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父缺失」影響的權威研究成果,及其思考與展望。

兩地分居的家庭,絕大部分都會面臨父親和孩子相處時間少的問題,所以今天轉載一篇這方面的權威研究成果,此文在我們已發布的文章《兩地分居,孩子缺少父親教育的影響和解決辦法,你必須了解!》提到過。

在這裡再次強調一遍:單親家庭才屬於「父缺失」,兩地分居的情況對孩子的影響遠遠沒有「父缺失」那麼大,此文僅供大家參考。

轉自上海心靈花園心理諮詢

父親缺失(father absence)的概念在家庭研究中一直存在爭議,大部分研究將其範圍圈定在因為死亡、離婚或家庭不和(如分居)所致的父親角色缺失。但事實上,父親異地工作、被監禁以及父親雖然存在但因種種原因無暇顧及孩子或與孩子關係疏遠等均可造成「父親缺失」。因此,本文中所指的「父親缺失」為各種原因所導致的兒童缺少父親關懷和缺少父愛的現象,包括未婚生子、死亡、離婚、家庭不和以及各種原因所致的父親參與不足等。

在一個完整的家庭中,父親和母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父親和孩子的關係是獨特的依戀關係,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關係之一。這種特殊的關係能夠塑造孩子的成長,影響他們的觀點。另一方面,父親幫助孩子從心理上與母親分離,教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習各種規範和規則,同時還能幫助母親避免過度情緒化地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目前一部分中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可以說是嚴重缺失父愛的,女性單親家庭的增多,留守兒童的大量存在(父親在外打工),父親忙於事業,以及隔代撫養等現象都造成孩子不能實質性、長期與父親生活在一起或不能與父親形成良好的親密關係。因此,對父親缺失現象的研究具有緊迫性及現實意義。

1、父親缺失的研究現狀

父親缺失對子女兒童期成長的影響

a.父親缺失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影響

父親在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中的影響已得到了眾多發展理論的認同和證實。它們指出在男孩和女孩的性別角色發展過程中,父親比母親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父親對待兒子和女兒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較大的差別,父親為兒子提供榜樣,同時也訓練女兒的女性化行為表現。弗洛伊德的性別角色研究提出,男孩在與父親的「認同」過程中,將父親所代表的社會戒律變成自己個性的一部分,並逐漸獲得性別自認;而對於女孩,父親是她生命中的第一個異性,在這個階段容易形成「戀父情節」,女孩成人後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係也較多受到早期與父親關係的影響。通過對父親缺失家庭和完整家庭的對比發現,父親缺失家庭的男孩相比完整家庭男孩男子氣相對較低,甚至表現出部分女性特質,做事被動,不願參加挑戰及競爭性的活動;而父親缺失的女孩常表現出男子氣的一面,原因可能是在缺失父親的家庭中母親傾向於依賴於女兒。

b.父親缺失對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影響

中國有句古話:「子不教,父之過」,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父親言行是孩子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大多數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與父親相處,而父親與孩子的相處多是以遊戲方式進行的,這與母親的溫柔撫慰不同,有助於促進兒童的多元發展。父親缺失的孩子個性中可能會有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徵,自卑、攻擊性等負面人格品質也表現更明顯。父親缺失的男孩缺乏果斷和創新,獨立性較強,在興趣和遊戲方面帶有更多的女性模式。隨著男孩入學,這些女性模式會因社會的性別認同而趨於弱化,但很有可能在他們身上滋生一種危險的人格因素,那就是極端的男性模式,好像是對他們缺乏的一種補償;而缺少父愛的女孩,對男性的認識則可能會有疑慮,則將影響到他們日後與男性的正常交往。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男孩生命的前六年里,成年男性的出現是非常必要的,這樣,男孩就能學會適當的男性品質。女孩亦需要父親角色的參與,在與父親的遊戲與玩耍中,不僅獲得對異性的基本看法,並且能發展出更加堅韌、果斷和樂觀自信的人格特徵。

c.父親缺失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

在家庭中,由於父親性格能力等獨特特點,兒童從與父親的交流中學到更豐富廣闊的知識,培養各種能力,如動手操作能力,想像力等。耶魯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有更好的學習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這一研究並不是否定母親對於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強調父親對於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因為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更多地進行知性教育,通過遊戲等形式啟發兒童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誘發他們對外部世界的好奇。父親缺失對兒童的認知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陳小萍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發現父親缺失的留守兒童學業成績普遍低於完整家庭的兒童。

父親缺失對子女在青少年期成長的影響

a.父親缺失對子女青春期心身發育的影響

很多研究關注父親缺失家庭女孩的青春期發育水平。Belsky等就發現父親缺失的女孩青春期發育提早,月經初潮時間提前,並且性行為也相比完整家庭的女生較早,這也增加了未成年懷孕的風險。Mendle J等也發現父親缺失家庭的女孩青春期發育時間早於同伴,通常在12歲之前。而父親缺失對於男孩青春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青春期發育延後。父親缺失對青春發動時相的影響符合生活史模型中父親投資理論,該理論假設「女孩生殖策略變化的發展途徑」,強調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不良經歷和社會生活事件可導致個體朝向性早熟方向偏離。另外,缺少父愛的孩子在青春期發育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障礙:一是情緒不穩定,容易憂鬱、恐懼、緊張、焦慮;二是自卑心理嚴重,安全感很差,膽小怯懦;三是與母親的關係容易緊張,容易對母親產生反感或敵意;四是意志薄弱,動手能力也較差,做事缺乏毅力。

b.父親缺失對子女青少年期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親的開始承擔主要的工具性作用,他既是教養者,又是紀律執行者,社會化指導者,還是職業的榜樣和參謀。父親與母親的不同作用在於父親把兒童引向外在世界,不再僅僅局限於母子的親密關係,父親是向兒童呈現外在世界的關鍵性人物。美國的「全國青年縱向研究」發現,凡是父親缺失的家庭,其孩子常常容易發生社會交往問題,父親在家的男孩,只有9%的人被評價為「不被同伴喜歡」,而父親缺失的男孩約23%的人被評價為不合群。父親缺失的女孩在與其他男性交往中的表現一種是在交往中過於積極關注,另一種則是在交往中表現羞澀、膽怯、緊張、固執,而來自完整家庭的女孩在與男性交往時表現得很合適。我國學者肖富群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狀況的實證研究中也發現,「留守」經歷在個別社會化指標上給留守兒童帶來了較大的影響: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欠缺與同輩群體和親戚間的交往,家庭結構觀念鬆散,親子關係淡化,孤獨感較強,缺乏合群性,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和留守女童尤其如此。

c.父親缺失對子女青少年期道德發展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孩子道德發展的基礎,而家庭教育中父親的參與對青少年道德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父親作為社會文化的主題,在孩子眼裡是社會力量和規則的象徵。Richardson等研究發現,與父親的親密關係是兒童生活滿意度、抑鬱、焦慮、壓力和一般自我概念的重要預測指標,父親缺失家庭的男孩和完整家庭的男孩相比,道德判斷、愧疚、接受批評、道德價值和規則一致性得分較低。美國的Cynchia和Sara選定了34031位年齡在14~17歲之間的男孩並連續追蹤他們至30歲時,以探討父教缺失與犯罪之間的關係,結果證明父教缺失的孩子犯罪率是普通孩子的3倍,而生活在只有父親家庭中的孩子的犯罪率與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並無顯著差別。不同類型的父親缺失家庭其孩子的道德發展也有不同,新近的研究表明,父親監禁家庭的孩子其出現外向性行為(如攻擊行為)的比率最大,遠遠超過其他原因所導致的父親缺失。

父親缺失對子女成年後的影響

近幾年關於父親缺失對孩子成年後的影響引起了國外學者的研究興趣,孩子成人後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係都受到早期與父親關係的影響。Quinlan在1973~1995年間調查了10847名女性(15~44歲間)後發現:當女性的父母在她早期(0~6歲)分開,月經初潮提前的風險是完整家庭孩子的2倍,早期性行為的風險是4倍,而過早懷孕的風險是2.5倍。Dick的研究來顯示,兒童期與父親的關係影響成年後的個人自尊。父親缺失的兒童成年後表現出較低的自尊,特別是男性,他們可能會過早地有性生活,但也可能沒有信心會成為一個好的丈夫和父親。父親缺失的孩子長大後很難與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也很難擁有自我意識,隊列研究證實了這一點,這些兒童成年後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不良。Thorne和David研究了父親缺失對子女成人後同居、結婚和離婚的影響,結果顯示,父親缺失與孩子選擇同居的比率成相關性,且父親缺失的孩子結婚率較父親存在家庭的孩子低,離婚率無太大差別。

2、對父親缺失研究的思考與展望

如上所訴,我們可以看到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母親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在女孩和男孩成長的不同階段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正如心理學家格爾迪所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然而,相對於母親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及影響來說,父親參與或缺失研究的相關文獻較少,可能是因為傳統的性別角色認同,母親被看作是養育孩子的主要執行者。目前父親缺失的研究日益受到學者和研究者們的重視。而在我國,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於介紹、探討國外研究的成果,處於對國外理論的驗證性階段,實證性研究較少。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a. 各種情況可分開研究

關於父親缺失到目前為止一直缺少確切的定義及範圍,這也導致了解釋研究時的困難,不同原因造成的父親缺失對孩子的影響不同,所以我們可根據導致父親缺失的各種原因分開研究,目前對於單親家庭的研究相對較多,不過這些研究單親母親的論文會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父親缺失的家庭;此外,我們還需注意由於工作原因導致的父親缺失。

b. 加強父親缺失的本土化研究

中國對於「父親缺失」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西方學者的結論是否適用於我國的文化背景仍有待確認。受中國傳統的「嚴父慈母」角色定位影響,大多數的父愛是含蓄而隱忍的,這使孩子對父親產生敬畏與距離;還有些父親認為教養孩子是母親的事情,缺少對孩子的關愛,這種類型的「父親缺失」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潛在危機。此外,父親外出務工所致的父親缺失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c. 探索父親缺失的跨文化研究

在研究中,不容忽視的一點是父親缺失對兒童發展的影響與不同的文化背景有關,因為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對父親的職責、任務是不同的。如生活在四川雲南兩省交界處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被譽為是世界上最後的母系氏族,在那裡適齡男女以「走婚」形式產下後代,孩子由母親家撫養長大,父親不承擔撫養責任。所以我們的研究應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父親缺失的現象,跨文化地理解父親缺失。

d. 擴展父親缺失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之前關於父親缺失的許多研究都主要是問卷法和調查法,將父親缺失組與父親存在組對比調查研究,在提倡學科研究方法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對研究父親缺失問題也應該採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還有追蹤式的縱向研究。此外還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研究,如精神分析、依戀關係理論,家庭動力學等。

e. 從影響研究過渡到解決方法的研究

對父親缺失的研究是為了更好的了解父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期更好地發揮父親的作用,最終目標是讓孩子能夠在健康幸福的環境中成長。因此,我們在研究父親缺失的影響的同時,也要探索相應的解決方案,讓父親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或最大限度的減少「父親缺失」的影響。

坐看牽牛織女星

專註解決異地婚戀切實痛點

各種神技讓你遠程馴服心愛的TA

現已入駐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新聞、天天快報、UC訂閱號、百度知道日報、微博、簡書、知乎、豆瓣,名稱均為「坐看牽牛織女星」,歡迎選擇訂閱。


推薦閱讀:

留守兒童自述:我的人生像是一場試驗
空巢青年:放不下淪陷的故鄉,守不住孤寂的他鄉
被心疼的冰花男孩:願你長大後忘記自己曾經走紅過……
關愛「留守兒童」從教育做起
鄉下老人帶大的孩子,接到父母身邊之後,如何教?

TAG:單親家庭 | 離婚 | 留守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