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的少主18億控股華錄百納,家電集團入局影視圈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持續了2月之久的華錄百納控制權「懸念」終於揭曉!

近日,上市公司華錄百納對外發布公告,稱公司已經將所持有的1.43億股全部轉讓至盈峰集團和普羅非兩家公司,其中盈峰集團持1.02億股,普羅非持4062.31萬股,兩家公司共佔據華錄百納總股份的17.55%,轉讓價格為12.63元/股,合計18億元。

轉讓完成後,華錄百納的實際控制人已經發生變化,而新的實際控制人是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的獨子何劍鋒。

根據美的集團公告,何劍峰為美的集團實際控制人,與普羅非的實際控制人何享健為父子關係。這意味著美的集團已正式入主上市公司華錄百納,成為繼蘇寧、國美、奇虎360、小米等一批「門外漢」公司後的又一次大規模舉動。

影視行業在近年來的高速增長,大眾有目共睹。年初,春節檔6天破56億的票房戰績一度成為業內佳話;而電視劇市場在經歷了去年一年的泡沫式發展後,也漸漸回歸理性化。在此環境之下,不少「門外漢」公司慕名而來,也盡在情理之中。但資本圈向來水深,尤其是在多家影視公司業績下跌之後,以美的集團為首的諸多「門外漢」公司入局影視圈,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美的」少主18億控股華錄百納,後者卻陷入「資本」危機?

何劍峰,何許人士?作為一位標準「富二代」,何劍峰並未像「天之驕子」王思聰一般繼承其父家業,而是另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盈峰集團。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盈峰集團是一家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多元化投資集團。至2014年集團已形成金融、零售、製造三大主業。在金融領域,盈峰集團擁有行業排名前十的綜合性私募資產管理公司——盈峰資本。是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並列第一大股東,戰略投資開源證券、順德農商銀行等。

作為一家投資經驗豐富、又背靠美的集團的投資公司,突擊進軍影視行業這一步戰略自然獲得外界頗多質疑。但值得注意的是,入主華納百納實際上並不是何劍峰第一次布局影視行業。

根據自媒體娛樂資本論相關報道,盈峰集團對外投資的影視類公司,包括廣東盈峰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無錫海潤盈峰影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其中,廣東盈峰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與「電視湘軍」出身的肖永霖、王小山,聯合成立了深圳盈峰傳媒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97%、2%、1%。

而深圳盈峰傳媒董事、總經理肖永霖,曾擔任湖南電視台經濟頻道新聞中心主任、華娛衛視節目製作副總監、國內首家電視購物上市公司快樂購副總經理、國內首個專業女性購物頻道嘉麗購總經理等職位。董事王小山,曾擔任湖南城市電視台總監、台長13年、國內傳媒第一股電廣傳媒旗下影業公司副總經理、文化發展公司總經理。

盈峰集團入股的無錫海潤盈峰影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有3名股東:北京海潤夥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盈峰集團及盈峰資本。而海潤投資的唯一股東,是劉燕銘、孫儷等持股的海潤影視,去年11月,文投控股宣布放棄收購海潤影視。

至此,何劍峰已經有5年投資影視行業的相關經驗。但此次選擇投資華納百納,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眾所周知,華錄百納是一家有著國企背景的傳統電視劇公司。早期,公司主要依靠電視劇產業為生,但隨著公司戰略的不斷變動,如今的華錄百納公司業務已逐漸拓寬為「影視、綜藝、體育」三大板塊。

一切看似美好的背後,卻透露著絲絲「涼意」。根據該公司前段時間發布的2017財報來看,華納百納營業總收入達22.63億元,同比增長-12.0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8億元,同比增長-71.35%。而其去年的幾部主要作品《深夜食堂》《秦時明月麗人心》以及綜藝《來吧,兄弟》,也都呈現出口碑收視雙撲街的尷尬境地。

如此境況之下,華錄百納只能希望通過收購擺脫困境,但是未能如願。2017年6月,華錄百納曾希望通過併購上海嘉娛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娛文化」)增強綜藝板塊的實力。嘉娛文化深耕喜劇綜藝,是大熱節目《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的製作方。但2017年9月,因交易雙方就核心條款未達成一致意見,華錄百納終止收購嘉娛文化。

控股股東華錄文化此後萌生退意,在2018年1月決定轉讓控股權。最終的接盤方也讓外界眼睛一亮,是擁有家電龍頭美的集團的何氏父子。在2017年胡潤百富榜上,何享健、何劍鋒父子以1150億元財富排名第8。

這場收購案例,於華錄百納而言,無疑是一門合算的買賣;但對於何氏父子而言,首次大規模的進軍影視行業,未來前途不得而知。但從已有的行業案例來看,這或許並不是一門太好的生意。

諸多「門外漢」入局影視圈,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近年來影視市場的快速發展吸引不少資本接連布局,一方面帶來較大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場泡沫。而去年全年559億元的票房、20%的增長率,相較2016年492億元的票房、13.45%的增長遠遠超過去年。市場的變化,也影響著相關公司基於自身實際情況調整定位。

實際上,美的集團入局影視圈並非首個案例。早在前兩年,就已有大批「門外漢」入局影視公司,其中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公司。那麼,現如今這些公司又如何了呢?

以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小米影業為例。在當時,小米科技創始人黎萬強率先在微博上公開了一則微博,「閉關結束。我重新歸隊了!我未來主要負責兩個事情:小米市場和小米影業。影業是全新的子公司,目前在組建團隊籌備階段。

至此,小米影業正式成立。黎萬強還曾召開發布會公開聲明,小米影業未來是10來個人的部門,核心職能是助力小米品牌,主要作投資和植入的工作,不涉及製作。然而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小米影業並宣布將公司宣發部分解散。至此,「互聯網顛覆影視界「的傳說,在小米的規劃中便嘎然而止。

類似的案例,實際上不計其數。早年間蘇寧宣布收購PPTV、國美在手機APP中推齣電影票購票業務、奇虎360與光線傳媒合作進入視頻網站、58城宣布成立旗下影業等等,這些「門外」公司都曾以興緻勃勃的「好興趣」入局,最終卻都落得了不歡而散的下場。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近兩年的影視行業發展迅速,在高票房、高收視的增長背後,能夠從影視行業分得一杯羹堯是投資方的共同目的。但從去年開始,影視行業已逐漸回歸理性發展,不僅觀眾審美在不斷提高,政策高舉高打的主旋律題材也漸漸步入正軌。

大環境使然,當行業內「泡沫」被不斷擠走,資本的熱潮也只能漸漸退卻。從今年年初影視行業來看,口碑與票房、收視逐漸成正為正比,因此資本的「浮華」註定會被拍死在沙灘之上。

在此情況之下,有著部分娛樂基因的美的集團入局影視公司,從過往的案例來看,並非易事一件。尤其是在華納百納「千瘡百孔」之際,沒有過多影視行業資源和人脈的美的集團,想要將局勢扭虧為盈,著實不易。而這恰好也是很多傳統公司入局影視行業失敗的根本原因。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能進入年度十佳么?
有沒有一刻你覺得自己是現實版樊勝美
如何看待《法醫狂妃》里的趙麗穎和吳磊?
影視|直播+網路大電影會=火焰山嗎?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TAG: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