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偉大,也不薄伽丘,卻依舊古典
編劇: 維托里奧·塔維亞尼 / 保羅·塔維亞尼 / Giovanni Boccaccio
主演: 雷奧·阿雷納 / 寶拉·柯特萊西 / 弗拉維奧·帕倫蒂 / 維特多利亞·普契尼 / Michele Riondino / 更多...
類型: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上映日期: 2015-02-26(義大利)
不僅是塔維尼亞兄弟在《凱撒必須死》里現實縱深所給予的期望,還有演職員名單上義大利一群數一數二的中青年演員組成的豪華卡司,甚至關於薄伽丘的故事本身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作為一個偏好義大利電影的人,在院線無望時我一直在等待資源的流傳。然而,在等待的過程中,我見證了它在北京電影節的開幕,也目睹了它的評分從眾望所歸的一步之遙跌至6.3。
《了不起的薄伽丘》改編自《十日談》,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薄伽丘與但丁之「神曲」齊名的文藝復興經典作品——「人曲」,用百個小故事道盡文藝復興時的市井百態,滿含著人性本能的渴求。而這個題材,帕索里尼在70年代就曾把它搬上銀幕,用他獨到的美學諷刺著禁欲主義和慾望法則。2015年塔維尼亞兄弟的版本如果效仿前作,只會顯得更加難以逾越帕索里尼的意味深長。他們選擇了另外一種相對溫和的角度,著力於「愛情與生命之美」的描繪,雖然有些許不盡如人意,卻依舊充滿了溫情與敬意,和令人著迷的古典氣息。塔維尼亞兄弟先追溯了《十日談》所描繪的最初年代,那是1348年瘟疫橫行的佛羅倫薩。他們深諳如何用視覺藝術完成對氛圍渲染的恰到好處,於是驚惶的紅和了無生氣的黑籠罩在這座城市上空。瀕死之人身上的血色瘡傷與在他在鐘樓前墜落時極端的紅色濾鏡如出一轍,而達達的馬蹄和車輪碾過遍目的驚紅時,又把它們剝離成地下整齊排列的紅磚,一件精美的紅袍被遺落在地上,紅袍子的主人就躺在這輛運屍車上,穿過佛羅倫薩的大街小巷,他的生命如同這紅袍子一般因為逝去而卑微,被幾隻醜陋的豬肆意拱嗅。紅色既是他們鏡頭流轉的線索,也帶有明確的隱喻意味,原本威嚴而隆重的色彩一旦被置換到了死亡的語境下就會衍生出可怖與逼迫式的緊張感。黑色的運用雖然相較之下顯得零散,但也舉足輕重。黑色象徵著禁慾,是宗教服飾的用色,本身也有死亡的意味,讓這片陰霾降臨每個人身上,也營造了冷漠、疏離的感覺。黑色的罩袍把鮮活的青春隱藏在他的深沉之中,因為無知,許是諾查丹瑪斯對玫瑰香精的信心讓人們饑渴地湊著一束花的芬芳來避免染上瘟疫;因為恐懼,與病人間的觸碰導致了他人對你的如避蛇蠍。人人自危的環境下,黑色把人與人的距離拉遠了,在逃往鄉間的別墅後,年輕的男男女女才脫下黑色的罩袍,露出久違的五色斑斕重新綻放生命之美。在寧靜世外的鄉間,戲中戲的結構隨著年輕男女間每日一故事的約定徐徐展開。
影片從《十日談》中選取了五個故事, 它們雖然有著詩選模式的傾向,但「愛情與生命之美」的隱約主題用詩化的語言和乾淨的鏡頭審視著它們。第一個故事可以命名為「劫後餘生」,呼應著年輕男女從瘟疫蔓延的佛羅倫薩逃出的背景。湛藍的天幕和如茵的芳草間黑色的馬車駛向一座廢棄的教堂,死亡象徵著被生命和親人的雙重遺棄。泛紅濾鏡的空鏡頭裡廣闊的遠景寂靜又絕不僅限於寂靜本身,鏡頭長久凝望這座教堂,它安放了親人急不可耐遺棄的死亡的驚恐和男人對一聲所愛的無法釋懷的愛戀。光線昏暗的地下室里依舊是紅色明艷的布覆蓋在少女因「死亡」而冰冷的身體上,被浸沒在驚恐與死亡的裹挾里,刻意放大的心跳聲是生命強有力的宣告和抗擊——死而復生是不懼風險守候愛情的奇蹟,所以故事的結尾,未婚夫說,「你從地獄中回來了」後卡塔琳娜可以輕描淡寫地回應,「不,我從天堂歸來」。她用了一場瘟疫作為試紙,檢驗了真心與否,從而找到真正珍貴而又往往被忽視的角落。這些年輕的男女匯聚在鄉間,不僅是為了主觀躲避瘟疫,也有被「遺棄」的成分。在這裡,他們也是為了一種隱約的追尋,為了積極生存的意義,還有應該珍視的本質。同樣談論愛情的還有第三個吉斯蒙達的故事和結尾獵鷹的故事。
吉斯蒙達的故事象徵著敘事進入一個縮小人與人之間距離和芥蒂的手段,最早的故事是由對白講述帶入情境的,而這個故事時直接用「戲內」的鏡頭與「戲外」銜接,乍現框架內的紅色裙擺頗有「閣樓上的瘋女人」的經典意味,而故事結束時女主人公吉斯蒙達甚至直接走入年輕男女的中間。他們因為每日的故事一步步相互依靠在了一起,對於愛情至死不渝的探索更是深入人心。結尾的故事則是相依為命的獵鷹和深愛的女人中如何選擇的天意弄人,同樣講述對愛情的堅守,在此它讓愛情更為脫離生活的理性。幸而最後的天意弄人有著終成眷屬的美滿,可超過故事本身的,是他們是在普遍禁慾的背景下,追尋愛情至上的真諦的取向,恰好呼應文藝復興時追求人自我與人性的昭彰。餘下的兩個故事,雖少了愛情的色彩,卻背著文藝復興時人性覺醒的旗幟。第二個故事裡《金玫瑰洞》里俊朗迷人的吉姆·羅斯·斯圖爾特敗給了歲月的侵蝕,也化作一個輕易就被愚弄的固執又倔強的窮畫家。這個故事有著與文藝復興之前民眾受宗教在思想上的禁錮有著相似的照應面。掌握聖經解釋權的人無異於掌握話語權,當他們存心去蒙蔽群眾時,愚昧的人大多有著苦楚,但微小的甜頭又能讓他們對此甘之如飴。所以畫家遊走在謊言的街頭時的鏡頭輕快靈動,又頗有小人得志般的洋洋自喜。當他的妻子戳破真相時,跪在階梯之下仰視真相時沒有解脫,只有長期蒙蔽瞬間摧毀的無法走出的無盡的痛苦。
這個窮畫家代表了被壓迫的一方,為了加強力度,另一個故事直接以施加壓迫的人——掌握話語權的人之不堪與愚昧的破滅為落腳點。這個發生在修道院中的故事關乎愛欲,更關乎打破長期禁錮與偏見的蒙蔽。一方面極力禁止的一切,一方面自身也逃不出愛欲的漩渦,悲劇與諷刺的所在對撞成了一出笑劇。而追求自由與解放的呼籲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立意有情節,每個故事都拍得緊湊,獨立成為短片也一定評價不俗。只是在「戲外」的年輕男女本身的故事線就顯得相對單薄了,我們知道他們在追尋著什麼,答案似乎昭然若揭,可沒有反哺在他們身上,沒有彌張「人物成長」的命題,僅僅是如同串場的主持人一樣把這些故事連接起來,人物關係的進展、矛盾等沒有過多交代充分,只有禁慾的命令和偶爾悄悄涌流的曖昧,這同時也成為了影片在結構上的最大詬病。結構上的困惑也導致了結尾的絕對突兀,影片最後是一場酣暢淋漓的雨,電閃雷鳴的暴風雨夜促使他們結束了這段避難時期看似永久陽光明媚的假想式的烏托邦,逃避讓他們相聚這裡,同樣是逃避的虛無和追尋驅使他們需要重新走向現實。所以追尋的意義究竟又何在呢?正是這樣的虛無感讓影片似乎永遠缺少一個更為深刻的核心立意,「愛情與生命之美」更像一種回歸,把人光輝重新描摹,遂給人一種講述了一切,但又彷彿不曾凝練的冗長。它既不偉大,也不薄伽丘,但影片中的古典意蘊尚能回味一番。原文首發在我的公眾號「何人斯」上,這裡搬來分享給大家,也歡迎大家投稿哦。投稿郵箱:klbxxgz@gmail.com / railhuang@live.com(這是一個清貧的公眾號~稿費源於讀者打賞)來稿除了希望是原創首發外不限制呢!何人斯——寫自己喜歡的字,給願意看的人看,分享關於發現自己的每個瞬間!微信號:herensi123推薦閱讀:
※電影《戰狼2》上映之後票房飆升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林心如出演的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
※為什麼說《黑天鵝》這部電影是電影藝術的巔峰之作?
※《127小時》:命中注定的巨石
※怎麼評價美國眾神這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