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外族入侵,為什麼滿清滅了明帝國,而日本侵華戰爭失敗了?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丰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端,當時的中國還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一味的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主宰,直到日本打入中國後才開始改變。而中國古代也曾發生過很多的時代變遷,朝代更替,但還是中國的領土,不會變化其本質。歸根到底是中國內部的戰亂,最後無論是勝是負都還是中國的土地。
其實看到不少的人提這個問題,我是很奇怪的,畢竟中國歷史上都有記載,結過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和上課時聽到的就應該知道的,滿清滅了明帝國是外族入侵,更換了朝代,但是沒有在實質上改變著中國的屬性。
滿族是女真,因為大家對女真都有了一些了解,女真也曾經入主過中原地區,滿族成功,我覺得存在著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為滿族人承認漢人的文化地位,而日本向來是中國的比番屬國還要遠的外國,到清朝的時候,日本和清朝的關係已經非常一般啦,加上日本加速了,現代化的國家轉型,那兩者的區別就更加明顯啦,經過甲午戰爭日本入侵中國本土的時候更是毫不猶豫。
還有就是日本侵華的時候對中國的百姓進行殘殺,群眾群起而攻之自然也就抵抗了日本的侵略,但由於中國人覺醒較晚 ,也使很多人喪命在這場戰爭中了。在不喪失領土的情況下本國的內部戰爭都可以接受,但中國決不允許外國的取代。
總而言之,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滿清能滅明帝國是因為當時明帝國正處於複雜的社會矛盾過渡時期,社會轉型時期舊有的利益格局發生變化,社會矛盾因種種變化而更顯複雜。應對並解決此類矛盾,是政府所應承擔的責任。然而晚明社會矛盾複雜化的結果,卻導致黨爭,造成上層政治混亂。
社會統治混亂,必然造成民反的趨勢,當時的局勢是大順政權李自成佔據中原大部分和北京,在盛京已經稱帝建國的清朝滿族勢力,在長江以南的明朝殘留實力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其中李自成的勢力最強,滿清次之,南明再次之.後因為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禁不起都市豪華生活的腐蝕,日趨驕奢淫逸,導致軍心渙散,而且華北長期戰亂,而起義軍遊盪成性,缺乏根據地和物質儲備,支撐不起一個新王朝.這些原因大大的消耗了大順軍的實力,逼走了李自成,這個結果在客觀上又大大的幫助了清朝.
再加上晚明過渡期的農業文明與商業文明的衝突,先進的農業文明與野蠻的游牧民族的衝突,這兩個衝突引發矛盾,積累起來形成共振,最終顛覆了明朝;
而日本侵華戰爭,日本在侵華戰爭中製造了一系列令人髮指的暴行,比如在佔領區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南京大屠殺;用中國人進行「活體解剖」細菌試驗;製造平頂山慘案等;日軍殺害中國平民數千萬,並造成千萬中國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這些令人髮指的罪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公憤,那時候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日,再加上日本野心巨大,想爭當世界的霸主,把戰線擴張到國際上,於是就沒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失利直接導致了日本的侵華戰爭宣告失敗。
歷史總有歷史的原因,並不是一兩句話所能描述清楚的對於兩國交戰,俗話說勇者勝,但在一定條件下,光能作為勇者並不全面的勝利。
雖然清末進行了三次改革,但差距依舊很大,始終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洋務運動、戊戌維新、清末新政是晚清三次重大的變革活動。由於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抓不住精髓,戊戌維新又攪和了帝後權力之爭,清末新政更是為了少數人的私利而玩弄騙局,三次改革均以流產告終,中國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錯失良機,清政府最終在改革中退出歷史舞台。
對於滿可以滅明是因為兩方勢均力敵,使用的方法和武器都是差不多的,而且都流傳下來的祖訓,得民心者得天下。然而,日本和清朝來說,清朝的中國時代是閉門造車,只生活中自己得得天獨厚的得條件下,並不知道世界得變化,所以說,在武器和方法策略技能上,都是差距很大。人類社會是一直發展得,自己得發展肯定是局限得,所以依個人來說一定要學會交流。
正如我們現在研究科研一樣,真正得學識淵博不一定符合社會得發展。因為評價標準不同,眼界真得很重要,國內得技術達到了最高,或許國外卻很低端。所以,在這個同住地球村得社會,想發展想進步,必須交流,侵華戰爭得歷史就不會重演,國家地位也會越來越提高。
一個是冷兵器時代,冷兵器時代,只要對方體弱膽寒,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凶暴之徒以一當十甚至當百都是有可能的。熱兵器時代,你再牛,一輪排槍就跪了。另外抗日戰爭還有美國、蘇聯的大力支持。所以國強,軍強才是王道。
因為滿族是女真族,也曾經在中原生活過,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並且滿族和漢族的關係本來也比較好,並不是獨立為一個國家的民族,日本是專門的侵略中國,並且在中國做的事情慘無人道,受到世界人民的譴責,自然就失敗了。
日本侵華時代的周邊環境比滿清入關的時代要複雜的多,而且佔領者的策略不同,滿人的策略和時機都相對好的多,日本由於本身的地理人口等因素也有關係。
推薦閱讀:
※二戰東線德空對地攻擊聯隊的硬體糾結史
※美國如何權衡是否向日本投原子彈?
※利蘇夫-達洛明之戰 (2)
※葉門撤僑記錄片講述了什麼?
※[第5回]巴巴羅薩 194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