說排除出幻想文學的看法,忽視了科幻小說與哥特式幻想小說的密切聯繫,也忽視了科學元素與神話、傳奇元素實際上都是小說幻想的素材這一本質的屬性。另外,將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納入幻想文學的觀點,是把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混同於純幻想/奇幻小說,沒有認清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本質上其實還是現實主義小說

綜上所述,本文傾向於以以下觀點界定幻想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以及起源和動因:西方幻想文學醞釀於文藝復興時期,形成於18世紀末啟蒙運動之後,成熟於20世紀初;神話、傳奇是其創作源頭,浪漫主義和科學技術是其形成和發展動因。

針對幻想文學是以描寫非真實世界的主要特徵,本文粗略將其定義為:描寫人或擬人物在一個或超乎或異於人類現實認知的世界環境里發生的離奇故事的文學類別。

也可說成:描寫在一個或超乎或異於人類現實認知的世界環境里的人或擬人物發生的離奇故事的文學類別。

或者說成:用離奇的故事來描寫一個或超乎或異於人類現實認知的世界環境以及其中的人或擬人物。

二、幻想是西方文學創作的必要元素

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生活是客觀現實世界的一部分,文學作為一種藝術現象,也同樣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描述方式;藝術不僅僅是對客觀現實世界的簡單「摹仿」,同樣,文學也不單是對客觀現實世界的簡單描述。藝術作為一種對世界的認識,是人主觀見諸客觀的一種形式,人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必然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客觀事物進行再創造。由此可見,在對文學這一藝術現象進行創作時,創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加工存在著必然性。

德國美學家萊辛在其美學理論著作《拉奧孔》中說「藝術是逼真的幻覺」,歌德也認為,「藝術絕不該和現實一樣,和自然毫無二致是不能體現藝術的」。因此,虛構是文學創作的必要手法,亦是藝術假定性在文學創作中的表現,而假定性就是藝術對生活素材在想像領域中的改造,這種改造的目的就是通過幻覺,產生更高真實的假象。換言之,創作者是通過虛構,把分散於各個客觀事物中的逼真抽取出來凝聚成新的逼真,從而達到更高真實的目的。

三、西方古代神話傳說是幻想文學的重要素材

幻想是根植於人類藝術創作基因中的基本元素。義大利美學家維柯(GiovanniBattista Vico,1668-1744)以西方神話為例,他認為,遠古的人類——「巨人」們(Titan泰坦)在荒蠻時代出於對雷鳴電閃等自然現象的不理解和恐懼,把這些現象幻想成天上存在的一種比人類強大得多的神,並從而出現了對雷神、火神、海神等原始神祇的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豐富,代表各種人類活動的神也在人類的想像中被創造出來並加以崇拜,比如戰神、智慧女神、工匠之神、愛神等;同時,原始人習慣於從自身出發塑造事物,他們就認為那些幻想出來的神也過著與自己類似的生活,有著與自己一樣的經歷,當然,神的生活和經歷也是經過幻想而誇大的。可以說,「神」的出現,是由於人類當時自身科學知識匱乏,無法合理解釋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從而用自身幻想出來的形象來解釋這些現象的一種方式。從這一角度來看,神的本源來自於客觀世界,而經過幻想誇大的神的經歷也是客觀存在的人類活動的投影。人們對幻想出來的神和神的生活經歷的述說本身就是虛構,這種虛構是人類文明發軔階段的主要文學創作方式,可以說,幻想作為一種基本的創作手法很早就存在於文學創作之中。

古希臘的《伊利亞特》、《奧德賽》、《俄狄浦斯》、《美狄亞》及其他悲劇喜劇,希伯來人的《聖經》,以及影射斯堪的納維亞—日耳曼尼亞地區早期歷史的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等文學作品,都是西方古代帶有濃重神話色彩的著作,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事件描寫充滿著人們對自然界和自身社會生活豐富的幻想。這表明,在西方文明的形成階段,幻想元素就已經在西方文學作品中佔據不可忽視的位置。另外,這類文學作品的一個特點就是讓人、擁有神力的英雄,即有著神血統的「半神」,與神同時在故事裡出現:人和英雄捲入神的紛爭,神干涉著人和英雄的生活。這表明創作者的幻想並不是純粹在架空一個「非人」的世界,而是積極地把人本身融入到幻想的世界中,人本身就是作品裡幻想世界中的一個重要角色。這一特點深刻影響了以後整個西方的文學創作風格。

四、擺脫宗教束縛的騎士傳奇文學為幻想文學提供早期模型

(一)幻想文學的形成有賴於現實主義觀念與宗教神秘主義觀念的分離。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各種描述神、英雄以及人不凡經歷的諸多詩歌、戲劇,乃至寓言、故事等文學作品多屬於幻想文學的範疇。但是,這並不等於幻想文學從一開始就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門類。

古代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幻想成分依賴於宗教所營造的神秘主義氛圍。落後的科學發展水平使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神和宗教是幻想出來的社會認識,從而把這類幻想的世界看成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奴隸社會的神的藝術和封建社會的宗教藝術都是統治階級利用神話和宗教麻痹人民和鞏固自身統治的手段,同時就連統治階級自己也沉浸在這種神秘主義之中,「君權神授」、「奧丁之子」、「聖喬治屠龍」等說法雖然在現在我們看來是西方古代統治者自欺欺人的幻想,但是在那時人們眼裡,由於尚未能夠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各種現象,那些幻想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成為現實世界的合理部分。所以說,當時幻想的創作風格並不意味著為了表現幻想的故事,而是在表現當時的人們所認為的現實故事,這種把幻想當作現實,現實映襯幻想的神秘主義現象也就說明了古代西方沒有把幻想作為文學的一個專門類別。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聖托馬斯的《神學大全》,乃至到但丁的《神曲》,這些在西方不同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以及在其作者影響下形成的各個哲學、美學流派所透露出來的美學觀點無一例外提倡保衛神權,即使是被當時的基督教會視為大逆不道的但丁,他也是試圖用基督教神學的形象化來表現靈魂的凈化過程,從而從神學角度為新興的世俗階層進行利益訴求。由此可見,幻想作為文學創作的習慣手段,在宗教的束縛下,也被視為宣揚宗教觀點的一種常用工具。

因此,可以認為,在宗教神秘主義統治下的古代西方精神世界裡,文學創作固然存在幻想這一手法但是卻不存在幻想這一概念,也就不存在「幻想文學」這一說法。由此也就可以認為,只有將文學中的幻想成分從宗教神秘主義中剝離出來,不再受到宗教的束縛,才能使其成為一個專門的文學類別。

(二)中世紀騎士傳奇文學宗教色彩的褪去使幻想文學的雛形逐漸形成。中世紀後期以封建騎士為主力的十字軍東征使騎士文化繁榮起來,湧現出大量與騎士生活相關的文學作品。由於東征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提高了歐洲生產力,發展商業,並催生出資本主義萌芽。在這一社會形態急劇變動的時期,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認識[1]出現了變化,文學這一藝術門類也必然產生了分化和整合。擺脫宗教的束縛,以人的立場來創作,是西方幻想文學正式確立的重要基礎。

儘管屆時宗教的神秘主義氣息依然籠罩著整個古代西方社會,但是人民對文藝的自然要求畢竟是阻止不住的。中世紀民間文學創作於普通民眾之中,是最接近於群眾真實生活本來面目的文學形式,「這些民間作品的共同特色在於情感的真摯,想像的豐富(有時不免離奇)和形式的自由(有時不免缺乏比例和諧)」

由此可見,誇張的幻想是這些作品共有的特徵。這一時期的民間文學種類繁多,就體裁而言就抒情民歌、寓言、諷刺小品、短篇故事等;就題材而言,有騎士傳說、上古英雄故事、市井生活傳奇等。我國美學家朱光潛認為,18世紀後期西方文藝界的浪漫主義運動就是對中世紀民間文藝的回頭看。儘管西方的廣大群眾的精神世界總體而言仍舊為宗教枷鎖統治,但是相較身處經院中的神職人員,他們更加關注對人的生活實際的感悟和享受,更加註重從人本身而不是從神的視覺來考慮問題。西方這種存在於民間的思想亦成為文藝復興基礎的一個元素。

騎士傳奇文學是西方民間文學中的一個分類。雖然中世紀基督教會勢力強大,各級教會對封建貴族世俗王權的控制力度很強,但是王權並不甘心完全受控於教權。縱觀中世紀的歷史,教權和王權的鬥爭是當時社會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主題,並一直延續到宗教改革時期。早在十字軍東征之前,封建貴族就根據自己的喜好支持「吟遊詩人」傳唱帶有封建貴族生活特色的詩歌,這類詩歌多是通過虛構和誇張來宣傳騎士們在戰爭和遊歷中的英雄事迹,這類詩歌就是騎士文學的早期形式。不同於經院美學理論中把文藝嚴格限定在宗教範圍之內,並且認為自然和藝術的美是為了反映上帝本身的整一的思想,雖然騎士文學很多內容也包括諸如騎士們在上帝派來的天使指引下,為服務教會、為侍奉上帝而戰的宗教狂熱的描寫,但是更多內容的還是純粹宣揚騎士們在世俗生活中的經歷;13世紀十字軍東征帶來的宗教狂熱逐漸消沉後,騎士文學的主要內容又演變成講述騎士們和貴婦人們調情的「羅曼史」。「羅曼史」中的戀愛主題與教會文藝理論認為的文藝是挑撥情慾、傷風敗俗,是感官的享受,是滿足肉體要求,本身就是種罪孽的極端觀點顯然大相徑庭。

(三)人文主義思潮極大削弱了宗教神權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文藝復興運動發端於13、14世紀,極盛於16世紀。文藝復興的一個重要思潮是「人文主義」(Humanism),人文主義的涵義除了代表希臘羅馬古典學術研究之外,還表現為對「神權中心以及其附帶的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的否定。文藝復興影響了後來的新古典主義運動、英國經驗主義思想體系的形成和啟蒙運動,而這些運動連同文藝復興運動無不重視站在人及其他客觀事物的立場來思考問題,這亦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續發酵。

宗教改革後,天主教會的精神壟斷被打破,人文主義進一步發展。教會經過這一系列的震蕩,在人們心目中失去了權威性,儘管人們追求精神世界自由生活的方式依舊帶有宗教色彩,比如用《新約》代替《舊約》,新教教會取代天主教會,但是人們已經認識到教會原先所倡導的神權不再是生活全部,人自身的現實生活才是人們應該把握的東西。

(四)宗教神秘主義濃霧的散去為西方幻想文學的確立提供了保障。長期以來,教會所陳述的「真理」無非就是基督教的宗教教義,所有的文藝創作都必須以歌頌上帝為目的,即使是貼近人們現實生活的民間世俗文藝也受到這種影響。宗教神權的衰退既是人文主義蓬勃發展的結果也是原因,這一現象體現在西方文藝創作的美學領域,就是寫實與幻想出現了區分。文藝復興時代的文藝創作者,特別是15、16世紀的創作者在自然科學日漸發達的情況下重新認識了古希臘文藝理論中「藝術摹仿自然」這一傳統的現實主義觀點,他們認為文藝為反映現實的「鏡子」。這一觀點就把矛頭直指中世紀教會所說的「文藝不能顯示真理和傷風敗俗」的觀點,也不必再像13、14世紀文藝復興初期的人文主義者那樣用「詩和神學一樣是寓言,隱藏著深刻的真理」這種說法來在教會面前掩飾自己的人文主義觀點。這種做法極為重要,起到了讓寫實手法從描述宗教生活的幻想手法中獨立出來的作用。啟蒙運動後,在人們頭腦里,超自然與自然分離,超自然脫離於自然之外而只存在於想像中。文藝創作中寫實手法的獨立實際上就否定了宗教對現實生活的粗暴干涉,撥開籠罩在人文主義思想上的宗教迷霧。同時,也使創作者從此把講述現實生活的作品與宗教故事和神話傳說這兩類作品區分開來。宗教故事、神話傳說等一類作品在結合了浪漫主義流派中對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主觀情感這一精神內核後,形成了幻想文學這個明確劃分出來的文學類別。

三、浪漫主義對西方幻想文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 「自我」、「反諷」和「回到中世紀」對幻想文學的作用。發起於18世紀後期的浪漫主義運動是對新古典主義文藝理論清規戒律的反抗,也是對波及全歐的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產生的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主要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在物質利益面前的異化的反思。

雖然浪漫主義和其後出現的現實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文藝流派,但是兩者往往同時集中於同一作者或同一作品之中。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在精神內涵上,浪漫主義側重展現主觀感情色彩,現實主義則直接表現客觀現實世界的面貌。

浪漫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特別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中世紀民間文學想像豐富、形式自由、語言通俗的特點符合浪漫主義運動反抗新古典主義的要求。可以說,中世紀民間文學給浪漫主義運動給予了理想啟迪,而中世紀民間文學中充滿了歷險、戰鬥、愛情、恐怖等元素的騎士傳奇又給浪漫主義創作手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模式。

在借鑒中世紀騎士傳奇的同時,浪漫主義崇尚表現自我意識和反諷精神又被一些作家運用到一些中世紀題材的作品中,比如拜倫的《唐璜》,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以及愛倫坡的諸多作品等。這種通過深刻挖掘人物自身性格來反映現實世界,同時用諷刺的手法來表現對現實世界的懷疑的創作手法,在結合了故事情節本身的神秘和離奇色彩之後,形成了幻想文學的一種顯著風格:在一個異於現實世界的環境中講述離奇故事,通過這些離奇的故事來影射現實世界。即以幻想批判現實的風格。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藉助幻想反諷/批判現實的手法使幻想文學的敘述方式也具有現實主義色彩,而後來出現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之所以又是「魔幻的」,又是「現實的」也是因為此種創作手法在該類小說中的充分發揮。這也說明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實際上並無不可調和的矛盾。

事實上,早在西方浪漫主義運動產生的兩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上述風格的文學作品: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茅盾認為,雖然說《堂吉訶德》的主旨是對當時不合時宜的騎士小說的嘲諷,實際上亦是對中世紀以來騎士文學中各種故事題材的總結,堂吉訶德這個主角在小說中的經曆本身就是騎士文學中的典型情節。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通過對堂吉訶德那種荒誕的騎士道行為的描述來反映現實中西班牙國勢衰微、社會腐敗、民生凋敝的狀況,同時也是他希望國民能夠重振14、15世紀西班牙建國戰爭中那種大無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的反映。

(二)哥特小說的產生豐富了幻想文學的創作手法和內容。中世紀民間文學與浪漫主義的這種相互作用還形成了一種幻想文學創作的重要風格——哥特風格(Gothic)。哥特風格最早體現在建築上,主要是運用於教堂和城堡的建築式樣中,其特點是內部空間寬闊卻光線陰暗,頂部高聳入雲卻極具壓迫感,這樣的建築式樣就使人產生了崇高的感覺。正如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埃德蒙·博克對「崇高(Loftiness)」的看法,他認為崇高感的心理內容是恐怖和驚懼,而這種恐怖和驚懼來自於危險,但這種 「危險又須不太緊迫或是受到緩和」。哥特風格的這種崇高感轉移到文學之後,就出現了哥特小說。如果說浪漫主義崇尚自我和對清規戒律反抗體現了其積極性的話,哥特小說中恐怖陰森和暴力血腥的描寫則是其消極性的集中體現。朱光潛認為法國大革命是對歐洲各國文藝界人士的試金石,而浪漫派對法國大革命態度的分化則是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的實際體現。哥特小說的鬼影重重隱喻著人們對法國大革命帶來的破壞性一面的疑慮,是對啟蒙思想中極端理性的反思,「陰暗的地牢、墓穴及頻頻出現的鬼神幻影是對啟蒙之光的刻意反撥」。哥特小說作為幻想文學的一個類型多以中世紀荒蕪的城堡、教堂、墓地、幽靈以及駭人聽聞的傳說為背景,通過光怪陸離的幻想手段講述一個個或殘忍或神秘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暗喻對現實世界種種社會問題的看法。大多數的哥特小說如劉易斯的《僧侶》、拉德克利夫的《義大利人》、愛倫坡的《黑貓》以及勃朗特的《呼嘯山莊》等多是與鬼魂、幽靈等神秘元素有關,而有這麼一部哥特小說卻並沒有通過怪力亂神來營造幻想的恐怖氛圍,卻是通過對業已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幻想來講述故事,這就是瑪麗·雪萊的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

四、自然科學的發展將幻想文學帶入全新領域

瑪麗·雪萊寫就於1818年的《弗蘭肯斯坦》是哥特風格的幻想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叫做弗蘭肯斯坦的科學家利用現代電力創造出一個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人」卻遭致失敗的故事。這部小說開啟了幻想文學中藉助科學元素展開幻想創作的大門,這也標誌著幻想文學中的一個新類型——科幻小說(ScienceFiction)。從該小說的語言色彩和結局來看,作者對現代科學的疑慮大於信任,憂思大於熱忱,這是作者受到當時消極浪漫主義/哥特風格影響的原因,這也給科幻小說的思想表現形式定下了一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現代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的基調。

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早期科幻小說大多是這類陰暗悲觀風格作品,如喬治·威爾斯的《時間機器》、《世界大戰》等。當然,積極浪漫主義同樣影響著這一新興的幻想文學類型。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從地球到月球》就是通過壯麗的景物描寫和人物積極進取的行為描述和驚險刺激的故事情節展現作者對未來科技的期盼。科幻小說這種對現代科技矛盾的態度實質上是浪漫主義運動時代文藝創作者對啟蒙運動反思中矛盾心理的繼承。啟蒙運動對封建思想枷鎖的反抗使文藝創作者得以解放思想,充分將自我意識注入作品中,但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理性的王國」使社會精神走向極端理性的冷酷又讓文藝創作者悲觀失望,進而懷念起前工業時代的生活。人類對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福音也曾充滿希望,但是在發現科技發展同樣會帶來生態破壞和道德問題等負面影響之後,對科技的疑懼和反思隨之產生。同樣,科幻小說對現實世界的反諷亦相對應於早期神鬼題材的哥特小說對現實社會的反諷,而且由於科學技術本身的現實性使其反諷效果更加強烈。

科幻小說的出現,將西方幻想文學從基於神話、傳奇等超自然幻想素材為背景的創作領域進入了基於科學技術這一現實素材為背景的創作領域。拓寬了幻想文學的範疇,並使幻想文學更具有現實意義。

五、結語

縱觀西方幻想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可以發現這麼一條線索。西方美學思想上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轉聖奧古斯丁、但丁、布瓦羅,下傳康德、歌德和黑格爾,始終在探求「理式」與客觀現實世界的相互關係,以及在這種相互關係中體現出來的一種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就是謂之為「美」的一種東西。而西方美學史中的絕大多數學者都秉持將「理式」置於客觀現實世界之上的理念,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即使黑格爾肯定了現實與理性的統一,卻也仍然試圖將真實界解釋為統一於一個絕對精神這一意識概念。正是西方美學思想這一唯心主義的基本立場,使基於主觀意識的幻想元素始終佔據了西方文學的重要位置,這也是西方幻想文學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西方古典神話傳說和中世紀民間文學是西方幻想文學的兩大源頭,亦是超自然和自然尚未脫離、幻想和寫實尚混沌不清的西方宗教神秘主義盛行的歷史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它們是西方幻想文學形成準備期的重要素材。

中世紀後期騎士文學宗教色彩的逐漸淡化是西方文學發展的轉折點。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承前啟後的作用下,故事離奇、感情豪邁的「去宗教化」騎士文學逐漸實現了幻想和寫實在概念上的分離。在概念分離的同時,卻又實現了創作手法的結合,用幻想的手法來反映現實,這樣的創作手法進一步發展後,隨即成為浪漫主義流派的主要創作形式。在浪漫主義這一重要動因的反作用下,騎士文學的幻想元素分散到其他題材的文學類別中,終於使幻想文學得以確立。

工業革命後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幻想文學提供新的素材,也是繼浪漫主義之後的又一發展動因。這一時期的文藝創作者對科學技術的反思一如前一時期對啟蒙運動的反思,在哥特式幻想小說的牽引下,科幻小說隨之出現,豐富了幻想文學的內容。

在兩大源頭的基礎作用和兩大動因的推進作用的下,西方幻想文學形成了現在包括奇幻——基於神話,科幻——基於科學技術,架空——既可能基於神話又可能基於科幻,也可能兩者兼有的,類別多樣、思想深刻的文學類別。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聊齋志異中的哪個故事?
「杯酒釋兵權」有什麼典故?
《致橡樹》的作者舒婷還寫得有什麼好的作品?
寫給木心
美娜的作品多以什麼為主?

TAG:奇幻 | 文學 | 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