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是一種絕症
壬子,太中大夫孔融棄市。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曹操忍無可忍,最終還是殺了孔融。
《資治通鑒》里,司馬光簡明扼要地交代了孔融被殺的整個過程:「融恃其才望,數戲侮曹操,發辭偏宕,多致乖忤。」
孔融仗著自己的才情和名望,經常埋汰曹操。為什麼說是埋汰呢?因為他身為一個朝廷大臣,不好好說話。
《後漢書》里列舉了兩件事例,讓我們來一起欣賞下孔融的皮裡陽秋:
首先是在曹操攻破鄴城以後,曹丕將袁尚的老婆甄宓收為己有。沒過多久,孔融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信里提到,武王當年伐紂,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旦。
曹操拿著信看了半天,也沒想出來這件事出典於何處,於是就去問孔融。
孔融說,以如今之事,想當然耳。
曹操差點氣背過去。
- 這裡要注意:孔融時任將作大匠,類似於後世的工部尚書。監督曹操一家的私生活,並不在他的職權範圍內。
- 更何況曹操其時已權傾天下,你很難明白孔融揪著這種事情去噁心曹操——而且又是以這樣陰陽怪氣的方式,意義究竟何在。
當然,不止是私事,孔融對公事也照樣發表意見。
曹操在擊破袁氏兄弟以後,遠征烏桓。對這個事,孔融依然看不慣。他跟別人說:大軍遠征,海內蕭條啊!不過這樣也好,趁著這次遠征,正好有些事可以跟匈奴人好好說道說道了:他們當年為什麼不進貢弓箭!還有,他們偷了蘇武的那些牛羊,都好幾百年了,還打不打算還!
......這樣看來,孔融大概實在是不知道什麼叫好好說話了。
有意見可以正常提,領導聽不聽是另一回事。但你總是這麼陰損刻薄的譏諷,實在不是什麼高明的辦法。
對於孔融的這張賤嘴,「操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內甚嫌之。」曹操也噁心孔融很久了,但是孔融名望太高,實在是拿他沒轍,只能是忍著。
忍著忍著,終於有一天,沒有辦法再忍了。
因為孔融又上書了,言:「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孔融上書說,應該恢復古代的王畿制度,在首都方圓千里以內,都不應封建諸侯。
這件事犯了曹操的忌諱。
這裡需要交代一下後來發生的事:
五年以後,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將河北的十個郡都封給了自己做魏國。這其中的大部分地方,都在首都許昌方圓千里之內。
曹操在收到孔融的上書後,「疑融所論建漸廣,益憚之」。曹操的擔憂,不止在於孔融的提議,更關鍵的,在於很多人都贊同孔融的這種說法。這些贊同的人,倒不見得都是曹操的反對派,其中的大多數,應該都是吃瓜群眾,只是就事論事——畢竟誰也不能未卜先知,知道曹丞相心裡在想什麼。
但曹操當然不能放縱這種議論繼續發酵。這個時候,一個人及時抓住了機會——這個人叫郗慮。
「融與郗慮有隙,慮承操風旨,構成其罪。」
孔融和郗慮一直就不對付,兩個人互打口水仗已經好多年了。相比於孔融處處戳曹操的眼睛,郗慮在曹操那裡混得比較開,官越做越大,已經做到了御史大夫。
郗慮看懂了曹操的小心思,一心想著幫領導排憂解難,而且正好還可以打擊一下老仇人孔融。這樣一舉兩得的好事,上哪裡找去!
郗慮於是開始搜集孔融的把柄。一番查找,還真的找出了不少孔融違法亂紀的事實。總結一下,大概有這麼幾條:
- 首先是說話不注意分寸。比如孔融和得意門生——禰衡曾相互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誇禰衡是「顏回復生」。由此,郗慮說孔融對祖宗不敬。
- 其次是做事不注意分寸。孔融上朝的時候,衣冠不整。而且還跟人說:父子之間,有何親緣?情慾發作而已;母子之間,也無親緣。母親的肚子,不就是個快遞櫃么?
- 然後還有更不注意分寸的:孔融竟然私下裡交通孫權派去朝廷的人,而且還在一起數落朝廷的不是。
而真正讓孔融招致殺生之禍的,則是下面的這件事:
當時天下大亂,朝廷威信盡失,地方諸侯紛紛招兵買馬——這當中,有的人的確是懷有異志,但另一些人,卻只是出於自保。這麼個事,放在當時其實很算正常。
但這事擱到孔融身上,就不正常了。因為有人作證,孔融在此期間曾經說過:我是孔聖人的後裔,祖先建立的宋國被滅,但是如今天下大亂,做皇帝的也未必要姓劉。
相比其他那些細枝末節的小事,這件事的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充分證據,再加上郗慮充分發揚御史台高效高速的辦案風格,孔融「大逆不道,宜極重誅」的鐵案,就這麼辦成了。
卷宗上交到曹丞相那裡後,曹操一點也沒有拖泥帶水,就此便殺了孔融全家。
歷來評說,曹操殺孔融是如何如何的不得人心。但翻看史料,我們其實可以發現,曹操並不是非刑殺人,而是證據確鑿的——雖然不一定能談得上「以事實為依據」,但「以法律為準繩」大體不差。
再仔細看看孔融的那些罪狀,都是些實際危害不大,但性質嚴重的「罪」。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當然是因為孔融日常太過放縱不羈,給別人留下了太多漏洞。他在忙著跟曹操唱反調的同時,並沒有花多少心思在自己的行為處事上,否則,也不可能被抓到這麼多的把柄。
但其次,也更關鍵的,是因為這些「罪」,很可能被都是「製造」出來的。
給孔融招來殺生之禍的關鍵證據,在於他曾說過「天子不必姓劉」。但這話孔融是不是真的說過,其實並不是很重要,只要郗慮能找到證人證明就行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郗慮找十個八個這樣的人,一點都不是難事。大家都說你說過,三人成虎,你就真的說過了——這種時候,你連否認都沒用,你那叫「抵賴」。
這時候,孔融就百口莫辯了。
孔融在反對曹操的時候,大約覺得自己一身正氣,而且名高天下,曹操不能拿他怎麼樣,也不敢拿他怎麼樣。
但現實卻是,曹丞相想讓他死,比捏死一隻螞蟻,也難不了多少。
這種人,在我們身邊其實也並不少見。
公司里那些一天到晚和領導不對付的人,大部分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輩,往往反倒行為特異,性格乖張,喜歡嘩眾取寵博取眼球。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因為不合理而反對,而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且,他們都有著一份當仁不讓的勇氣和捨我其誰的自信,總覺得別人不能把他怎麼樣。
但對於這種莫名的優越感和勇氣,我們只能說,實在是幼稚。
曹操只不過向孔融的老對頭郗慮透露了一點想法,郗慮就熱火朝天地開始炮製證據了。而這些證據,很大一部分壓根就不需要孔融真的做過,只要能找到有人能證明他做過,就可以了。
孔融大可以咬定十幾年前自己絕對沒說過「天子不必姓劉」的話,但郗慮照樣能找出成千上萬的人,來證明你曾經在公開場所這樣大聲疾呼過。
同樣的道理,你說你沒貪污?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說曾經給你行賄過?
然後,一條完整的關於孔融犯罪的證據鏈就出來了。在嚴明大漢王朝法紀的大旗下,孔融的被殺,於是變得順理成章。
永遠不要用你自以為是的幼稚,
去挑戰領導和制度的威力;也永遠不要小看老政治家們笑而不語的政治技巧與政治智慧。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我們再來看看久經考驗的老政治家曹丞相,政治手腕究竟有多高超。
「 初,京兆脂習與融善,每戒融剛直太過,必罹世患。及融死,許下莫敢收者。習往撫屍曰:「文舉舍我死,吾何用生為!」操收習,欲殺之,既而赦之。」
在孔融死了以後,大家都知道他是為什麼而死的,因此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只有一個叫脂習的人,跑去孔融的屍體旁撫屍痛哭。
曹操聽說以後,大怒,命人把脂習下獄,準備殺掉。但過了幾天,曹操突然又改了主意,把脂習放回了家。
這當中,曹操的高明體現在哪裡呢?是從善如流,不殺脂習嗎?
並不是。因為,曹操壓根就沒想過要殺脂習。
曹操反感孔融,人所共知,所以沒有人敢去給孔融收屍。曹操想要的,也正是這個效果——爾等看清楚了,我曹某人可不是軟柿子,誰想捏就捏!
但這個時候,來了個不長眼的,非要弔唁孔融。在脂習看來,這也就是對故人表示一下懷念。可在曹操看來,這就是在挑戰他的權威,一定要打擊敵人的這種囂張氣焰!
只不過曹操不好因為這麼個事就把人給殺掉,這樣做名聲不太好。那麼,既要杜絕這種行為,又不願意亂開殺戒,怎麼辦呢?
老政治家想出的辦法就是:假裝大怒,要殺脂習,看誰敢效仿!
過上幾天,總有人會來勸上兩句。這時候,曹操順水推舟,做個人情,把脂習給放了,就能顯出自己的寬宏大量從善如流了。
讓脂習坐的這麼幾天牢,順利打壓下了對孔融的同情;把脂習放出來,又給自己博了個好名聲,這才是曹丞相的政治智慧呀。
- Review -
孔融前事:你就是個鎚子!
萬年反對派如何活到最後一集?
這套最高階的馬屁秘籍,就傳給你了!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