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的態度

我是一名女性主義者。早在四五年前我便有了這種身份的自覺性,並且告知身邊的愛人和朋友。不過幾年前連女性自身都對這個詞抱有偏見,我也只是默默實踐著一個女性主義者應有的態度。但是這段時間,女性話題突然變得很熱鬧,我覺得如果再不認真宣告一下,好像就要晚了似的。

我之所以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而不是女權主義者,是因為「女權」有點被用壞了,其實這兩個詞都來自於英文feminism,詞義並無不同,不過是同一英文詞的兩種譯法。一開始的時候用女權主義更多一些,但是可能是「權」這個字有種咄咄逼人的姿態,刺激到了男性敏感的神經,覺得女權主義者必張牙舞爪面目可憎,心理扭曲。有一個男性朋友堪稱好男人典範,提起女權主義的時候,語氣深惡痛絕,說他的女朋友也是個女權主義者,有幾回他說了一下因為平時加班太多工作太忙希望婚後對方多承擔些家務,以及未來想要兩個小孩時,女友就擺出一副要捍衛真理英勇就義的態度,批評他是自我中心的直男癌,把女人物化成家庭和生育機器,但是又要求朋友「上繳」工資獎金,要回應她的小情緒。一旦某種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腦袋裡就開始上演驚心動魄的分手大戲。「你們女人的女權就是對男人的壓迫」他抱怨說。

我無話可說,於是我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只是為了避免由於被污名化從而引起他人反感的情緒,當然也有利於澄清態度。

不過也有人講女性主義的含義更廣泛,是從經濟、文化、思想,認知,習俗,觀念,倫理各個領域對現有的性別定義進行解構與重塑,並為男性和女性尋找一個新的位置。瞧,不僅僅針對女性哦,我們同樣關心四海之內,普天之下男性同胞的脆弱與堅強,自由與壓迫。

直白點說,我不喜歡作(zuo)的女性。我指的作不是「明知這樣做有可能錯,但還抱著好奇心的態度去做,結果真的作死了」這種。也不是那種本事沒學到家,言談行為之中有一種刻意模仿的痕迹。這兩種行為不分男女,前者我覺得很可愛,而後者也上升不到虛偽的程度。

女性作死自己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將情感脆弱當作可愛和感性,言行舉止中有一種不符合年紀的幼稚、情緒反覆無常、扮嫩。借虛偽的可愛討好別人,並且為自己辯解「這就是女人」。

情感脆弱不同於感性。我喜歡感性的人,我記得大學時看《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的時候,好多次都有種因感動而流淚的衝動,從此也學盧梭一樣,觀察身邊的細小世界,玩味我眼所見的事物在內心引起的情感漣漪。這默默的過程難以對旁人啟口,即便是最親近的人,但卻幫我抵禦日常的無聊和瑣碎,我亦不必為了緩解寂寞而改變自己不合群的個性。

一七七六年十月二十四日是個星期四,我在午飯後沿著林陰大道一直走到綠徑街,然後走上梅尼孟丹山岡,從那裡踏上穿過葡萄園和草地的小徑,直到夏羅納村,飽賞這兩個村莊之間的明媚風光… …

田野依然一片翠綠,明媚宜人,但有些地方的樹木已開始落葉,顯得有點冷落,展現出一種荒涼和冬天臨近的景象。田野的景色給人既甘美又悲涼的印象,這跟我的年齡和命運太相似了,怎能使我不觸景生情?我自己也正處在清白無辜而命途多舛的一生的晚年,胸中充滿了強烈的感情,心上雖還有著幾朵花兒作點綴,然而已被悲哀摧殘得凋謝、被苦難折磨得枯萎了… …

我有收集故事的習慣,再加上對心理學研習多年,讓我對人心更加敏感。之前有一個學編劇的女生給我講她的故事,她略微內向,但情感極其豐富細膩。每次去電影院看電影,情節尚未展開,音樂剛剛響起,而她已淚流滿面。我很喜歡她。

這些是感性,而非情感脆弱。我們慣常見到的女人的感性,是會因為別人一句評價,內心翻來覆去幾天;會因為戀人沒有滿足自己的小期待,就開始懷疑「他是否愛我」。

女人貌似更愛抱怨,更軟弱,情緒化,小心眼,愛妒忌。有人評論說女人有種「我弱我有理」的心態,話很難聽,近乎於發泄。但事情不是罵一罵,發泄一下情緒就有改觀。以葛蘿莉亞·史丹能為代表的女權主義領導者推崇女性之間的團結精神(Solidarity)和姐妹情誼(Sisterhood),強調女性應該互幫互助,而非彼此為難。同樣都是女性,若能感同身受,何必那樣嚴苛。而我之所以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看到了女人內心深處潛藏的,由於自我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和發展而導致到焦慮感和不安全感,於是女人才會用各種「作」的方式來得到自我滿足。我記錄下我的思考,並與大家分享討論。

我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從小接受的,或者被塑造的女性形象真的是合理的么?

波伏娃提出第二性,也是看到女性表現出來的做作,虛榮,軟弱,情緒化的弱點並非是女性天性如此,而是後天的教育讓我們誤以為女性天生這樣。

另一個女性朋友,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父母認為乖巧聽話的女孩才討人喜歡,她也出落成家教良好,長相甜美,乖巧可愛的女孩。她成長的大部分選擇遵循著母親的經驗,擇偶亦是。她的母親的確為自己的女兒選擇了一個世俗意義上能讓女兒幸福的男人。老公T非常愛她,她也享受著「被老公當女兒寵」情感狀態,但是她最近遭遇了情感危機。她認為T不再愛他,理由是,前兩天她去他公司找T,打車軟體約來的司機很不靠譜,投訴客服後,客服態度敷衍。朋友非常生氣,打電話給T,但是對方反應平平,說:「你生氣也沒用啊,不然就不要過來了,我下午也要開會,也陪不了你太久。」掛掉電話,她簡直氣炸。過了兩天,她丟了手機,借身邊朋友的手機給T打電話,對方回應到「丟了就丟了,我再給你買一個。」結果她又氣炸。因她戀物,說對用久的物件有感情,而且打電話不是為了要解決辦法,而是想要T的安慰,想要他立刻出現並陪伴在自己身邊。她心中有氣而無處發泄,於是更加敏感,更覺T不理解她。婚後她將全部精力放在照顧T身上,自己的工作成了毫無樂趣地例行公事,把T的飲食起居安排地井井有條。她自認為絕對是一個好女人,覺得委屈。

我問她,「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她答「我覺得也許我嫁錯人了,我當初就是覺得他比別人都懂我才嫁給他,但是最近他卻毫不關心我的感受,是不是因為結婚了,感情就淡了?」

我問「你真的覺得T懂你,就應該時時刻刻能察覺你的情感變化,然後及時地送上關心么?為什麼你的情緒一定要對方看見並且安慰你才能緩解,就沒有別的方式自我解決么?」

她突然不那麼肯定了,聰明如她,很快想明白我的意思。

有一個笑話,講男女吵架的思路不同。男人吵架的思路:1.問題怎麼來的?2.問題要怎樣解決?3.怎樣最合理,對大家都有好處?4.動手做。5.問題解決,通關。女人吵架的思路:1.你說話時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2.你說話時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3.你說話時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100.你說話時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

女人天生在理性上並沒有落後於男人,至少目前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並沒有提供很有力的任何男性在智力上優於女性的證據。我認為是教育的不當,讓女人誤以為那種未經深思熟慮的感性是女人的可愛之處,而且意識不到這種態度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麻煩。正如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權辯護》一書中提到:

「對於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後者的教育,僅僅是使她們討人喜歡,修飾她們的外貌和注意表面的行為,在很小的時候,她們的心靈就被那些世俗偽善的告誡所腐蝕,以防止她們放肆無禮。」

我特別欣賞王菲唱給女兒竇靖童的那首歌中的一句詞:「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我的愛。」這不正是我們對男孩的要求么?一個男孩調皮搗蛋,家長不僅不會太擔憂,還頗引以為豪。

而且社會評價也對女性如此不公,同樣三十歲的單身男人和單身女人面臨的壓力顯然不同。化妝品的廣告也利用這種女人對外表老去帶來的價值貶值的擔憂而打出廣告詞:讓年齡不再是敵人。

這個社會對女人而言危機重重,因為從一出生到垂垂老矣,都不利於培養女性內在篤定的自我。連自我都沒有,何來自尊,何來來價值感。

女人,不是奴隸就是女皇。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女人並不是天生就更愛抱怨,只不過是沒有培養出像男人一樣被稱讚的責任感。女人也不是天生就更軟弱,愛哭,情緒不定,小心眼,愛妒忌,不懂得拒絕,只不過我們社會期待中的女性形象讓女人很難發展自己內在的力量。

這種自我價值感的空虛讓女人意志軟弱,大部分女人對自己都是不自信的,哪怕這個女人勝過很多男人。因為我們教育更傾向「女人要取得一切權利必須靠她們的魅力和軟弱,即:缺陷美和可愛的軟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人習慣用各種方式去取悅人,就連最特立獨行的張愛玲不還說過:「有美的身體,以身體取悅人;有美的思想,用思想取悅人,其實也沒多大分別。」女人似乎只有通過取悅了一切人才能獲得安全感,而在當人們頌讚這個女人的時候,她也成為了被他人意見綁架的奴隸。

女人沒有男人,正如一條魚沒有自行車。 ——葛洛莉亞·史丹能

有很多成績優異,能力出眾,經濟獨立的女性朋友到了三十歲才開始尋找自我。伍爾芙認為,女性應該有一個獨立的空間,有獨立的經濟來源。這很重要,但是這就足夠了么?我見到很多優秀的女人依舊在男女關係中失去方向,或者十分抗拒親密關係,或者在關係中迷失。

我們內心的需求會在親密關係中被放大,對女人而言似乎最強烈的需求就是安全感,我經常會聽到女人說「我想找一個能給我安全感的男人」。而男人很少講「我想找一個讓我有安全感的女人」。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男人一旦擁有了一段較為穩定感情,剩下的安全感就來源於對自身能力是否感到滿意。而女人則時時刻刻都需要另一半肯定與關注才能得到充足的安全感。

在男女關係上而言,女人誤以為得到一個男人的肯定就像殘缺的圓終於尋找到丟失的那一角。但事實證明這行不通。女人,你無需為了獲得內心的寧靜而取悅於人,與其將精力放在日常瑣事上,放在對丈夫或戀人心情的了解上,不如運用自己的理性為自己爭取新的權利。與其費力去取悅他人,不如費力在讓自己成長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說翻就翻的小情緒承擔責任。

我所堅持的女性主義態度就是反思女人的第二性,謹慎的對待來自同樣身為女人的忠告,尤其是來自母親為代表的上一輩人的忠告。同樣也反思目前社會對男性角色的不合理期待和要求。去尋找女人和男人真正的樣子。有些問題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我力量微薄,只能從改變自己的態度做起。雖然有人說中國不需要女權主義,中國的女權主義已經發展過了,但我認為,中國的女權主義從來都未曾真正的發展起來。我們的社會制度一步跨越到了男女平等,但在內心中,男人和女人都未曾真正得到解放。半人半神還在那裡,真的神尚未降臨。

因為無論對於男人還是女人,一個人想要獲得健康和充分的自我的發展,只有當他有勇氣在別人面前表現他真實的自我,並且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時才能實現。(朱拉德)

這條路還很長,我們一起走。


推薦閱讀:

失控的女孩兒們:自由與解放的假象
從【現象學】談談「男權」概念的被【表達】
「女性安檢通道,我看見了只是不想走進去而已。」 | 請別給我名叫「保護」的束縛
內地的講述都市/情感/女性成長的小妞電影還會好嗎?
超強盤點|7大主題,60多部值得一看的女性視角影片,認知世界,提升自我,豐富人生(下)

TAG:女性主義 | 女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