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七問:關於閱讀給青年朋友的一些建議
單位團支部舉行青年幹部讀書交流活動,讓我在會上和青年同志們交流一下關於讀書的心得體會。想想我也算是個愛讀書的人,又恰逢世界讀書日之際,能和青年同志們交流交流讀書心得,也是件不錯的事,於我也是個梳理和總結的過程。於是便做了個發言。以下是PPT和發言梗概。
自從開設公眾號發布每月讀書清單以來,經常有朋友問我關於讀書的問題。所以定了個題叫做「讀書七問」,設了七個問題,有朋友問我的,也有自己問自己的,結合個人的閱讀體會,嘗試著做些回答。
七個問題分別是: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哪有時間讀書、讀紙書還是電子書、哪裡去找好書、怎樣培養讀書習慣。2015年,我共讀書151本,平均每月12.6本,總閱讀量在4000萬字左右。共買紙書265本、電子書171本,花費近7000元。這充分說明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道理。
這個流水賬,我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年閱讀總結》一文中詳細報過。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讀書?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好在這個問題有很多標準答案。周總理說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是讀書對國家的作用。宋真宗說過,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讀書對個人的作用。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讀書對整個人類的作用。
總而言之一句話:讀書有用。所以,我們要讀有用之書。
有用之書,從小到大我們讀過許多,學生階段我們努力學習,讀的都是有用之書;工作了我們學習理論、鑽研業務、提升能力,讀的還都是有用之書。
這些書,不用別人要求,我們一定會讀,因為有用,不讀不行啊。
但是我重點想說的是另一種,無用之書。我平時讀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的書,或者叫雜書、閑書。
既然沒用,為什麼要讀呢?我提出這個問題來問自己。想了半天,我寫了這麼四句話:
讓心靈變得更豐滿,讓思想變得更自由,讓世界變得更有趣,讓人生變得更通透。
換句話說,讀這樣的書,能給內心帶來愉悅和滿足。
有時候,閱讀本身會帶來快感,文字的力量如潮水般湧來,讓你廢寢忘食,讓你身心俱醉,讓你血脈僨張;
有時候,平靜如水的閱讀中,會突然出現一段讓你眼前一亮的文字。或許是文學的美感讓你心神蕩漾,或許是書中的人物讓你心生敬意,或許是獨到的觀點讓你心有戚戚,或許是新鮮的知識讓你心明眼亮,或許是作者的感悟讓你心領神會,總之,會讓你心中一動,不能自已;
但更多的時候,是通過大量的閱讀,讓你的知識邊界得以拓寬,認知體系更加健全,看世界、看人生的眼光獨特而深邃,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變得不一樣,從中自然能產生一種極大的滿足感。
隨著慢慢的積累,這些愉悅、這些豐富、這些提升,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即是此理。
所以我以為:無用,即是大用。
也許大家會覺得,你這說的也太玄了,都是些空對空的大話。對,PPT做到這裡,我也有這種感覺。
所以,讓我們回到一個小點上再來看看這個問題。
知乎前些天有個很熱的帖子,叫做「哪個瞬間讓你突然覺得讀書真有用?」底下很多有意思的回答。我當時就想,如果是我,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我想到的是,去年國慶我和夫人帶著兒子去江蘇旅遊,到了揚州瘦西湖,當導遊提到杜牧的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我便更進一步給他講江峰青的對聯「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講風景的美、文字的美與想像的美;
到了南京總統府,我一邊糾正導遊講解的錯誤,一邊給兒子講江寧織造署、曹寅、曹雪芹和紅樓夢,講太平天國如何興起、曾國藩如何組建湘軍、曾國荃如何攻破天京,講孫中山和蔣介石。
我不知道這些內容兒子到底有多感興趣、是否聽得明白,但至少有一瞬間,我覺得他聽得很入神。就在這個瞬間,我突然覺得讀書真有用。
下面兩張小圖是我的書房,上面大圖是我新布置的客廳背景牆。右下照片是我兒子的房間。
俞敏洪說過一句話:在讀書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
這句話,我非常認同。
我想,哪怕僅僅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書香的成長環境,哪怕僅僅為了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讀書也是有用的吧。
說完為什麼讀書,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讀什麼書。最近,常有人讓我推薦一本書,或者問我讀什麼書好。說老實話,我比較怕碰到這樣的問題。一般,我的答案就只有兩個字:隨便。
不用說,你們都知道這樣回答的結果: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但是,這看似隨便的「隨便」兩字,其實是個很認真的回答。原因有兩個:
一方面,我覺得閱讀是件很私人化的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我感興趣的領域你不見得感興趣,我喜歡的作者你不見得喜歡,我覺得好的書你不一定覺得好,籠統而盲目地推薦,對我而言真的非常困難。當然,我不會告訴你我的真實內心想法是:萬一推薦了一本我認為的好書而你看了覺得很爛,豈不是砸了我的牌子:)
另一方面,我是真的覺得隨便讀什麼都好。只要讀書,總比不讀書強。
古人說得好,開卷有益么。讀書這種事,沒有一定之規。讀小說可以,讀歷史可以,心理學、經濟學、政治法律、詩歌散文,讀什麼都可以,想讀什麼讀什麼。
可以缺什麼補什麼,學人文的讀點科普,或者學理工的讀點人文,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拓寬自己的視野見識;
可以喜歡什麼追什麼,看了《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七十多本都追完;
可以興之所至,手邊有什麼就讀什麼,閑書史書專業書,五穀雜糧搭配著來;
也可以有意識地按照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列出專題,一本一本往深了讀。
問題的關鍵不是讀什麼,而是讀不讀。
讀起來再說。
第一個建議:少些碎片化閱讀,多些系統化閱讀。
所謂碎片化閱讀,包括瀏覽新聞、刷微博、看微信朋友圈文章等。這種閱讀的好處是信息量大,時間利用率高,壞處是信息不系統、不全面,過於快餐化,很難留給自己太多甄別消化品味的空間,更遑論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了。我們每天要工作,閱讀時間本就很有限,還是應該認真計劃一下,多分配一些時間用於書籍的閱讀,少花些時間刷微博、微信,讓自己能夠安靜下地、系統地、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又一本書。
當然,我也知道,電子化、碎片化和互聯化,一定是閱讀的大趨勢,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凱文·凱利不是已經在《必然》中將「屏讀」列為十二個關鍵詞之一了么?但電子化不代表不讀書。就算在屏讀時代,我們也一定會有安靜閱讀、系統閱讀、深入閱讀的需要和方法。
第二個建議:讀什麼類型的書不重要,讀什麼質量的書很重要。多年的閱讀經驗告訴我,讀爛書有三個壞處。
一是浪費時間,影響閱讀體驗;二是收穫不大,影響閱讀效果;第三點我覺得最重要,爛書看多了,很容易把自己的品味搞壞,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第三個問題:怎樣讀書?這個題目更大。如果讓我回答,答案還是兩個字:隨便。或者三個字:看心情。
有人喜歡蜷縮在咖啡館角落的老沙發里,捧一本輕鬆如水的外國小說,伴著舒緩的音樂,慵懶地混一個下午;
有人喜歡靠在床上,隨手翻開一本書,讓淡淡的書香把自己慢慢送入夢鄉;
有人喜歡泡在圖書館裡,身邊擺上一摞經典,在書海中盡情暢遊;
有人則喜歡端坐書桌旁,一杯清茶,一支鉛筆,每當讀到精彩的文字、深刻的思想,便在書上划上一條橫線、寫上幾行批註;
有人喜歡打開電腦,用思維導圖和PPT,認真整理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
我覺得,都挺好。
既然讀書是為了內心的愉悅,讀得舒服、讀得高興,最重要。
當然,要承認,讀書人和讀書人還是有差別的。會讀和不會讀也是有區分的。如何掌握精度和泛讀,如何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如何提煉作者的思想,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是有一套科學的方法可以遵循的。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本著名的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用了整整一本書的內容講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可以去認真學習,我就不在這裡重複了。
有人甚至還做了很複雜的思維導圖,來提煉這本書的主要觀點。
我也讀過這本書。
坦率說,對我有幫助,但不大。究其原因,是多年來形成了一些閱讀習慣,比較頑固,想改也不那麼容易。
習慣之一,是劃線與批註。其實劃完了、批完了,也許很久也不會去看,但看到精彩處,就是要劃、就是要寫,攔也攔不住。
習慣之二,是同時閱讀好幾本書。曾國藩說:「一書不盡,不讀新書。」我卻做不到,必須幾本同時推進。這當然有適應不同時間和地點的原因,也有互相交錯調劑口味的需求。
習慣之三,是每讀必完。有時讀到一半,覺得乏味或晦澀,卻總是要堅持把它讀完,較少直接棄讀。
從2015年起,我增加了一個閱讀習慣:寫微書評。這是為了對讀過的書有一個回顧,免得讀完就忘;同時也時常練練自己這桿禿筆。
為此,我開了公眾號,並每月在微信發布,讓萬能的朋友圈、偉大的朋友們監督我。
這樣做的效果十分顯著,去年5月以來月,我堅持做到了每讀必寫,雖然是短評,加起來也寫了5萬多字,對書的理解和記憶確實很有幫助。
自從我發布閱讀清單以來,總有人問我一個問題:哪來的時間讀書?
還有一些人跟我提(kai)意(wan)見(xiao),說你是不是工作太輕鬆了,讓你們領導給你加點活?要不就是上班時間不務正業,偷偷看書?
熟悉我的同志都知道,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我自問算是個很敬業的人,任務量和工作的強度也在那裡擺著。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團隊人員銳減,常常忙得昏天黑地。
所以,我真的是在八小時(甚至十小時)之外讀書的。
但是,我的閱讀量畢竟擺在那裡,而閱讀量是需要閱讀時間來保證的。正常情況下,我每天大約能有2-3小時用於閱讀。周末如果不加班,每天大約有4-5小時。
那麼,在工作很忙的情況下,這每天2-3小時的閱讀時間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個問題古人也碰到過。所以,歐陽修總結出了「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董遇則提出「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
這些,既是古人的讀書心法,也是時間管理的有效實踐。我的閱讀時間與此類似,我將其總結為「五上」:早上、車上、晚上、枕上、廁上。【早上】如果開車上班,我會選擇走得早一些,一是可以錯過堵車早高峰,二是能為自己在上班前留出1-1.5小時的完整閱讀時間。事實上,每天的晨讀是一天中我最喜歡的時間段,沒有電話干擾,沒有雜事煩心,將自己完全浸泡在書本里,真是無上享受。
【車上】開車的時間當然不能浪費,我一般選擇聽書。如果坐地鐵上下班,我會獲得往返地鐵上大約1小時的閱讀時間。另外,出差的旅途也是非常好的讀書時間,一趟往返飛機4-6小時,差不多正好可以讀完一本書。
【晚上】晚上是可以利用的另一個完整時間段。和家人一起吃完晚飯,等孩子休息後,也可以獲得一些完整的閱讀時間。
【枕上】更為固定和有效的其實是睡前的閱讀時間。這麼多年,我已經養成了不讀書無法入睡的壞習慣,每天躺下後至少要讀半小時的書,才能找著睡眠的感覺。
【廁上】最後就是以「廁上」為代表的各種碎片時間。當然,上廁所讀書絕對不是一個好習慣,對身體有實質性的傷害。
總之,有沒有時間讀書,關鍵還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想讀書。
至於時間嗎,擠擠,總是有的。
第五個問題:讀紙書還是電子書?這其實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完全看個人的閱讀習慣而定。
就我而言,我既喜歡紙書,也喜歡電子書。我喜歡紙書,喜歡將紙書捧在手裡的實在與厚重,喜歡在紙書上劃橫線、作記號、寫批註,喜歡拿一張古色古香的書籤夾到書里,喜歡看他們一排排安靜地呆在書架上。
但同時,我也喜歡電子書,喜歡它的方便,喜歡字體和大小可以隨時調整,喜歡它對碎片時間的充分利用,喜歡在不同的平台上共享進度,喜歡那低廉甚至免費的價格。
紙書有紙書的好書,電子書有電子書的好處。2015年我讀的書中,紙書和電子書差不多正好一半一半。
當然,我很少看盜版電子書。一方面也是版權意識越來越強,另一方面是盜版電子書的排版往往很差,錯別字也挺多,嚴重影響閱讀體驗。
但是我知道,電子書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也許有一天,紙書將只能在博物館裡才能看見。對這樣的未來,我有遺憾,但會安然接受。
我只希望,將來的電子書,能多一點形式上的厚重感,讓我捧在手裡的時候,能隱約聞到一絲墨香。電子書的種類很多,Kindle應該是大家最常用的。除此之外,對於一些絕版書,PDF版本也是不錯的選擇。在此向大家推薦一款讀書APP:微信讀書。
微信讀書去年出來的時候,我曾寄予厚望。因為它代表了電子閱讀的一個重要趨勢:社交化閱讀。但當時的軟體在使用體驗上比較糟糕,書少而貴,用戶也少,所以就放棄了,繼續使用Kindle。前兩個月,突然發現版本升級了,使用感受也徹底變了。
獨有的方正宋三字體,帶來極其舒服的閱讀體驗;方便的劃線與批註,解決了Kindle批註不方便的問題;閱讀排名、分享圖書和想法,讓基於閱讀的社交和基於社交的閱讀成為可能;大幅降低的價格、「贈一得一」和「時長換書幣」功能更是解決了書價的問題。
唯一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閱讀載體。手機和PAD總是對視力有損害。
儘管如此,我還是相信這款APP會很快佔領閱讀市場,甚至取代Kindle成為電子閱讀的首選。
前面說過:類型不重要,但建議大家多看高質量的書。那麼,第六個問題來了:到哪裡去找好書呢?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想讀書,但不知道買什麼;看到一些書,也不知道到底值不值得買,萬一買錯了,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還會把心情搞壞。
以我個人的經驗,提高買到好書的機率,有這麼幾條可供參考的途徑:1.讀經典:時間的沉澱。所謂經典,都是經過歷史選擇的作品,「吹盡狂沙始到金」,一般而言錯不了。當然,好書不一定好讀,有的經典也可能詰屈聱牙,但只要你能讀下去,大抵總會有收穫的。2.選高分:讀者的口碑。豆瓣,每本圖書都有打分,乃萬千讀者評星的結果,最高10分。一般而言,9分以上的肯定不錯,8-9分也有不少好書。豆瓣還有Top 250,其中多是經典,若有恆心既興趣,一本本掃將過去,也是快事一件。
3.聽推薦:靠譜的背書。譬如著名的羅胖羅振宇,他的「羅輯思維」就是個讀書人不應該錯過的地方。前兩季的視頻節目每期會有推薦書目,現在更是開起了書店,每周一本地賣他精心挑選的書。我從他的推薦和店鋪里買了不少書,大多沒有失望。所以說,看準一個有眼光、有見識、有品位的讀書人,照著他的推薦買書,往往不會跑偏。
4.看榜單:專家的選擇。每年年終,各路媒體會評出當年的「年度十大好書」,比較著名的有新浪好書榜、深圳讀書月、鳳凰圖書榜等等。這些榜單往往是專家推薦的結果,當然也可作為按圖索驥的理想選擇。
5.挑品牌:質量的保證。首先是作者的品牌,讀了某個作者的某本書覺得大讚,接著去讀他的其他作品,大部分時候也會滿意。其次是圖書品牌。譬如廣西師大出版社的「理想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等,不敢說本本精品,但都是值得持續關注、大量購買的圖書品牌。
6.逛電商:數據的智能。在噹噹、京東、亞馬遜買書,底下會有個「猜你喜歡」或「看過這本書的人也看過」的鏈接,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往往會帶你延伸發現很多不錯的書。逛電商書店的時候,千萬不要忽略這點。
7.撞大運:偶然的驚喜。現在電商發達,書店去的少了。但其實我更喜歡和懷念逛書店的感覺,特別是像「萬聖書園」這樣注重圖書質量與品位的精品書店,在書架旁走來走去,隨手抄起一本翻翻,再抄起一本翻翻,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現了一本從未聽說過的好書,這種無心插柳的成功,會帶來一種別樣的驚喜與愉悅。
說了這麼多,也許還是會有朋友說,我其實還是想讀書的,但就是沒有長性,不能堅持,怎樣才能培養和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呢?總結了一下我的個人經驗,給大家支八個招:第一招:設定目標。有目標才有動力,有計劃才有實現。可以試著給自己定一個年度目標(譬如讀完20本書),再列一個稍微詳細點的讀書計劃。剛開始的目標不要太脫離實際,可以比自己覺得能夠完成的稍稍定高一點,下一年再慢慢增加。當你圓滿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了既定的目標,一定也會同時收穫相應的成就感。
第二招:固定時間。如果僅靠碎片時間讀書,是不太可能建立閱讀習慣的。一定要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專門用於讀書,哪怕只有半小時。這個時間段根據生活習慣而定,可以是早晨、中午、晚上,甚至深夜,但一定要固定下來,雷打不動用於讀書,輕易不要調做他用,或者偷懶休息。
第三招:隨身攜帶。隨身攜帶一本書(或是手機里的電子書),是利用碎片時間的最好方法。有了隨身攜帶的書,排隊、坐車、飯前、等人、如廁,這些無聊的時間,不但可以輕易被打發,弄不好你還會嫌它太短呢。
第四招:堅持讀完。特別是在建立習慣的初期,一定要堅持讀完每一本開始閱讀的書,不要翻幾頁就放在那裡,或是停了兩天沒看就拋在腦後,系統性的堅持閱讀一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收穫。
第五招:保持專註。盡量給自己營造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不要被瑣事打擾,不要被手機分心,在專註中體會閱讀的美,和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第六招:邊讀邊寫。輸入和輸出同步,是幫助閱讀的好辦法。寫的方法有很多,寫批註、寫筆記、寫書評,甚至是抄錄警句,都是可以選擇的途徑。
第七招:記錄進度。用Word或者Excel制一張表,記錄下已讀完和正在閱讀的書名、作者、載體、時間等,讀完的書還可以評一個分。這既是完成目標和計劃的方法,也能給自己強烈的正向激勵。
第八招:分享閱讀。獨讀樂,不如眾讀樂。如果你每天都會看看微信運動,看看你走了多少步,排在多少名,那不妨也每天看看微信讀書,看看你在閱讀上花了多少時間,排在什麼名次。還可以看看你的想法和評論有沒有被好友甚至是不認識的人點贊,你的朋友們又發表了那些有趣有料的想法。分享,讓閱讀不再孤單,也讓閱讀更加快樂。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七個問題。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每年的這一天來臨之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都會公布一份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據最新出爐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2015年我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為7.78本,其中紙質圖書4.58本,電子書為3.26本。這一數字,較2014年增加了0.06本,較2013年增加了0.53本。
這個調查數據,與我對身邊朋友讀書狀況的感受基本一致,與我的期望則相距甚遠。據說,我國人均閱讀量較歐美日韓各國都有不小的差距。
我無法改變這個現狀,只有做好自己,並盡最大的努力,去影響身邊的人、影響更多的人,讓大家堅持讀書、習慣讀書、愛上讀書,讓閱讀成為你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感謝您耐心讀完這不算短的發言。如果您對讀書也有什麼心得體會,或對我的文章有什麼批評指正,歡迎交流。
歡迎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轉載請保持文章全部內容完整,並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相關事宜可聯繫作者(微信號:wanglei7676)。
推薦閱讀:
※婚外戀的《廊橋遺夢》有什麼好讚揚的?
※重來一次並不一定是最好的
※夢想成真只要三天-讀書筆記
※哲學可以殺人嗎?
※精選十本豆瓣8.0高分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