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相信會講故事的人。

電視節目靠什麼吸引人?故事。《中國好聲音》就聽歌曲?不,故事;《奇葩說》僅僅靠辯論?不,故事;當歌手們痛陳曾經的遭遇,我們不由自主被吸引;當辯手們剖出自己的故事,在舞台上聲淚俱下,我們更是感同身受,對其所持方觀點表示贊同。

去看看你關注的幾個微信公眾號,去看看咪蒙。「前天晚上有個實習生」、「前兩天我在上海出差」、「我有一個閨蜜」、「鄭曉燕,我們圈兒人裡面公認的白富不太美……」,當你看完那些文章、聽完那些故事之後,你會對自己說,「嗯,有道理!」於是,主動把《致賤人》分享給你在朋友圈的那些「賤人」們;把《致low b》分享給朋友圈的那些「low b」們。

在《人類簡史》中,瓦爾·赫拉利提出,「智人」稱霸世界的關鍵,是他們在演化過程中偶然獲得的講故事的能力,或者說虛構事物的能力。在部族中,如果只是描述簡單事件,能力往往非常有限,大概只能將部落維持在一百五十人左右的規模,然而故事,可以將更多人團結在同一個背景下,甚至能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合力行事,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

人為什麼要講故事?人為什麼會聽故事?故事對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露西 2017年 重慶自然博物館)


不要輕易相信會講故事的人

>>

(一)為什麼有人講故事,有人聽故事?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講故事一直都是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之一,而「故事」本身的力量究竟有多麼強大,以及它為什麼會如此強大,在科學、心理學上,已經有特別多的研究。

人類學家布魯納指出:「故事一開始就已經包括開始和結束,因而給了我們框架,使我們得以詮釋現在」。

如果我們聽的是一個簡單的論述或道理,大腦中的特定區域會被激活,對其他區域並無什麼影響。然而當我們聽的是一個故事,不管這是小說、電影,還是某人的經歷,這個過程中,不止調動了大腦語言區域,整個大腦的活動與我們真實經歷表現出同樣的活躍。

科學家實驗研究發現,講述者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聽者一旦能理解講者的內容,整個大腦便開始激活,如同經歷同一事件一樣。通過簡單的故事,講述者可以把自己的思維、想法和情緒全部植入到聽者大腦當中。

(圖片來自《The Science of Storytelling》 )

在幾百萬年的神奇進化中,我們生來如此——聽故事的時候,大腦更加活躍。一個故事簡單的架構就是「起因+結果」,這也是我們思考和記憶的模式。我們在腦海里,為每一次行動和每一句話都構造了故事。

當我們聽故事的時候,腦葉部分開始活躍,就會根據所聽的故事,尋找故事的起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繫,全面搜索腦海中存在的事物或體驗,將它們組合起來。

(圖片來自《The Science of Storytelling》 )

以上是生理上,人類與故事之間的簡單聯繫。從心理上,故事對於講者和聽者又有什麼意義呢?

排除故事本身的記錄作用,對於講者來說,講故事的意義無非就是兩種:傾訴與影響。

「我被開除了!!!被我最信任的上司……」前不久一個朋友說到自己半年前放棄高薪和穩定的工作,跟著自己老大創業,後來因為地域、工作內容等等原因而被逼辭職的故事,這是傾訴。

「我有一個表妹,大一的時候就是一個很普通的農村娃……來我們美院讀書之後,大四畢業那年……」,另一個朋友試圖建議某親戚的孩子到美院讀書,說到表妹大學期間從外形到氣質的極大變化,這是影響。

對於聽者呢?腦波的同步讓聽者等同經歷了一樣的人生,喜怒哀樂也由此產生,知識的獲取也從這裡開始。故事成為人的動力,也成為人所依賴的證據。

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講故事的能力,等同於虛構故事的能力。故事,或多或少都有被虛構的成分,因為這個世界,就是符號化的世界(這個我以後會講到,人是符號化的動物,這個生活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身,極有可能是個虛擬世界,有興趣可以先讀卡西爾的《人論》、柏拉圖的《理想國》)。

既然故事能被虛構,被誇張,而故事又能對人產生強烈影響,你還敢確信你所聽到的故事嗎?

(二)不要輕易相信會講故事的人

故事被講述的時候,講者與聽者腦波同步,看起來就像是一種催眠術。心理學中,甚至有一種「敘事療法」,可以通過故事,幫助自閉症等患者康復。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面,「故事」不只是一種藝術手法,它是生理構成的結果、是人類稱霸的關鍵、是歷史存在的理由,也可能是某種神秘的工具。

演講者站在台上,拋出論點,講述故事,便能讓台下歡呼雀躍,鼓舞人,說服人……那些人生導師、演講家如是,企業家、美國總統也如是,小說、電影、電視節目、自媒體皆如此。

去看看農夫山泉的廣告、去看看保時捷的廣告,去看看《致匠心》、去看看《夢騎士》,去看《奇葩說》,也去看看其他綜藝……從經典到流行,從傳統到現代,都是如此。

所以為什麼那麼多人拚命學習如何說話,如何講故事……矛盾的是,我們一方面想要成為那個會講故事的人,另一方面,可能會提防那些講故事的人。

(台灣大眾銀行廣告《夢騎士》 )

至於為何不要輕易相信會講故事的人,因為它可能激勵你,也可能摧毀你,別忘了故事背後的千萬種可能性,而我們卻習慣於抱著一個明顯不合理的邏輯——「看,誰誰誰都是這樣做的」、「看,書里這麼說的」……

故事可能讓你沉浸在美妙的修辭與敘事中,美好的文字與畫面中,而讓你忘了思考你自己,思考你本來的目的,思考簡單的邏輯與道理。其實,你不是「聽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而是「聽了那麼多故事,才過不好這一生」。

因此,你所要提防的,可能不是那些講故事的人,而是你自己那顆不願思考的心。

最後,用《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來結尾:

有人說,通向世界上最美的三個字,就是:「然後呢?」

如果你回答這個問題,

那你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參考:

1.《人類簡史》,瓦爾·赫拉利

2.《The Science of Storytelling》,Leo Widrich


推薦閱讀:

遊戲化思維——核心驅動力
哲學小徑第四站:人類的基本推理方式
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思維和跨學科技能?
創意反饋與授權——使用技巧
為什麼我無法理解《如何閱讀一本書》?

TAG:認知心理學 | 行為心理學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