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輕人靠「理財致富」真的是個坑?

1

最近看了一篇理財文章,是蘇寧金融研究院薛洪岩寫的《年輕人,別老想著理財致富!》

薛先生認為,沒有龐大本金作為基礎,僅僅存在於理財收益率之間的微小差異,並不會讓年輕人的生活有所改變,甚至會誘發貪念導致悲劇。

文章如此闡述:

就絕大多數人而言,理財收益率差個5%就不錯了,5%的差異會怎麼改變你的生活?本金1萬塊,一年相差500元,改善不了生活;本金10萬塊,一年相差5000元,依然改變不了生活;本金100萬元,一年相差5萬元,算一筆小錢了。很多人認為可以改善生活了,問題是,對於百萬資產的人而言,多了5萬元依然改變不了生活。那些認為可以改善生活的人,恰恰沒有百萬本金,5%的收益率對他們而言,帶來的是只是500或5000元的差異。大把的理財雞湯苦口婆心地教人如何理財致富,「年複利」演示就是最常見的案例:假設一年存10萬元,年複利5%,20年後是583萬元;年複利10%,20年後是1867萬元……可是理財致富的真相在本金,本金太低,連複利和高利率都幫不了你。而本金高的人,本來就已經致富。基於此,理財致富是個偽命題。

年輕人恰恰缺乏的就是本金,一旦盲目追求收益結果,很容易掉入槓桿陷阱放大本金。高風險槓桿投資一旦玩完,年輕人就只好上天台了。

薛先生給了年輕人三個建議:

1、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收入

2、保護好本金不要瞎折騰

3、正常花錢消費,及時享受生活

有理有據,兜頭的一瓢涼水,不知道多少人被潑得一激靈。

2

近期,著名財經作者吳曉波也寫了一篇文章《中國迎接「食利時代」的到來》。

他認為中國正在形成一個食利階層,即僅以資產投資就可獲得穩定甚至擴大現金流的群體,數量越來越多。

在傳統社會主義者眼中,食利者和寄生蟲沒啥區別。

食利者階層今天依然飽受爭議,有人認為,食利者會加劇社會貧富分化和階層固化,也有人認為食利者催生商業發展、指示機會所在,充分發揮了人的價值。

時代變遷,一部分食利者在中國已經擺脫了傳統的偏見。他們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質生活,甚至是愛生活、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並不像在改革開放前被評判為不道德的事情。

其實我們也不用客氣了,現在的年輕人都想成為成為食利者,這正是薛洪岩一文寫作的原因。

3

上述兩個觀點貌似都很有道理吧?

好像也很矛盾?

吳曉波認為,食利時代已經來臨。

而薛洪岩認為,食利是個偽命題。

年輕人到底應朝著成為食利者階層目標奮進(如吳曉波一文所言)?

還是採納「反雞湯」告誡,遠離理財致富,遠離「貪慾陷阱」(如薛洪岩一文所言)?

這個問題大家先想想,我先講兩個真實故事。

4

十年前,有個湖南的年輕人來到廣州,當時的他,完全符合薛文章中年輕人的狀態:一窮二白,沒有本金。

十年前,他的月薪只有300元,每年收入3600元,即使按照10%的收益,也就頂多是300多元的收入,根本無法改變生活。

但十年後,35歲的他已經達致財務自由。

你肯定會覺得奇怪,這樣的收入怎麼可能輕易達成財務自由?雞湯?

這種與眾不同的結果,起於他對理財致富完全不同的理解。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理財收入是原因,財務自由是結果。理財收入完全覆蓋了日常開支,達致財務自由。

但他卻認為,先達到財務平衡後,才有可能提高個人勞動收入,進一步達到財務自由。

按照他的做法,假如一年只能結餘1000元,那就把日常的額外支出控制在100元以內,這意味著這結餘的1000元收益率能達到10%,就能達到財務平衡。

年輕人在本金太少時,必須克制慾望。他的做法和薛洪岩的建議完全相反。

看到這兒,有人估計會跳起來:這叫什麼財務自由?不就是苦行僧嗎?

先別急(笑)。他的邏輯是,只有在開始通過微不足道的本金獲得收益,覆蓋掉自己的額外支出,達到財務平衡,你才會用更加輕鬆的心態,提高工作收入。在人生中為數不多的重大機會面前,輕裝上陣,果斷出擊,將自己的收入提升一大截才能提升本金。

反之,如果錢不夠花還要享受生活,月光甚至透支,怎麼可能會有良好心態,在原本工資不高的工作中發揮最大潛力,從而獲得賞識和晉陞呢?

這位朋友在廣州10年,完成了兩次飛躍——

一次是憑藉著工作積累和能力跳槽後獲得了收入的大幅提升,另一次是抓住互聯網興起的機會果斷創業,達致今天的財務自由。

他的起點與薛的文章描述相同,結論卻與薛的文章完全相反。

十年間,他除了持續維持財務平衡,抓住機會以外,不斷學習理財、踏踏實實實踐理財、適當提高收益的路線,遵循的就是被薛潑了冷水的「理財致富之路」,一步步走到今天。相信

老粉絲們都猜到了,我的這位好友,就是在線理財教育大V、「理財巴士」自媒體的創始人大巴。

5

我的另一位同齡朋友,早已不從事實業,現在是LP(風險投資公司的有限合伙人),典型的食利者。

在年輕人眼中,他每年的投資回報足以支付日常開支,甚至還綽綽有餘,完全可以直接退休、盡情消費、享受人生、隨心所欲……

然而並沒有。

他平時的工作狀態跟「寄生蟲」這個詞完全不沾邊,連我這個創業者都自愧弗如。

從早到晚只見他奔赴各地,各種考察項目,考察領域從機器人、VR、在線教育到無人機;投資洽談從天使投資、到新三板上市再到併購計劃;資金運用規模從上百萬、到千萬,再到用槓桿撬動過億元資金……

每天如陀螺般連軸轉,他卻樂此不疲,甚至比我見過的大多數打工者還充滿活力、激情四射,非常享受自己的人生狀態。

親眼看到他的實際行動,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財務自由不是人生的終結,而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財務自由後,開始思考的不是能花多少,而是能創造多少價值。

這位朋友,如此樂此不疲的找項目投資,因為他,世上可能興起一家創造價值、改變未來生活的新企業,而他會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

衣食無憂後,他們尋找人生價值的動力,甚至會驅使他們比常人更努力。

6

想必你看到這裡,也發現了上述故事和觀點的有趣之處了吧?

好像並非是簡單的二元對立,反倒是矛盾統一,相生相剋。

如薛先生所言,本金不足盲目貪圖收益率來理財致富,確實是妄想。

如果像大巴那樣,控制慾望達成財務平衡,保持良好心態抓住發展機會,反倒能通過理財致富。

成為食利者,也並不意味著人生階段就此固定,變成寄生蟲。

相反,可能那時會有更多人像我的第二位朋友一樣,步入人生一個周而復始的輪迴,重新開始尋找生命的另一種價值。

看似回到原點,實際上已經進入另一個境界。

理財的哲學,其實也是人生的智慧。

作者:孫明展,中山大學統計系碩士、國際金融理財師、候選北美精算師、中山大學金融系、統計系專業碩士導師、創必承創始人!

更多理財觀點,請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孫明展-真理財(zhenlicaiAPP)

推薦閱讀:

警惕好為人師的中年人
對「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的思考
別嘆氣,因為永遠都會有更難的事在後面|KY創始人寫在年末:是什麼讓「喪」成為新的時代病?

TAG:理財 | 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