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現代文明病」?

01

白馬帶著李文秀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但是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野雞不能學鷹飛,小鼠不能學貓叫,你們中華漢人的東西再好,我們高昌野人也不喜歡。所以,高昌人將唐太宗所賜的書籍文物、諸般用具,以及佛像、孔子像、老君像等等都放在迷宮之中,誰也不去多瞧上一眼。(參見《白馬嘯西風》)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現代印第安人似乎沒有高昌古國人的覺悟。世代務農的劈馬族印第安人(Pima Indians,這名字霸氣)在20世紀遇到了強大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強度的勞作消失了,「超市飲食」代替了以前的農耕產品。然而基因的進化沒有那麼快,所以代謝機能的進化也沒有那麼快。結果是什麼呢?30年間,劈馬族的二型糖尿病發生率上升了4倍,35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居然60%都有糖尿病。

是他們的基因本來就有問題嗎?不是。擁有相同的基因背景,但是依然以古老方式生活的墨西哥劈馬族印第安人,糖尿病的發生率比他們在美國的同胞們低了5倍。世易時移,基因未移,所以「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呂氏春秋·察今》:以前長壽,但是如今早殤)。呂不韋當年的寫作班子沒有收集印第安人的數據,實乃遺憾。

近二十年里,進化論醫學研究者們搜集了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90年代末,衣索比亞局勢動蕩。以色列政府以猶太人特有的絕大毅力與決心,派出上千架飛機執行《戰狼 負1.0》版的「所羅門行動」,將14000名世代生活在埃塞的猶太人搶救到以色列。4年現代生活後,20%的難民患了糖尿病或血糖拮抗,還有很多得了高血脂。

最典型的例子是南太平洋的諾魯島人。20世紀末,他們因為磷礦而發了大財。現代生活方式來得太快,結果諾魯人成了世界上代謝紊亂最嚴重的民族:90%的人超重,40%都有糖尿病。

飲食和健康的關係是現代公眾健康學的重要議題。然而,基於現代醫學和分子細胞生物學的實驗室研究,卻每每給出混亂、甚至相互矛盾的結論。

這話不是我說的,而是醫學界最頂尖的刊物《新英格蘭醫學》和整個學術界最頂尖的刊物《科學》上的文章說的。《紐約時報》1998年評論道:「公眾該吃什麼?似乎每當實驗室有個新結果,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會有個180度轉彎。「

以前人們說,高膽固醇食物不好,但是2015年美國農業部和健康人類服務部(HHS)每五年發布一次的《美國飲食指南》卻把膽固醇從「警告」食物表中刪除,並且承認過去幾十年把心臟病歸結到高膽固醇是冤枉了它;以前人們說,吃肥油脂肪不好,但是最近這十年的研究卻認為,有些脂肪是「好脂肪」,人體缺少了它反而有害健康;以前人們說,吃魚有益心臟,可是最近幾年的新研究卻說那是個科學謠言……如此這般的例子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科學家左右搖擺,老百姓莫衷一是。2002年業界12位大佬在學習了《呂不韋丞相語錄》(又名《呂氏春秋》)之後,在《預防醫學》雜誌發問:胡不法先王之法(為什麼不遵循先民的法度)?現代醫學凈自己打臉,我們為什麼不看看先民們都吃些什麼,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如何?這可是積累了多少萬年、被自然選擇篩選過無數次的大數據,不比你在實驗室折騰老鼠搞出來的結論強嗎?

這其實也是一種黑箱思路。我們先看看輸入(吃什麼)和輸出(健康如何)。先把這個關係確定了,我們就可以告訴公眾什麼對身體不好。至於黑箱裡面具體的機理:為什麼吃了這個就不得(或者就會得)那個病,這些可以慢慢的研究。

02

進化醫學家嘴裡的「先民」就是指舊石器時代以狩獵-採集為生的人。據他們說,這種人在地球上的時間佔了整個人類存在時間的99%,所以我們的基因基本都是在那個時期被定型的(基督教朋友們,這個時間長短無所謂,我們也可以假定神當年創造的基因在過去的幾千年裡面沒有變過)。

在漫長的歷史中,先民的基因受到了兩次來自環境突變的大考驗。第一次是在「新石器革命」時期,狩獵-採集模式轉變為農業模式。農業能夠生產更多的糧食,更多的糧食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更能促進農業的發展。在這個正循環的作用下,人類的生活方式、組織方式、社會結構、思想文化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與此相應,食物的構成、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食物的攝取量都發生了變化。

那麼對健康的影響呢?以前人們都認為農業社會增進了人的健康。但是最近幾十年找到的化石證據表明,和舊石器時期的人相比,農業社會裡人的骨頭牙變酥了,孩子發育變慢了,傳染病增加了,貧血症升高了,壽命縮短了(基本上都因為食物中缺少微量元素,以及食品單一化,搭配不平衡)。

新石器革命離我們的時間太遠,很多東西已經無法考證了。容小弟一筆帶過,我們重點聊聊第二次浪潮帶來的衝擊:工業革命後,現代化的飲食結構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以前致死率很高的人類殺手,比如創傷後感染等等,都已經退到了不起眼的位置上。取而代之的是可預防的、由於生活方式不當引起的慢性疾病。12位大佬2002年的文章說,現代美國醫藥費用的70%都消耗在糖尿病、胰島素拮抗、粥樣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等這些可預防的疾病上。有趣的是,所有的當代狩獵-採集民族都沒有出現這些「現代文明病」。所以研究者們相信,對比舊石器時代和現代人的飲食結構可以提供新的思路來預防這些疾病。

03

可是,怎麼對比呢?舊石器時期的人吃什麼,你怎麼知道的?你連孔子每月吃多少肉,肉里放多少鹽都不知道,幾萬年前的晚餐難道會有殘羹留下來嗎?沒有。即使有零星證據,也極少。人們關於舊石器的飲食和健康的數據基本上都是來自現代以狩獵-採集為生的原始部落。因為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先民差不多,所以我們可以假定他們的飲食-健康關係應該可以真實的反映先民的情況。 呂丞相不是教導我們了嗎:「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

首先,先民們攝取的蛋白質比現代美國人多得多。狩獵-採集人的能量來源(卡路里)有33%來自蛋白質,而現代美國人只有12%。與此相反,狩獵-採集人的能量來源中只有21%是脂肪,而現代美國人有42%是脂肪。

可能更重要的是,先民們每天攝取100-150克纖維素,而現代美國人只有20克(纖維素防腸癌,而腸癌是發病率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先民們每天吃690毫克鹽,而現代美國人每天進鹽量達到2300-6900毫克;最後,先民的鈣攝取量是1500-2000毫克,而美國人只有740毫克(數據來自2007年的調查與估算)。

現代人的高鹽低鈣少纖維素多脂肪的飲食是從哪裡來的?加工食品是罪魁禍首之一。食品加工工業使得食品更便宜(也使更多人免於飢餓)、保存時間更長、味道更好,但是同時犧牲了人的健康。隨便舉個例子:麵粉加工。19世紀磨麥子是連著殼兒一起磨的。但是這樣的麵粉在貨架上保存時間不夠長。所以,人們發明了鋼磨代替石磨,同時把麥殼、麥麩、麥芽都去掉了。麵粉更精細,保存時間更長,但是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以及微量元素也同時被扔掉了。

罐頭食品、速食品、微波爐食品以及飯店食品也是危險源。1965年65%的美國人在家做飯吃,到了1997年這個百分比下降到了50%,皆因雙職工家庭沒有時間做飯,而外面賣的「又便宜又可口」。殊不知,外面賣的食品可口的秘密之一是大量的鹽分。

進化營養學家還特別關心吃肉吃素這件事。很多藍山小資們現在講究吃素,小弟本人也吃得很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但是從舊石器健康人的飲食來看,吃肉並不是件壞事。

現代美國人的能量只有15%來自肉類,10%來自奶類製品,其餘75%來自穀類、糖類、油、水果和蔬菜,大街上成群結隊的肥胖人口。而當代的狩獵-採集人呢?不同部落的肉類攝取量差異很大,從肉類攝取最少的Gwi人(肉類占食物的25%)到Onge人(肉類占將近80%),都比美國人高。在大多數狩獵-採集部落中,肉類都佔到總食物能量來源的70%左右。肉類攝取最高的因紐特人食物中99%都是肉(「愛斯基摩」是印第安人對因紐特人帶侮辱性的稱呼,意即「愛吃肉的人」),但是人家沒有任何慢性疾病。

04

如果吃肉有礙健康,那為什麼人家吃了沒事兒呢?因為,吃肉也許無礙健康,而且肉和肉是不同的。人家吃的是野生動物,你吃的是大農場里養的。這有什麼區別呢?據進化論醫學家說,這有兩點區別。

第一,野生動物的瘦肉多,肥油少。羚羊、鹿、麋鹿,這些狩獵-採集人常吃的肉類只含不到20%的脂肪,而農場牛肉含脂量達到37%。為什麼呢?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肉牛的飼料是玉米與穀類,而不是野草。換成吃草的牛,脂肪含量馬上降到21%,和野生的羚羊麋鹿差不多了。

熟悉美國情況的朋友可能知道,美國的玉米大部分都是用作飼料的,不僅便宜而且長肉率高。據說,這其中快餐文化也助了一把風。比如,麥當勞的巨大成功使得牛肉需要量大增,然而,以前放養吃草的畜牧方式跟不上需求,因此麥當勞公司在全美推行吃玉米的圈養方式。廉價的大量生產解決了窮人的吃飯問題,也同時帶來了全民的健康問題(一陰一陽的道理再一次體現)。

農場肉含大量脂肪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喜歡吃「大理石狀肉」,也就是含有大量肌間脂肪的肉。為什麼?你沒吃過嗎?無他,口感好。因此,農場培育出了很多善於在肌肉細胞之間儲存脂肪的品種。賣得高價,好吃,讓你得病。

大理石狀小肥牛 (marbling beef)

野生肉和農場肉的另一個區別是,脂肪的成分不同。玉米餵養的牛肉里,飽和脂肪酸與單鍵非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都比野生肉和食草牛肉的含量高出一倍。這兩種脂肪酸都屬於使人得病的「壞脂肪」,而多鍵非飽和脂肪酸則屬於「好脂肪」,對心血管有益。

(木小衲聲明:作為環保主義者,我堅決反對獵食野生動物。)

在吃肉這個問題上,動物生理學家們相信,人的生理結構是傾向肉食的(至少是雜食)。植物比較難以消化,所以若想從植物中獲得足夠的能量,腸子必須足夠長,而食肉則不需要。食草的兔子的腸道比身體長20倍,山羊的腸道是身長的22倍。食肉的老虎,腸道和身長的比例只有4.1倍,狼的比值只有3.5倍。

那麼人呢?大腸小腸加在一起是身高的4~6倍。你說人應該吃什麼?

關於人的這個短腸子,進化學家還有一個「大腦-腸道制衡假說」來解釋。假說的大意是這樣的:大腦和腸道都屬於極其耗能的器官,運作起來都需要相當大的能量。而人類,由於要學習、要社交、要看木小衲系列,需要一個超大的大腦。所以,人的大腦重量占整個體重的比例要遠遠高出其他動物的腦/體比例。這麼大的一個大腦,要維持它運作,能量從哪裡來?僅僅吃肉是不夠的,老虎還吃肉呢,吃的比你還多,但是它的腦子相對來說比你的小很多。那麼怎麼辦?

進化學家認為,自然選擇採取的策略是:縮短腸子長度。腸子也很耗能,縮短它而節省下來的能量就可以供應大腦。那麼短腸子適合什麼食物呢?肉。(基督教徒朋友請自行腦補上帝的完美設計。)

呂不韋說:「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大王為什麼不遵循先王的法度?不是因為不好,而是因為山寨假貨版本太多。)這些年來,隨著進化論醫學的興起,人類學領域也發展出了一個很強勁的分支,專門收集研究各個前工業化部落的飲食-健康數據。人們將這些人類學數據與流行病學、遺傳學和進化論的基本原理結合起來,推進生理病理學的發展,制訂新的公共健康指南。

然而,研究者提醒公眾注意,市面上也出現了大量美國版張悟本(就是當年說綠豆治百病的「中國食療第一人」)之類的營養學通俗讀物。這些出版物打著進化論旗子招搖撞騙,沒有任何科學根據。騙子古今中外皆同,最大的危害之一就是損害了正兒八經的真知灼見,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小弟順便聲明一下,我上面講的這些全部來自正式學術刊物出版的論文,除了「麥當勞促進了現代養牛方式」的說法是來自一個紀錄片(不過,即使玉米喂牛背後的推手不是麥當勞,也不影響本文任何其他數據)。

05

除了飲食之外,進化論醫學更高遠的目標還在於:考察先民之法,重新定義「正常」。2007年發表在《人類學年度評論》的文章認為,當代醫學所定義的「正常」都是在西方文化環境里的「正常」,而不是更大的時間尺度、地域尺度上的正常。

什麼是正常?符合進化的才是正常。

比如說照顧嬰兒。現代西方人眼中的「正常」是孩子在暗房裡單獨睡覺,沒有噪音,一覺睡到天亮,晚上不用哺乳。但是從古人類學的數據來看,人類以前都是合家而睡,半夜經常要醒來,因為時不時的會有野獸入侵。人類學家認為,這些古老的睡眠習慣,是為什麼過去的嬰兒猝死率低的原因之一。(小弟在另一篇文獻中看到,一直到15世紀,英國人還保留半夜兩三點起來,搞點宵夜,吃完接著睡的習慣)。

這背後的道理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在石器時代的環境下,人體進化出了一套生理規律(基因)去適應這種睡眠習慣。而現代生活改變了人的睡眠習慣,但是基因卻改不了那麼快。所以,所謂「正常」的作息習慣,在進化的角度來看,也許是不正常的。

這些年來,關於洞穴人舊石器人生活習慣的研究結果有很多,小弟在這裡只能掛一漏萬地講幾個例子。我們下面就轉到進化論醫學的另一個重要話題,人與細菌的鬥爭與共生。

「 複眼視界 」,不著邊際的妄想者家園,致力於做「常識的追隨者」和時代的「少數派」。這是一個泛科普、幻想類自媒體,面向學生、知識分子群體;有著一定常識儲備的人群;希望在人文、科學素養上獲取新知的受眾;以及對這個世界抱有好奇心的你。

微信公眾號ID:cqview2017,每周四內容更新。

推薦閱讀:

減肥可以做哪些運動?
這樣減肥真的好簡單!
這樣吃並不會變瘦!瘦身迷思大解密
如果是你,減少1KG脂肪需要多久呢?
陳好是怎樣減肥瘦身的?

TAG:進化 | 減肥 | 現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