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能製造熱潮給感測器行業帶來商機,國產工業感測器將如何突圍?

導讀 一場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產業劇變正在席捲全球。智能製造的運行,其實就是數據的採集、分析和處理。對於智能製造而言,感測器不僅是採集數據的眼睛和耳朵,更是高端製造、流程式控制制、聯網操作的大腦和心臟。有關專家預測,未來五年我國感測器市場增長速度將持續在30%以上。目前我國已有1700多家從事感測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市場規模預計在1200億元以上。

工業感測器在智能製造的應用要求工業感測器,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體系是否完善的關鍵性因素。工業感測器不僅性能指標要求苛刻,種類也非常繁雜。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其中涉及的幾種重要感測器包括:三維視覺感測器、力扭矩感測器、碰撞檢測感測器、安全感測器、焊接縫追蹤感測器、觸覺感測器等。相對於民用來說,工業環境對感測器的要求更高,需從穩定性、精度、運行安全等多方面考慮。用於智能製造的工業感測器在精度、穩定性、抗震動和抗衝擊性等方面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工業控制要確保零誤差,這時感測器不僅要能實時通信,還要足夠精準。感測器應用在不同的工業領域,對其能耐受的溫度、濕度、酸鹼度也有不同的個性化要求,功耗和尺寸也會受到嚴格限制。

國內感測器在智能製造的應用現狀及原因在智能製造的感測器應用領域,不同行業間的差距非常大。對於石油化工等流程工業來說,需要用到的新型高端工業感測器較少,但在高端製造領域,感測器的國產化率還很低。智能製造所需的某些特殊部件,如需要耐高溫高壓的感測器,國內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還是有些差距。在航天、軍工等領域,為了做到自主安全可控,可以不計成本地生產研發、生產部分高端感測器。但是應用到工業領域,目前階段還是採購進口產品比較划算。對於高端電機、視覺、力覺等高附加值的感測器,我國現在還無法大規模生產,只能依賴進口。為了追求整個系統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又連帶許多感測器也要使用進口產品。

西門子動作頻頻,布局國內「智能製造」市場隨著默克爾訪華之旅的展開,以西門子為代表的眾多知名德國工業企業與中國政府、企業簽訂了數十項協議。據外媒消息稱,此次默克爾訪華帶來的「高級經濟團」已和中國簽署價值27.3億歐元的協議。其中當屬西門子出手最「大方」。6月13日,西門子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簽署了延續全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西門子稱將響應「中國製造2025」戰略和「互聯網+」行動,積極與中國分享「數字化企業」技術和解決方案,支持中國的產業轉型與升級。西門子將以其在交通、智能電網、能源管理和綠色智能樓宇領域的技術與經驗支持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隨後,西門子又與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全力推動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有效融合,聯合打造智能製造、智能產品、智能服務和智能交通體系;6月14日,西門子分別與寶鋼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在鋼鐵、船舶製造、電子和航空航天領域實現強強聯手,布局智能製造。在西門子的這些動作中我們不難看出,西門子想在如今中國巨大的智能製造市場分一杯羹。我們知道,對於智能製造而言,感測器不僅是採集數據的眼睛和耳朵,更是高端製造、流程式控制制、聯網操作的大腦和心臟。不管是智能工廠的運行,還是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感測器在其中的每個環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全球領先的工業巨頭,西門子此次大舉進軍中國智能製造產業,必將對我國感測器市場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國產感測器如何突出重圍如今,中國的感測器產業已形成了從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近年來,我國感測器市場一直持續增長,增長速度超過20%。專家預測,未來五年我國感測器市場增長速度將持續在30%以上。目前我國已有1700多家從事感測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市場規模預計在1200億元以上。但儘管如此,中國感測器產業的總體水平,還是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感測器設計軟體,可靠性遠低於國外同類產品。國產感測器仍以中低端為主,缺乏核心技術和基礎能力,中高檔感測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晶元依賴國外。但如今大熱的在智能製造領域中,應用到的正是被國外長期壟斷的高端、新型感測器。據專家預測,未來五年全球感測器領域複合增長率將超過10%,亞太地區市場份額將持續增長,預2016年將提高至38.1%。「十三五」期間,中國感測器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1%以上。這意味著,誰能率先突圍搶佔中國市場,必將在感測器市場中分得大蛋糕。全球跨國巨頭紛紛布局中國市場,在這情況下,推動我國高端感測器技術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業內人士建議,我國感測器生產企業應該在管理、品控上多下功夫。例如,共焦位移感測器是利用色散共焦測量法對被測物進行非接觸式測量的感測器,現在這種感測器測量技術逐漸被應用到了電子、汽車等行業,目前雖未大規模使用,但是就目前電子行業與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來看,這已成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尚未成熟的細分市場,我國企業機會更多,不妨提前布局。但是,國內廠商也不能僅僅將眼光局限於感測器的生產本身。對於硬體來說,工業感測器的應用軟體同樣重要。當下而言,著眼於產業生態的整體布局更具操作性。
推薦閱讀:

TAG:光電感測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