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於1368年建國,於1644年去世亡,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這十六個天子依次分別是:太祖朱元璋(1328-1398)、惠帝朱允文(1377-1402)、成祖朱棣(1360-1424)、仁宗朱高熾(1378-1425)、宣宗朱瞻基(1398-1435)、英宗朱祁鎮(1427-1464)、景帝朱祁鈺(1428-1457)、憲宗朱見深(1447-1487)、孝宗朱佑樘(1470-1505)、武宗朱厚照(1491-1521)、世宗朱厚璁(1507-1566)、穆宗朱載垢(1537-1572)、神宗朱翊鈞(1563-1620)、光宗朱常洛(1582-1620)、熹宗朱由校(1605-1627)、思宗朱由檢(1610-1644)。
第一個建國天子朱元璋信託大家都很熟習,他當時取得天下,定都南京,去世後和馬皇后合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第二個惠帝朱允文,也便是建文帝,乃是朱元璋的皇太孫,太子朱標的宗子。朱元璋本籌劃傳位於太子朱標,痛惜朱標英年早逝,其他皇子尤其是四子燕王朱棣虎視眈眈,覬覦皇位。朱元璋分外喜好太朱標之子朱允文,末了傳位於皇太孫,史稱建文帝。為了防備其他諸子反叛,將兒子們逐一分藩各地,將朱棣分到了北平。
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登位稱帝,開始大力大舉削蕃,終於惹怒了早有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朱棣舉兵抵抗,揮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一打便是四年,末了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歡迎燕軍,這時間宮中更是著起了大火,都城一片紊亂。朱棣急遽派人到處征采建文帝的著落,卻怎麼也找尋不到建文帝的著落。士兵從廢墟中拖出兩具早已燒得面貌全非,無法辨認的遺體,說這便是建文帝。但是民間卻傳播著種種傳說,說建文帝逃脫了,但是建文帝的著落不停是幾百年來眾口紛紜的千古謎案。
建文帝不停存亡不明,以是也就沒有在明十三陵中。
第三個天子成組朱棣,通過靖難取得天下,後遷都北平(北京),汗青上說他是天子守國門。他去世後,葬在了明十三陵中,乃是十三陵中的第一個天子。
第七個天子景帝朱祁鈺,史書上也叫明代宗,代宗天然說是代理天子的意思,這個人私家是第六位天子英宗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當時英宗天子朱祁鎮在朝時期,兩人干係非常好,朱祁鎮為了日日能見到弟弟,衝破祖制,沒將弟弟分藩外地。其後瓦剌兵犯明朝國土,幼年的明英宗在閹人王振的鞭策下,為了建功立業,失臂群臣勸阻,帶領三十萬雄師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全軍吞沒,本身也被瓦剌活捉了。
瓦剌順勢帶領雄師打擊北京,當時都城空虛,危在朝夕,在大臣于謙等人的附和下,擁立了朱祁鈺為代理天子,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在於謙的指揮下,打贏了都城保衛戰,穩固結果面,朱祁鈺順勢登位稱帝,年號景泰。
在景泰二年的時間,瓦剌主動送還了明英宗朱祁鎮,但是弟弟朱祁鈺不詳送還帝位,將他軟禁在南宮之中,一鎖便是七年。並且朱祁鈺其後越來越離譜,還廢了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本身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料,次年,朱見濟便短命身亡了,太子之位不停空著。
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忽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儲的題目再次擺上桌面上。臨時之間,眾臣議論紛紛,十六日,于謙連合眾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間再商量皇儲題目。這一夜,卻發作了奪門之變。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宦官曹吉祥等人機密舉行了政變,擁立太上皇朱祁鎮為天子,年號天順。
明英宗複位後,下詔批評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謚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謚,表現朱祁鈺終身為惡,還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並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以是第七個天子朱祁鈺也沒有葬在十三陵之中。(關於朱祁鈺為什麼沒有葬進十三陵,我曾在頭條上寫過一文《他重用于謙,政治明朗,為何去世後卻沒有葬入帝王陵寢?》,鏈接為:http://www.toutiao.com/i6292525687588782593/,有興趣的朋儕可以看看。)
因此,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天子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推薦閱讀: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制禮
※禹音:何乃中華文化
※貴州往事10?夜郎道上的靈異事件
※開篇的話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