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民間手工,但是卻不願意學?傳承一門手藝真的就那麼難嗎?
我是民間手工編結藝人,很想這更多的人參與學習,傳承!
更新一下
也是早上醒來突然想到的一點,就是手工這個東西吧,我去學的時候,學費加上吃喝拉撒一年花了十五萬左右,而且包括學習的那年,以及未來的一兩年,都有可能處於無收入狀態,這是基本上需要家庭負擔的。因為很少人會在三十多歲自己有錢了突然有一天想去學手藝便去了吧,想學的大多數是年輕的時候去的,有的行業是包吃住的,也好就業的,架不住我這種不包吃住還不好就業並且多數要自主創業的。以下是原答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以我做的皮具行業來說吧。全手工皮具,說是全手工,但是皮料整張厚度處理的時候,我覺得現在沒人會用刀去手工削整張皮料吧,都是鏟皮機鏟的吧,哪怕是只用少量機器代替手工需要大量耗時的步驟,比如初期皮革厚度的處理。後期全用手工製作的情況下,我做一個長夾需要至少4天,是在版型自己已經調整成熟無需修改的情況下,如果是新的款式,需要增加2天左右的工時。所以按我的單人生產力,一個月最多是10個長夾,每個長夾2800元,一個月營業額到頂是2萬8。一個行業,一年365天無休,營業額只有33.6萬,哪怕50%是純利潤,這是一個需要你變成一台機器一樣的工作,然而你工作一輩子,能達到的最高年收入是15萬,我覺得做點別的,每天都這樣投入,未來的收入肯定會高於這個水平吧。這還是基於全國人民都能接受2800一個的長夾的基礎上,大家可以問問自己會不會買2800元的長夾,就大概能體會手藝人的艱辛了。一是沒有什麼保護手工製作者的政策和福利。二是生產能力最大值很小。三是社會大環境無法接受高昂的價格。我做皮具全職,全考的是家裡有房有車有存款,是女生,不需要我養家也無所謂我結不結婚,我每個月賺的錢只能夠吃喝住行。
大家也可以想想自己的情況,和自己是不是喜歡賺很多錢,也就明白為什麼沒人願意去做傳承。
愛好很簡單,想把愛好當職業特別難。看到這個問題,那我說說我自身的經歷吧。
(有不同的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接受各種批評)大學本科畢業,學的民間藝術專業。總的來說這就是一個學習各種手藝的專業。但是,我畢業以後發現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找不到工作。
之前學過對各種手藝都有接觸,我做木雕的師傅3個月能做出4塊木雕窗花,四塊大概8000。每塊大小大概是比2張a4紙豎著拼接起來稍微大一點,一年,最多16塊。其餘大多時間都是靠種田維持生計。
我做陶藝的師傅,那裡一個拉胚工人拉一個蓋碗1.5元,修一個胚1.5, 我有問過,從早上8點做到晚上9點左右,一個月休息4天,一個月最多也就是6000左右,要是做到6點就下班,那一個月也就4000。
做皮具的師傅,一個錢包要幾百到上千不等,工作室里有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工廠代工,但是房租一年就要10w+。
我同學,做金屬的,去珠寶工作室打工,負責手工雕刻蠟模具(雖然現在好多做金屬的都是機械雕蠟),一個月2000+。
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做綜合材料的工藝品,但是我發現現在這個東西並不能負擔我以後的生活,而且現在多數工作室活下來都是靠開課,一周金屬課3000+,一個月皮雕課程1w+,高額的學費讓我負擔不起,而且好多工作室也不收沒有手藝的學徒。
試問,當一個你喜歡的手藝無法給你帶來足夠的希望,而且需要你付出高額的資金,那你還會去學么,估計多數人都不會了吧。
以前我也想當個全職手藝人,現在,我只把它當做一個愛好。
既然,我喜歡的手藝不能養活我,那我就賺錢養活我喜歡的手藝。現在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文藝圈的人為了標榜自己的品味總是喜歡詆毀工業化。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如果一個傳統手工藝失傳了,就說明它早已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因為它的效率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社會了。
我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九十多歲的香港老頭,傳承祖上一門磨菜刀的手藝。據說他磨過的菜刀極其鋒利,非常好用,切菜很順手,有一批和他同齡的老太婆就喜歡用他磨出來的菜刀。可是他磨一把刀需要多長時間呢?你們可能都想不到:三天!
在香港那種消費水平的地方,他的收費可想而知了。這個價格足夠在超市買上幾十把新菜刀了。文章的作者最後還要照例感嘆一番現代社會的浮躁,為老人即將失傳的手藝心痛一把。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是這類人的寫照啊。
假如每一個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手工製作的,14億人的日常生活的量,估計大部分人只能擁有一身衣服一張床和褥,其他東西靠邊站,沒時間做。
這時就體現出金錢的階級性了。你錢多,可以排擠掉只能出正常價格的人。也就是說,本來別人和你同期擁有衣服,床褥,結果因為金錢腐蝕,手工匠放棄別人的剛需給你做生活享用品。
這樣的社會就是舊社會模式。窮人家的衣服老大穿了,親媽自己改成小的讓老二穿。富人家的衣服工匠做。工業化後,大部分手工製作都可以批量生產,富人用的生活用品窮人也都在用。這時再提手工製作價格得高,體現xx之類的,你以為窮人那麼傻啊?
西方佬喜歡說這句話是因為為了忽悠窮國家為他們「閑暇了,沒事花了很多時間做了一個工廠完全可以加工的東西」買單。看看義烏小商品能佔領歐美不就證明它們自己國內的sb其實沒那麼多麼!就等國外的sb買單了。手工製作的很難被機器複製,再難會比圓珠筆筆頭難?無非買家少,沒有誰想發明量產的機器罷了。至於紀念價值啥的,歐美佬自己都崩成渣了,你也別信了。喜歡就自己做了用,做多了送人不就行了。就我能見到的人中,「喜歡手工」的文藝青年居多,但ta們身為文青又覺得製作又麻煩又費錢還不唯美。私以為整個大環境不外如是吧。
推薦閱讀:
※大洪的 Live -- 親手做把屬於你的吉他。
※紙張的規格是如何確定的?
※如何用最簡易的工具製作一把木勺子
※[01]除了古典精裝外,書籍還能用什麼方式裝幀?
※縫紉小白的開始(+工具)
TAG: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