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他才是治理熊孩子的高手 | 動機篇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老人覺得吵鬧,難以忍受。
於是,老人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熱鬧起來了,我覺得自己都變得年輕了,這些錢是表示對你們的謝意。」
孩子們十分高興,第二天又來了。孩子們像往常一樣的追逐、吵鬧。
老人又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對孩子們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孩子們仍然高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不高興了,「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每天有多辛苦!」他們發誓,以後再也不會為這位老人來玩了。
老人家門前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這個寓言故事中,孩子們為什麼會自己離開呢?
因為老人用了一個」計謀「,改變了孩子們當初來玩的動機。
人的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部動機。人們受內在動機驅使時:出於對活動本身的興趣等,按照自己的意願參加的,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人們受外部動機驅使時:意味著我們做某件事情是為了得到獎勵,關注的是自己通過行為將會得到哪些外在的東西,我們便會變成它的奴隸。
孩子們一開始玩的動機屬於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老人藉助金錢獎勵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金錢獎賞。老人對」美分「這個外部因素享有控制權,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寓言中的老人就像是老闆、老師、父母;
寓言中的美分就像是工資、分數、獎勵。
「寶貝這個小狗畫得很像真的哦!」
孩子選擇興趣班的動機由「興趣」變成了得到「表揚」和「認可」;
「你這次考了班級前3名,媽媽給你買滑板車。」
孩子學習的動機由「求知慾」變成了「物質獎勵」。
父母或者老師獲得了暫時的成功,成功激勵了孩子,成功將孩子的內在動機引導到了外部評價體系上,成功地幫助孩子建立了外部評級體系。
外部評級體系的建立,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
父母用口頭獎懲、物質獎懲等控制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的真實動機。漸漸地,孩子也會將自己的內部動機拋在腦後。
這種模式是「家族遺傳式」的,作為父母的我們小時候又何嘗不是這樣被我們自己的父母「激勵」的呢?
我們渴望做自己,同時又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關係中。但是,如果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們就會失去自我。
別人的評價和關注就是「外部評價體系」,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坐標時,我們的情緒很容易出現波動。因為,我們控制不了外部因素,這些因素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引起我們的不滿和抱怨,這些負面的感受讓我們痛苦。
慶幸的是,這種模式通過努力可以在我們的孩子這兒得到改善。
關注內部動機的孩子,其父母有3種品質溫情、接納和及時的鼓勵(安全依戀);
給孩子設定一定標準並加以引導以確保任務的完成(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給孩子一定的獨立和自主空間(權威型教養方式)。
鼓勵和表揚的區別表揚:」好樣的!「鼓勵:」看上去你對它很滿意,你是如何解決它的呢?「口頭的表揚意味著:我表揚你,是因為你是聰明的、漂亮的、能幹的;充滿愛的鼓勵意味著:因為你是你,所以你是重要的,是值得愛的。媽媽們有問題可以關注「咚小喵」後留言,或直接點擊「寫留言」,咚小喵帶著心理學知識在後台等你。
推薦閱讀:
※蔡依林的蛋糕——孩子專註力培養之生活藝術觀
※最坑人的育兒陷阱有哪些?
※有女兒的媽媽,這些事你越早知道越好!
※流產多久可以再孕
※認識新年 | 魚躍龍門的三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